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固定组份的Ca-α-Sialon系统Ca1.8Si6.6Al5.4O1.8N14.2),选用不同α/β比值的Si3N4原料考察了无压烧结所得材料的致密化、反应过程及显微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由两种不同α/β比值的Si3N4原料制备的材料,其α-Sialon晶粒均具有长颗粒的形貌.但高β相含量的Si3N4原料会阻碍Ca-α-Sialon材料的致密化,β-Si3N4相完全消失的温度也比α-Si3N4提高了100℃.原料中β相含量废越高,提供给α-Sialon生长的核心数越少,α-Sialon晶粒越粗大,而且高β相Si3N4原料中宽的粒径分布导致所得α-Sialon晶粒尺寸的不均匀.  相似文献   

2.
在Dy-Si-Al-O-N系统相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以DyAG和M’相作为晶界相的单相α-Sialon和β-Sialon以及复相α-β-Sialon材料。研究了它们的致密化行为,热处理过程中的α′→β′相变机制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可以制备出以DyAG和M’本作为晶界相的单相α-Sialon和β-Sialon以及复相α-β-Sialon材料。作为绕结助剂,DyAG比M’更能有效地促进致密化。  相似文献   

3.
在热处理过程中α-β-Sialon的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alon陶瓷在热处理过程中经常发生α-Sialon→β-Sialon的相变.晶界中液相的结晶化是导致热处理时α-Sialon→β-Sialon相变的原因.这种相交的程度随组份中液相量增加而变大,而且与稀土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关.对于轻稀土的α-Sialon材料,这种相变更易发生.本文依据Ln-Si-Al-O-N系统的相关系和α-Sialon的形成特性对α-Sialon→β-Sialon相变的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XRD,TEM分析了热压自生α/β-Sialon复相陶瓷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长柱状β-Sialon晶粒与等轴状α-Sialon晶粒相互结合在一起,α-Sialon相含量约为30Vol%,少量结晶相存在于三角晶界处。  相似文献   

5.
在(Y.Sm)-Si-Al-O-N系统的α-Sialon与β-Sialon共存相区内,选择α/β-Sialon比为3:7组成对对象,采用无压烧结工艺,制备复相Sialon陶瓷材料,研究工艺因素对材料最终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影响,指出制备工艺控制是获得符合设计要求材料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Na-α'-Sialon,并研究了它的生成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发现Na-α'-Sialon不稳定,易发生分解,分解产物为β'-Sialon、AIN和15R等;在Na-α'-Sialon的生成过程中,发现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新相:Na-O'-Sialon,并给出了它的点阵常数。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Na-α’-Sialon,并研究了它的生成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发现Na-α’-Sialon不稳定,易发生分解,分解产物为β’-Sialon、AIN和15R等;在Na-α’-Sialon的生成过程中,发现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新相:Na-O’-Sialon,并给出了它的点阵常数.  相似文献   

8.
采用Dy,Sm和(Dy+Sm)作为α-Sialon的生成剂,比较了这三类α-β-Sialon陶瓷的相组成的控制、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含复合稀土(Dy+Sm)的α-β-Sialon陶瓷比使用单一稀土的Sialon陶瓷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与Sm-Sialon不一样,在(Dy+Sm)-Sialon组份中,在形成α-Sialon时黄长石并不形成,因此能获得依据相平衡计算所得的β′含量。Sm-Sia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原子量的稀土元素对稀土R-α’-Sialon(R—Nd,Sin,Gd;Dy,Er和Yb)致密化行为和形成特性的影响.样品分别以热压及无压烧结工艺制备.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达到完全致密化所需的热压温度随稀土元素原子量增加而减少,在1550℃热压保温1h的Yb-α’-Sialon已完全致密,而样品中α’-Sialon相的含量随稀土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变大.比较了热压及无压烧结形成的R-α’-Sialon的反应过程,并讨论了少量β’-Sialon及黄长石与α’-Sialon同时存在的原因.TEM照相显示了材料中非常窄的晶界.为进行对比,同时制备了Y-α’-Sialon样品.  相似文献   

10.
在热处理过程中α—β—Sialon的相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alon陶瓷在热处理过程中经常发生α-Sialon→β-Sialon的相变。晶界中液相的结晶化是导致热处理地α-Sialon→α-Sialon相变的原因。这种相变的程度随组份中液相量增加而变大而且与稀土的原子序数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本研究对Raman谱进行高斯(Gauss)和洛仑兹(Lorenz)分峰拟合,将金刚石自支撑膜Raman谱分成纯金刚石峰和非金刚石峰,对比两种方法的精度,结果显示高斯拟合的精度高些。运用经验公式计算出金刚石自支撑膜的质量因子,发现质量因子主要受纯金刚石峰强度和无定型碳峰强度的影响,非金刚石峰强度与质量因子成反比,纯金刚石峰强与质量因子成正比,同时还受到内应力的影响。质量因子与热导率、断裂强度和红外透过率的关系表明,金刚石自支撑膜的以上物理性能与其质量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HL-1M的硅化石墨样品和北京科技大学研制的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的真空性能和耐溅射性能进行初步比较研究。证明铜基上的碳化硼(B4C/Cu)和SiC/C这两种梯度材料适于用作面向等离子体的聚变第一壁材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进的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钴微晶,并对产物进行了XRD、TEM、SAED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钴微晶呈雪花状、结晶度高;运用网络矢量分析仪(VNA)与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吸波性能与磁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其吸波性能与磁性能较好,在2290MHz处,有最大回损值为-12.86db;矫顽力高达250.59Oe。采用DSC分析研究了纳米钴微晶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显示在钴微晶的存在下,AP的高低温放热峰相连且合并成一个高而大的放热峰,峰温最大幅度降低了102.6℃,表观分解热显著增大,表明纳米钴微晶对AP热分解有着极强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稀土铅钙锡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稀土的加入显著地细化了铅钙锡铝合金的组织,增加了合金中细小的、弥散的Sn3Ca相析出,增强了合金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合金的塑性和强度;稀土的加入抑制了铅钙锡铝合金中导电性差的二价铅的生长,改善了膜的导电性,从而提高了电池的深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纳米SiO2用量、粒径大小及表面状况对于环氧树脂介电、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机理。发现纳米SiO2的加入提高了环氧树脂的击穿场强,增加了介质损耗,介电常数则没有很大的变化。力学性能方面,在一定的纳米SiO2含量范围内,复合体系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有显著的提高.纳米SiO2的添加起到了提高力学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聚乳酸/木粉复合材料的力学及吸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乳酸(PLA)及偶联剂马来酸酐(MAPP)对木粉进行改性,研究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的聚乳酸/木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吸水性能、微观特性,以及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力学性能方面,随着木粉含量从10g增加到25g,最大拉力增加了4倍,抗拉强度增加了3倍;偶联剂使用后,最大拉力和抗拉强度较未使用前最大增加值都超过了1倍。吸水性能方面,随着木材成分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同时增加,2和24h增重最多分别为2.85%和8.12%;偶联剂的使用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吸水率,2和24h增重最多分别为0.72%和3.58%。最后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观察发现同样木粉含量,添加偶联剂后界面更加光滑,PLA与木粉之间的粘合更紧密。  相似文献   

18.
以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共聚物为基体,锆钛酸铅(PZT)铁电颗粒为功能相,钽铌酸钾(KTN)颗粒为增强相,制备了0-3型(PZT,KTN)/P(VDF-TrFE)三相铁电复合材料。利用SEM及EDAX技术,分析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及PZT和KTN相的分布。测试了具有不同KTN 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ZT和KTN相的颗粒分布均匀,存在少量的团聚体;随KTN体积分数的增加,三相复合材料的极化漏电流I、介电常数εr和介电损耗tanδ增加,压电系数d33降低,而热释电系数p3先增加后降低,但其d33和p3均高于具有相同PZT体积分数的PZT/P(VDF-TrFE)两相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9.
铌酸钠钾基压电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合成法制备了结构较为致密的0.9(K0.5Na0.5)NbO3-0.1LiSbO3(KNN-LS)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其相结构、压电、介电、损耗以及铁电性质.常温下的压电陶瓷具备四方钙钛矿结构,具有较高的压电系数d33=131pC/N和低的介电损耗tanδ=0.09(10kHz)等优点.另外,常温下的KNN-LS陶瓷存在着较为饱满的电滞回线,其剩余极化率Pr为16.1μC/cm2,矫顽场为EC=14.8kV/cm.性能较KNN压电陶瓷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聚苯硫醚共混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述 聚苯硫醚共混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共混对聚苯硫醚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改善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