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当时作者从新疆途经革命圣地延安返回重庆不久,写了不少记事写景散文,均收于《见闻杂记》.作者曾说,在写这些作品时,“国  相似文献   

2.
这部书包括两位作者分写的四十三篇文章。作者就《作品与孩子》、《共性与个性》、《写事与写人》、《美与丑》等问题,紧密结合艺术实践,从辩证法的角度,用随笔的形式,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文笔清新,娓娓道来,于轻松活泼之中,探讨艺术  相似文献   

3.
宋逸晖 《当代学生》2012,(24):44-45
古诗文对当代学生有着浓厚的吸引力,《留点诗意心间漾》的作者,把这种厚爱写了出来;热爱写作,翻检旧作,《回首我的作文》的作者,把他不断写作、不断提高的体会写了出来;下乡有或深或浅的感受,《下乡记》的作者,把下乡的喜悦写了出来;回故乡过年,路愈长而情愈切、年愈久而思愈深,《故乡的苹果情》的作者,把她依依  相似文献   

4.
《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上,后来,被作者收入《野草》。鲁迅自称《野草》是“散文诗”。这种文体,与一般的抒情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同诗却十分接近,可以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诗。其特点是,不论写人,还是叙事,作者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5.
《鸟的天堂》的作者对榕树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我在讲读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从作者观察点的移动去研究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懂得了作者写榕树的方法是:先从远处看,写整体;再从近处看,写部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者是怎样从远处看写到近处看,由写整体到写部分的,启发学生体会句子的描写和词语的运用。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本文作者描写榕树的作用,我帮助学生复习了第六册上的习作例文《海滨小城》。这篇课文也有一段  相似文献   

6.
请从下面提供的几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习作。《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争画》中,作者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写得很生动。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写  相似文献   

7.
文题《白马庙》(片断)作者:汪曾棋《苏州赋》(片断)作者:王蒙点评这两篇文章,一个写乡镇,一个写城市;前者侧重写人,后者侧重写景,但都同样精彩,同样感人。可见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家去写就会有完全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1947年转战陕北时期创作的两首五律《张冠道中》和《喜闻捷报》,经考证,所据抄件系按手稿照录。诗中所写地名、史实、景物等,真实反映了作者当年的经历。两诗的格律风格符合作者写旧体诗词的实况,特别是两诗用湖南方音押韵更体现了作者写旧体诗词的一大特点。总之,《毛泽东诗词集》收入的上述两首五律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写喜欢的动物,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四组的习作内容。学习本组三篇课文《白鹅》《白公鹅》《母鸡》时,老师会要求大家讨论:作者是怎样围绕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三篇文章的写法有何异同?运用反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新读写》2009,(7):13-14
《昆明的雨》,作者不直接写雨,而是写昆明雨季中的茵子、杨梅、缅桂花,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以此作衬托,更充分地写昆明的雨;《秋雨》,作者用大量比喻、象征,诗化了秋雨;《雨之歌》,则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唱出了雨之歌……三篇佳作手法不一样,但都把雨写得饱满、切实而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施耐庵写虎     
老虎被称为兽中之王,古今中外教不清的文人墨客写过它、画过它。我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写虎更是写出了千古佳话。《水浒传》中有好几处写  相似文献   

12.
《《社戏》这篇小说 ,很有意思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是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作者在结束部分虽然用了许多文字写偷豆的过程 ,写偷豆造成的结果———六一公公的那一大段言说 ,或者说 ,作者的结束部分整个地就是围绕豆子来铺展开来了 ,但作者通篇却并没有一个字来写那好豆是什么滋味 ,也没有一个字来写吃那好豆是什么感觉。再说那“好戏”吧 ,文章对此的渲染、衬托真是足足的 ,又是写白日中未能看到戏的失落 ,又是写被允许去看戏的慌急 ,还要写一下那…  相似文献   

13.
【考点解析】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体验。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情绪。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如:《背影》《藤野先生》等。  相似文献   

14.
沈大安同志的《面向现代的读和写》(载于《小学教学研究》85年第一期,下简为《读和写》),尽管没有直接提出面向现代的读和写就是要求学生大学(?)特学说明文,但是作者的本意是很明显的:“要学会生存,首先必须会学习,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阅读说明文。”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将“小学生不能自  相似文献   

15.
《自白》写了作者曾经的生活,从青年时代的冲动到中年时代的无奈;《自白》写了一代人的历史,从热情幼稚的往昔到冷静世故的今日。  相似文献   

16.
《观潮》是赵宗成、朱明元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一棵苹果树的来历》是俄国作家乌申斯基写的科学童话。《八只小猫》的作者是女作家菡子,文章选自她的散文集《前进的颂歌》。《外婆家的新厨房》是科普作家叶永烈写的科学小品。《柯里亚的木匣》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一篇儿童故事。《信箱》是苏联作家泰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左传》是最擅长写战争的,尤其是写复杂的战争。它写战争都能写出战争的性质和它的主要原因。高中第五册《殽之战》虽然内容错综复杂,故事头绪纷繁,但是作者从战前到战  相似文献   

18.
学习作文从仿写开始,或仿内容,或仿结构,或仿语言;仿写不是抄袭,而是要仿中有创新。《玉渊潭的樱花》仿《桂林山水》写樱花,写樱花的娇、香、多,写出了特点,写出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味道。尤其是对秋天的感受更为独特。作者写秋天,不是登山远眺或临岸感怀,决不同于在秋景之中赏秋,见一叶落而知秋色。作者的意图是写秋天的况味。写秋天的味道,这很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足不出户,尽知秋韵。这不能不说是为文的上品。  相似文献   

20.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