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科学论坛》2007,(5A):54-56
主持人:“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学困生”的自信心问题常常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实践中不乏成功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摘掉“学困生”帽子的案例,教师对“学困生”的理解和爱护,及时地表扬他们的进步,是帮助“学困生”摆脱自卑心理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3.
英语作为初中教学阶段重要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对“学困生”的教育是教师更加头疼和关注的问题,如何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跟上教学进度,并且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就“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英语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学困生”问题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英语水平,是英语教师贯彻全面发展观、全面提高英语教育水平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学困生是广大教师最头痛的教育对象,是教学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更是教学工作中最难攻克的难关。同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也会面对很多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本门学科的独特性,借鉴相关经验,结合理论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做了三点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如春阳,照亮教育晴空。但学困生的“学困”问题如一片愁云,成为教师和学困生心头的阴霾,如何驱散它,是教师和家长极为关注的问题。其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教师如何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优等生、尖子生,历来都是“天之骄子”,备受家长、教师的宠爱,整天受到关注、呵护,享尽各种优待。而那些成绩差的学困生呢?他们往往被冷落,无信心、无目标地打发花季时光。关注学困生群体,转变学困生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困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欲望、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改观呢?一、了解、赏识每个学生,做学生的看护者和助理者要转变学困生,首先要了解、赏识每个学困生。要想方设法去多渠道了解每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困难之处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学困生”的成因不外乎自身素质缺陷及教育关注的偏差。转化“学困生”首先要了解、分析他们的症结所在,是基础知识欠账,还是心理因素、意志品质、教育关注等方面的偏差,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辅导.使他们早日摘下“学困”的帽子,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转化“学困生”呢?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普遍存在,在一些教师眼中,“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育的低智群体,认为他们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学困生”如何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笔者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归纳出以下几种导致小学“学困生”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学困生”问题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已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校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如何从抽象、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只有创新德育载体,不断寻找新的抓手,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发展学生个性,使学校德育工作显现新的活力。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关心、关怀和关注。从众多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分析,有三类学生需要特别关注,要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关心“学困生”。“学困生”都有一些不良习惯,教师对他们烦心,其他学生歧视他们。所以,教师如果不注意教育方法,对“学困生”给予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就会破罐破摔,久而久之,对他们的教育就成为学校的一大难题。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仅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校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创造出使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一方面要通过摸底,全面掌握所有“学困生”的情况,分析成因,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引导教育方法。同时,组织党员、...  相似文献   

12.
本校地处贫困地区,这一地区的普通高中学困生数量较多。学困生是制约本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如何教育转化这批学困生是普通高中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方面的策略展开论述,以期引得更多的人士来参与研究,共同解决学困生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3.
《教师》2009,(16)
当前对义务教育公平性的追求是我们共同的话题,而对学困生的关注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如何关注学困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每一个教师.本文从学习习惯入手,结合本学科特点,力求找到学困生形成的根源,切实提高学困生的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阐述了转化“学困生”时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我想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教育之舟必会驶向成功的港湾。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生为本”现代化教育理念更是深度融合进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赋予了班主任更多、更新的职责,其中就包括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及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呢?文章立足于当前教学管理中“学困生”视角,提出了遵循“关爱、沟通、引导”三原则,从根本上帮助“学困生”打开内心,迎接阳光、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不管哪个学校或班级都会有一些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有困难.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这些学生尽管是极少数.但颇使教师感到棘手、头痛,若是处理、教育不当,将会对整个班级的教育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深入分析他们的成因,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7.
所谓"学困生"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长期以来,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在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诚然,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措施很多,但课堂仍然是转化学困生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时时关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如何在课堂上就关注学困生浅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18.
关注学困生,教育好学困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那么,如何教育好学困生呢?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对学困生的教育,我们教师要有爱心,实施"六多"教育策略,即多了解、多关注、多引导、多联系、多鼓励、多坚持。  相似文献   

19.
“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在呼唤公平教育的今天,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困生,一直备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也一直困扰着教育一线的教师。教师们心系着学困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转化学困生,也许是目的过于明确,教师们更多关注立竿见影式的学业“脱困”,而忽视了转化过程的其他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导致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使转化工作低效高耗。  相似文献   

20.
"学困生",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追求和谐教育、理想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践层面的关注。但是,关注的效果如何,"学困生"的现实境遇如何,却难以令人乐观。且不说当下的"名校"名正言顺地将"学困生"拒之于门外,单就"学困生"力不从心地跟进学习进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面对教师的种种"另类"关注,就足以令其焦虑、令其悲观。当"学困生"被移位于关爱的边缘,教育的和谐景观被投下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客观而论,作为学校,身为教师,无论是过去或现在,都未停止过对"学困生"的关注。这种关注,既有真情呵护,又有诸多无奈,更有教育者因"吃力不讨好"而产生的"值与不值"的价值追问与内心冲突。面对"学困生"关注中的矛盾,我们也许会归因于社会现实与教育内部环境的负面干扰,认为是这些影响了教育者对"学困生"关注的热情与耐心。如此归因,自有一定道理。但是,当我们在短期内不能改变某些现实,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改变自身,去抗衡现实对教育的牵扯,去建立关注"学困生"积极的价值取向,并付诸有效的行动,使"学困生"也快乐地栖居、成长在课堂?这,就是本刊发起讨论的初衷。希望以本期讨论为引子,求得更多有话要说的实践者、研究者参与讨论,在实话实说、各抒己见、思想交锋、智慧共享中将此话题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