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制备具有α-淀粉酶抑制活性基团的新型高降糖活性抗性淀粉,以结构简单的α-淀粉酶抑制因子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为活性基团,修饰环氧氯丙烷土豆交联淀粉,制备新型抗性淀粉,表征其红外图谱,并通过体外消化模型测定其消化性能。成功制备了几种具有抑制α-淀粉酶活性基团的新型抗性淀粉,月桂酸淀粉酯、肉豆蔻酸淀粉酯和棕榈酸淀粉酯的消化性能都比原交联淀粉有较大程度降低,分别为80. 4%、76. 6%和75. 5%,所制备的具有α-淀粉酶抑制活性基团的新型抗性淀粉有较高的降糖活性,可作为糖尿病人的食品基料使用。  相似文献   

2.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α-淀粉酶与普鲁兰酶为酶解剂,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大米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通过抗酶解试验研究了其抗酶解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大米抗性淀粉的结构。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pH 5.5、温度80℃、反应时间40 min、酶α-淀粉用量4 u/g,抗性淀粉得率为45.2%。利用抗酶解试验,通过与单酶法和湿热法制备得到的抗性淀粉相比较,发现双酶法制备的抗性淀粉具有较强的抗酶解性能,24 h时的酶解率为8.02%。DSC、SEM和X-RD分析表明:双酶解法制备所得抗性淀粉具有糊化热性能稳定、空间结构紧密以及结晶度高等特点。表明双酶法制备的大米抗性淀粉抗消化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以淮山薯为原料,通过脱支酶解-压热法制备RS3抗性淀粉。以抗性淀粉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通过体外消化模拟试验评价RS3抗性淀粉的消化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淀粉乳质量分数25%、普鲁兰酶添加量200 U/g(以干基淀粉质量计)、酶解时间12 h、老化时间18 h,在此条件下RS3抗性淀粉得率为16.95%±0.22%;淀粉还原糖释放量为11.35%±0.20%,RS3抗性淀粉还原糖释放量为8.42%±0.14%(P<0.05),表明RS3抗性淀粉比淀粉抗消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对小麦抗性淀粉和马铃薯抗性淀粉结构特征及体外消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小麦抗性淀粉相比,马铃薯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更高,分子质量分布更集中,热稳定性更高。两种抗性淀粉粒径相差不大,均为C型结构,化学结构相似,没有基团差异。小麦抗性淀粉分子颗粒完整,表面光滑,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马铃薯抗性淀粉分子为不规则多面体,分子表面粗糙,有凹陷,且有少量的层状起伏。体外消化试验表明:马铃薯抗性淀粉具有更强的抗消化能力,血糖指数分别为40.62、40.50(GI<55),属于低GI食品。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抗性淀粉体外消化率与其直链淀粉含量、碘吸收峰负相关,与其结晶度、热焓值显著负相关,与比表面积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马铃薯抗性淀粉的结构特征与体外消化特性。方法 以马铃薯淀粉为对照, 采用红外光谱仪、XRD、DSC等手段研究了马铃薯抗性淀粉的碘吸收特性、颗粒形貌、晶型结构形态、热特性等。通过模拟体外消化评价了抗性淀粉的消化性能。结果 马铃薯淀粉和抗性淀粉碘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峰在580~600 nm,马铃薯抗性淀粉分子量分布更集中。马铃薯淀粉为B型结晶结构, 马铃薯抗性淀粉为C型结晶结构。SEM观察显示:马铃薯淀粉分子颗粒完整, 表面光滑, 整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马铃薯抗性淀粉分子为不规则多面体, 分子表面粗糙、有凹陷, 且有少量的层状起伏;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抗性淀粉未出现新的基团。DSC检测发现:马铃薯抗性淀粉的热稳定性更高; 马铃薯淀粉和抗性淀粉酶解前2 h内消化速率迅速增加, 酶解2 h后速率减慢, 消化速率逐渐趋于平缓, 血糖指数分别为70.42、40.50。结论 说明马铃薯抗性淀粉具有较致密的结晶结构和酶抗性, 抗消化性显著。  相似文献   

6.
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及消化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糊化后使用普鲁兰酶脱支,产生更多的短直链淀粉重新结晶来制备抗性淀粉。通过碘吸光度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样品的抗性淀粉含量不一定高,但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样品不容易产生高含量抗性淀粉。在In-Vitro消化模型中,和原淀粉相比,所有的抗性淀粉样品消化产物的量、还原糖释放率和平均消化速率都减少或降低,并且抗性淀粉含量越高,减少或降低得越多。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构及其消化特性,该试验以小麦淀粉为原料,以抗性糊精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小麦抗性糊精制备酸热条件进行优化,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消化特性。抗性糊精的最佳酸热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075 mol/L、酸热温度180 ℃、酸热时间95 min,经α-淀粉酶、淀粉葡糖苷酶酶解后抗性糊精得率为(43.83±0.08)%,抗性糊精含量为(86.99±0.23)%。抗性糊精微观结构形态呈无规则小碎片状,表面富有孔洞,不再具有小麦淀粉“A”型晶体结构,没有新的官能团产生,抗性糊精重均分子质量为7.39×103 g/mol;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表明小麦抗性糊精水解率远小于小麦淀粉,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SEM、XRD、DSC和抗酶解性实验对菠萝蜜籽原淀粉和压热处理的菠萝蜜籽抗性淀粉、压热酶解处理的菠萝蜜籽抗性淀粉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处理过的淀粉样品均失去原淀粉的颗粒外形,压热酶解法处理过的淀粉呈现出大量微孔通道。菠萝蜜籽原淀粉为A型结晶,经过处理后的两种淀粉均为B型结晶。处理过的淀粉与原淀粉相比的T0、TP及ΔH都有所降低;压热处理后的淀粉Tc降低,而经过压热酶解的淀粉Tc值上升。在In-Vitro消化体系中,在同一消化时间长度内,原淀粉的消化产物比两种抗性淀粉的消化产物多,压热酶解抗性淀粉的酶解产物最少,抗性最强。压热和压热酶解让淀粉分子重新组合,改变了淀粉微观结构,提高了淀粉的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9.
以信阳大板栗为原料,采用超声波-酸解法优化板栗RS_3型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并对板栗RS_3抗性淀粉的体外消化特性进行评价。在制备板栗RS_3型抗性淀粉的单因素试验时发现,淀粉乳浓度、盐酸浓度、超声波温度、超声波处理时间4个因素均对RS_3型抗性淀粉得率有显著影响;以板栗RS_3型抗性淀粉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RS_3型板栗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为:淀粉乳浓度为25%,盐酸浓度为1.5%,超声波温度80℃,超声波处理时间为20 min,RS_3得率为10.39%;板栗RS_3体外消化特性试验表明:板栗RS_3抗性淀粉具有很强的抗消化性;板栗RS_3抗性淀粉在人工胃液消化20min~240min,消化率不足1%;在人工肠液中消化20min~240min,消化率为2.62%~3.90%;板栗RS_3型抗性淀粉经过人工胃液消化4h后,再经人工肠液消化20min~240min,消化率从4.1%上升到9.4%,相比较单独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而言,抗性淀粉的消化率明显上升,但比板栗淀粉的消化率18.5%~47.8%明显偏低;这一特性为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脱支和重结晶法制备抗性糊精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以蜡质玉米和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脱支和重结晶法制备抗性糊精,对其形貌特征、结晶结构、热力学特性、官能团、糖苷键等变化进行表征,并探究其抗消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两种抗性糊精热稳定性和溶解度显著增加(P<0.05),具有良好的色泽。两种抗性糊精形貌粗糙、呈不规则形状的小碎片聚集体。蜡质玉米抗性糊精呈典型的A型结晶结构,普通玉米抗性糊精呈典型的B型结晶结构。由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结果可知,抗性糊精在制备过程中糖苷键断裂重新聚合形成新的抗消化糖苷键,无新的官能团产生。两种抗性糊精的抗消化性能力增加,且普通玉米淀粉制备的抗性糊精的慢消化和抗消化性能力最强。综上所述,脱支和重结晶法能提高抗性糊精的抗消化能力,将为抗性糊精的绿色制备工艺进而实现产业化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以油莎豆淀粉为原料,用压热法、酶法和压热-酶法制备油莎豆抗性淀粉(分别记为A-CRS、E-CRS和AD-CRS),研究其结构特征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油莎豆淀粉颗粒光滑饱满,形状不一,而抗性淀粉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结构不完整,外观粗糙。油莎豆淀粉为A型晶体结构,三种抗性淀粉为C+V型结构。与原淀粉相比,三种抗性淀粉的平均粒径增大,RS含量、结晶度和热稳定性均显著提高,而平均聚合度降低, 其中AD-CRS的结构最紧密,结晶度最高。体外模拟消化显示A-CRS、E-CRS和AD-CRS的消化速率均小于原淀粉,其血糖指数(GI)分别为39.86、39.84、39.83,属于低GI食品(GI<55)。综上所述,油莎豆抗性淀粉的结构较紧密,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消化能力和调控血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的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涛  张淑远  王美桂 《食品科学》2014,35(15):105-108
制备与纯化得到马铃薯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研究其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都有显著的增殖作用,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有强抑制作用,对粪肠球菌、梭状杆菌、兼性细菌没有影响;它们的发酵液总酸度增大,说明它们能被肠道益生菌发酵利用;马铃薯抗性淀粉经消化处理后比表面积增加,经发酵后比表面积更大;马铃薯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较之原淀粉显著变小,马铃薯抗性淀粉或消化抗性淀粉发酵后的平均聚合度降低;马铃薯抗性淀粉经消化前后的晶型均为B型,其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发酵后的晶型都转变为A型,微晶度、亚微晶度及总结晶度较之发酵前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绿豆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益生作用与结构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涛  张儒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2834-2838
制备与纯化得到了绿豆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研究了它们的益生作用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绿豆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殖效果达到100倍以上,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强度更是高达106倍以上,对粪肠球菌的抑制强度也有10倍,而对梭状杆菌无明显影响;它们的发酵液总酸度增大30%以上,说明它们能被肠道益生菌发酵利用;绿豆抗性淀粉经消化处理后比表面积增加,经发酵后比表面积更大。绿豆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较之原淀粉降低了一半,发酵后绿豆抗性淀粉或消化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继续降低30%以上;绿豆抗性淀粉经消化前后的晶型均为B型,绿豆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经发酵后,晶型都转变为A型,微晶度、亚微晶度及总结晶度较之发酵前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α-淀粉酶和普鲁兰酶相结合处理的方式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α-淀粉酶和普鲁兰酶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添加量对抗性淀粉(RS)得率的影响;进而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对复合酶法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终,采用Englyst法对马铃薯抗性淀粉消化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pH6.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5 min、酶用量4 U/g;普鲁兰酶,pH值5.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4 h、酶用量8 U/mL。此条件下,马铃薯抗性淀粉得率为(44.48±1.37)%。马铃薯淀粉经α-淀粉酶与普鲁兰酶联合处理后,不仅提高了其抗消化性,还使抗性淀粉(RS)得率显著提高,同时将马铃薯淀粉中快消化淀粉(RDS)降低至21.23%,而慢消化淀粉(SDS)增加至36.32%。该研究为后续马铃薯深加工及慢消化型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压热-冷却循环工艺对淀粉理化特性及消化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冷却循环工艺分别制备糊化淀粉、老化淀粉及抗性淀粉,测定各淀粉样品的理化指标及消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由普通玉米淀粉经过压热处理制备的糊化淀粉和老化淀粉具有最佳的溶胀度和冻融稳定性(P0.05);老化普通玉米淀粉和老化高直链玉米淀粉中的慢消化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消化动力学分析表明抗性淀粉样品中的RS含量与平衡浓度、水解指数、血糖指数呈负相关,SDS在不影响平衡浓度的情况下,能够缓慢持续释放能量。压热循环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改变淀粉的理化性质,而且改性处理后的老化淀粉和抗性淀粉能够作为脂肪模拟物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螺杆挤压对马铃薯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马铃薯淀粉经过螺杆挤压后(过程中淀粉未膨化),采用酶重量法测定挤压后抗性淀粉的含量变化情况,并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和动物实验评价挤压后淀粉的消化性能和餐后血糖上升速率。结果螺杆挤压后马铃薯淀粉中抗性淀粉的含量增加了1.08%,酶解时间为0~1.5 h时,马铃薯淀粉快速消化淀粉的含量减少,酶解时间为1.5~6.5 h时,抗性淀粉和慢消化淀粉的含量增加。挤压后的马铃薯淀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小鼠的餐后血糖指数。结论螺杆挤压技术可以提高抗性淀粉和慢消化淀粉的含量,减缓餐后血糖上升速率,为马铃薯食品的深度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压热法制备淮山药抗性淀粉及其消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压热法制备淮山药抗性淀粉的影响因素与抗性淀粉得率的关系,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淮山药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淀粉乳含量、pH值、压热时间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极显著,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淀粉乳含量、淀粉乳pH值和压热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含量25.20%,pH6.26,压热时间42.85 min,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淮山药抗性淀粉得率为25.27%。In-Vitro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的试验表明,淮山药抗性淀粉较淮山药原淀粉更难消化,且抗性淀粉含量越大越难以消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的理化特征及消化特性。方法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对其表面结构、红外光谱、结晶性、流变学和热力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体外消化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 酸热处理有效地促进小麦淀粉的糊精化,淀粉晶体结构发生改变,淀粉颗粒形貌由规则、光滑的扁椭球形转变为不规则致密块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小麦抗性糊精与淀粉糖苷键类型分布有所不同。小麦抗性糊精比天然小麦淀粉具有更高的起始温度(100.77±0.69℃)、峰值温度(111.86±0.11℃)、终止温度(124.77±0.49)和焓值(8.69±0.33℃)。小麦抗性糊精溶液(10% W/V)流变学特性呈现典型的牛顿流体特征,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体外消化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小麦抗性糊精抗消化性成分含量高达98.37%。结论 酸热法制备的小麦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热转变特性、流变学稳定性和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19.
抗性淀粉制备及性质和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性淀粉是一种新型膳食纤维资源,具有良好食品加工特性和保健功能。该文就抗性淀粉分类、制备、测定方法、理化性质、结构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抗性淀粉研究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制备抗性淀粉,用正交实验确定压热处理制备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甘薯抗性淀粉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淀粉糊的浓度35%、pH值4.5、糊化温度115℃、糊化时间70min、老化时间7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