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14C数据和遗址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得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气候恶化导致北方地区"文化事件"频发,许多新石器文化发生更替现象.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叠加在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环境的地带性特点以及新石器文化分布的背景之上,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后洼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址.通过对考古文化特征与渔猎—农耕经济的兴衰发展的分析,并结合孢粉、黄土等古气候指标对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的研究,同时叠加辽东半岛地区的海岸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探讨了辽东半岛地区古文化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文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5000 aB.P的寒冷期,人类应对气候突变的响应不同,直接导致小珠文化的兴盛与后洼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3.
宣威境内已发现的三个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都具有以夹砂灰陶为主,以罐、碗和圈足器为组合,石器中有肩、有段器形等相同的文化特征,并与邻近地区新石器遗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些特征表明,宣威新石器文化的族属应为百越民族。  相似文献   

4.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古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本文利用钻孔孢粉、海面变化及海岸线变迁等研究成果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并将环境演变研究和古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海侵及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  相似文献   

5.
通过彩陶纹饰这一文化载体可折射出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及创造美的能力.把握新石器彩陶纹饰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源远流长的长江三峡文化,是我国诸多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它不仅有现代水电文化和大坝工程文化,而且也有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的早期历史文化,如洪荒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等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内容,影响颇大,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和重视,同新建的三峡水库大坝一样,将永远存在长江三峡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7.
李中轩  闫慧  吴国玺 《河南科学》2010,28(7):893-898
根据裴李岗、仰韶和龙山3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数量演变关系,将河南新石器遗址地理区分为3个类型:成长型,萎缩型,振荡型.尽管新石器时期河南地区历经干湿波动(8.5~7.0kaBP)、暖湿(6.8~5.3kaBP)、暖干(4.8~3.8kaBP)的气候过程,新石器遗址地理分布亦随之波动,但由于独特的水系网络和地貌环境,洛阳盆地和嵩山东南麓始终是河南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8.
在西北大学演讲史前的文化,其时代甚为古远,而惜为吾国前人所不及知,此项文化,实包括石器时代的文化,而所谓石器时代文化者,在欧洲亦目一八六○年以后,始为学术界所共,可见此智之发觉时晚也。西人所谓石器时代文化者,又包括(一)旧石器,及(二)新石器,凡两大时期,吾国在十余年前,在杯平房山县周口店,始发现旧石器文化。两人定为周口店后期,约为六  相似文献   

9.
马跑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县西南侧之秦岭北麓。黄土地层中发掘出大量的陶器碎片、石器及骨器、炭屑等文化遗物。根据这些文化遗物的性质及木炭屑的~(14)C年龄数据初步确认:马跑泉文化遗址在时代上当属全新世早期,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这一发现丰富了该区新石器文化资料,并为黄土地层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农牧业发生的年代世界考古学的新成果,使得我们可以确定,真正的农枚业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之初。确定新石器文化产生的年代是解决农牧业起源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我国目前发现早期的新石器文化的性质及其年代。由于这一问题现今学术界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我们只能仰赖可靠的年代测定数据及其共存文化的性质并结合新石器文化的一般划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发展山西文化产业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要转变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章论证了山西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唯一出路。对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肯定了取得的成就,寻找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最后提出两线齐进,共荣山西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ole of cultural schemata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vacancy in translation,and then,it points out the criterion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vacancy is to see whether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schema is fully transformed.On the basis of the ideas discussed,the paper proposed six translating methods to deal with cultural vacancy in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or transliteration with notes,literal translation or transliteration plus proper explanation,compensation,borrowing and free translation.It is proposed that all this translating methods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hemata so as to excavate the cultural meaning from a deeper level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间的文化积淀相互冲突,文化因素就会显露出来,这就要求译者认真审视文化因素.事实上,文化因素决定了文化补偿方法的选用,因为文化因素决定了译者是否、在何种程度上以及用何种方法对各种意象进行调整,以便于目标语读者既能获得对译文的连贯理解,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吴建晓  单春艳 《科技信息》2013,(25):175-175
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成了世界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随之也引起人们对于另一现象的关注,即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当前,各界对文化全球化现象和定义也各执一词。本文试图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解释和剖析何为文化全球化,并明确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该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一传统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共同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远期文化背景和近期现实背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21世纪初叶是中国文化第四次大整合的开端,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以表现的开端.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突破.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第四次大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仅是指不同国家文化间的交际,而同一国家不同地域间也存在不同文化的交际。本文讨论的亚文化交际是指国内不同地域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者因其文化差异在交际中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本文个案分析原户籍山东的新上海人,从人际关系交往和个人情感归属两个方面,探讨亚文化交际中地域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体现,来说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 ,阐述了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关系 ,并以新的视角提出了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许兰 《科技信息》2011,(9):100-100,78
本文从文化心理、不同民族生存和生活的客观条件、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义的不同,说明了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并帮助我们认识了文化对于语义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事实上的两区分状态使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迫切需要两者以某种形式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在这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实践也证明社会企业是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耦合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