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有人说,中小学生犯罪问题,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不知是否如此?答:中小学生的犯罪问题,的确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小学生的犯罪比例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全国在校生犯罪除1990年略有下降外,其它年份均为上升.其中1989年比1988年上升了43.9%,1990年比1989年只下降7.2%,而1991年又比1990年上升了30.5%;据河北省调查,所押的未成年犯中,在校中小学生占到15.4%;据山东省调查,所押未成年犯中在校中小学生占14.6%;北京市东城区五年来,逮捕的未成年犯中在校生为168人,占总数的60.9%;河南省中小学生犯罪所占的比例已由15.4%,上升到34.8%;哈尔滨市1993年中小学生犯罪的1131人,比1992年增加了19.3%……数字是枯燥的,但折射出的,却是严酷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十分严重,犯罪率急遽上升,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在此时开始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从而推动了犯罪学的研究。就整体而言,我国在犯罪现象分类研究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犯罪类别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都面临着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和犯罪率不断攀升的严峻局面.据美国司法部1996年3月7日发布的报告,1994年因凶杀、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被捕的青少年超过15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青少年杀人犯的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2倍,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50%.英国近年来每年少年犯罪达700万起.1996年德国共有13万未成年人犯罪,比1995年增加了12.3%.1994年,俄罗斯有20多万少年因违法犯罪被判刑或劳教.日本在“二战”以后曾出现过三次大的少年犯罪高峰,且一次比一次迅猛.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八十年代末形成的新的高峰延续至今.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的70%-80%.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一、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严重性我国90年代的有关统计表明.多数的吸毒者是青少年.实际生活中,青少年是最易受到毒品诱惑的“高危人群”,吸毒所带来的迷幻作用以及那种飘飘欲仙的自我感觉特别能吸引青少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禁毒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老百姓茶前饭后谈论的热点问题,因耽心自己的子女或家人染上毒瘾而“谈毒色变”者已不再是个别人,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各种禁毒措施,公安机关也加大了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但毒品犯罪率并未因此而下降,吸毒人数也并未因此而减少,事实却是:毒源不断,吸毒人数正日趋增加,笔者近来在对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毒品犯罪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女性青少年吸毒人数正迅速地增长着,仅以该州州政府所在地兴义市为例,兴义市戒毒所97年3至12月强制戒毒人数为201人,其中25岁以下的男性吸毒者74人,女性63人,98年一月至四月,强制戒毒276人,25岁以下男性者76人,女性83人,98年一月至四月的吸毒女青年比97年10个月人数增长了25%,该州兴义市情况如此,全州亦如此。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困扰着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海峡两岸社会。在祖国大陆,青少年犯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社会转型的加速,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快速上升,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了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犯罪的特点。在台湾地区,随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虽然目前其现代化程度比大陆高,但还远未达到现代化的成熟阶段,转型社会的性质还十分明显,现代化初始阶段的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同样困扰着台湾社会,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轨时期,虽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各种社会矛盾也骤然增多,许多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以河北省近几年刑事犯罪情况为例,刑事犯罪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全部刑事犯罪案件呈下降趋势,重大刑事案件开始上升.纵观我省刑事犯罪的历史,80年代初出现了犯罪的高峰,1981年刑事案件立案31650起,重大刑事案件3230起.为期三年的严打斗争,基本压住了犯罪猛增的势头.在1988年以前将社会犯罪控制在2万起以下,重大刑事案件在5千起以下.但是,从1989年起: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社会监控管理职能有所减弱,再加上国际刑事犯罪手段和犯罪意识的侵袭,社会上的沉渣泛起,刑事犯罪迅速回升.1989年犯罪案件超过2万起,  相似文献   

8.
有关资料表明,自七八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吸毒与犯罪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截止2000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达86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80%,未成年人占有一定比例,最小的只有8岁。刑事涉案的的未成年人占同龄人的比例也从1986年到1995年十年间提高了一倍;未成年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现象常有发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近几年来,刑事涉案人员中14岁到25岁的青少年占60%以上,其中14岁到18岁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递增;从某少管所1997年~1999年在押的未成年犯人数据显示,其每年的增长率在17%左右。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从10岁,11岁起就有严重的不良行为,因吸毒诱发的犯罪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笔者的一些调查结果中显示,未成年吸毒者中,男性90%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其涉及的案件性质有杀人、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盗窃、贩毒等;女性则几乎以淫养毒,少数涉及刑事犯罪。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青少年犯罪没有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青少年犯罪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个高峰期,此后便一直居高不下。到目前为止,仍然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少年犯罪问题的现状怎样?少年法庭运作情况又如何?美国少年司法制度及青少年犯罪预防办公室(OJJDP)2000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反映如下:一、美国少年犯罪问题的现状1、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截止至199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凶杀案的案发率处在1987以来的最低点,比1993年高峰时的案发率下降了52%。1994年至1998年间,15至17岁青少年犯谋杀、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案发率下降了32%,14岁或以下年龄段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案发率下降了27%。2、少年严重的暴力犯罪者所占比例不等。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美国的青少…  相似文献   

11.
毒品,这个全球性的公害,正以旋风般的速度肆虐世界各地,可以说,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受到毒品犯罪的威胁。据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统计,全世界吸毒人数约达2.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5%至4%,并且每年以3%至4%的速度增加。我国在毒品疯狂的肆虐下也未能幸免。80年代以来,在国际贩毒活动的渗透和刺激下,毒品再一次祸害我国,并迅速蔓延。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数据比较、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方法,发现中美两国城市青少年毒品犯罪具有以下时空分布规律:美国此类犯罪高发于节假日期间,多出现在学校及其他青少年常聚集的地点。我国此类犯罪高发时间也集中在寒暑假,尤以春节为主,高发地点为酒吧、迪厅等娱乐场所以及宾馆、日租房等住宿场所。美国学者针对城市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防范研究成果丰硕,政府各部门制定有详细的防范对策,实务部门防控措施实施成效明显,特别是在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机构预防等领域均有其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美国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预防对策对我国的借鉴包括严格控制毒品来源、定时定点缉毒巡逻、三方联合时空预防共同推进;美国青少年毒品犯罪的矫治措施对我国的借鉴包括戒毒所和社区进行有效戒毒、从严打击、慎用死刑等。  相似文献   

13.
毒品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泛滥,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国际社会的安宁。据联合国有关世界毒品问题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截止1997年,全球吸毒人口约为2.18亿,并每年正以3%~4%的速度增长;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出现吸毒人群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曾经销声匿迹的毒品也随着国门的打开又死灰复燃了,吸毒人员日益增多,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54万人,而实际吸毒人数还要多,在这些吸毒人群中,17-35岁的青少年占85.1%。因吸毒而诱发…  相似文献   

14.
当前,青少年吸毒已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调查发现,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供应和需求有所遏制,但冰毒等合成毒品的滥用呈上升趋势。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的实际情况,深刻把握滥用合成毒品青少年群体的群体特征、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遏制合成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笔者与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中致社区服务社两家社团合作开展了针对上海市100个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的个案研究。研究对象按随机抽样原则选取,由社工一对一深入访谈,研究对象范围基本覆盖上海市所有区县。  相似文献   

15.
对于青少年吸毒原因的分析应当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环境诱因,青少年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是通过朋友圈获得接触毒品的机会;第二层次是人格缺陷,青少年在面对"毒友"的诱惑时无法理性作出选择,主要是因为其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格缺陷,使得其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难以抵挡毒品的诱惑;第三层次是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形成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预防应当坚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其人格缺陷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入手进行预防,以达到"治本"效果,另一方面是从具体环境入手进行预防,以达到"治标"的效果。针对青少年吸毒的特点,不能忽视"治标"的预防,以情境预防消除吸毒客观条件、消退青少年吸毒主观动机,具体措施为:修改《刑法》中有关毒品犯罪的规定、加强对吸毒行为的处置力度以及建立具体的控制环境。  相似文献   

16.
信息窗     
犯罪年龄呈现明显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十年增长八成1994年全国未成年罪犯38388人,2004年已增加到70086人,十年之间增长了83%。97年开始,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速度再次加快,平均每年增长幅度接近10%。"十五"期间增长的势头更加明显,2000年的时候未成年犯占总体罪犯的6.52%,到2000年的时候占到6.68%,2002年的时候占到7.13%,2003年的时候增长到7.93%,2004年的时候占了整个犯罪的9.17%。青少年犯罪数量在随90年代初社会总犯罪率下降的趋势呈现走低曲线后,再次出现缓慢回升。其中,18- 25岁的青年犯罪数量略有下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却明显猛增。(摘自红网http://china.rednet.cn2007-09-29)  相似文献   

17.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于199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它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预防法)是一对关于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姐妹法。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颁布并实施《预防法》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它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挽救少数品质不良、行为不端的未成年人,保护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和动向:1、 毒品犯罪正悄然进入校园,未成年人中吸毒、贩毒现象已不罕见。2、 未成年人利用朋友关系,引诱、欺骗、强迫少…  相似文献   

18.
民主,是无论谁执政,都无法回避的课题。上世纪80年代中共曾经试图通过党政分开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90年代十分关注基层民主建设,希望自下而上推动政治民主。21世纪之初,中共又提出了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党代会常任制只是推动党内民主的可能途径1982年,中共在修改党章的多次讨论过程中,曾经考虑过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和代表常任制的意见。1988年至1989年起,中组部先后选择了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等12个市县,进行党代会常任制  相似文献   

19.
由关颖、鞠青主编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已经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预防犯罪课题组”继《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之后又一个研究成果,是对全国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的第一本数据分析报告,也是我国全面系统分析在押未成年犯的最新报告。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恶性增长,一度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80%;此后,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又出现了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令人堪忧的质的变化。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青少年毒品犯罪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仅2000年贵州省毒品犯罪案高达两千多例,2001年上半年毒品犯罪案仍然频繁发生,仅贵阳市一地1-6月案发高达500多起。毒品犯罪人员中青少年占了85%。毒品犯罪已经成为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同时,我们从大量贩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