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s2O3碘油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二维超声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动脉As2O3碘油栓塞对兔肝移植瘤生长、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为5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实验设生理盐水灌注组(A组)、As2O3灌注组(B组)、单纯碘化油栓塞组(C组)、阿霉素+碘化油栓塞(D组)及As2O3+碘化油栓塞组(E组),As2O3的用量为2 mg/kg.治疗后1周,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的生长率,病理观察肿瘤的坏死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瘤区的MVD及VEGF表达强度.结果治疗后1周,各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441±0.26) cm3、(1.372±0.28) cm3、(0.578±0.16) cm3、(0.523±0.12) cm3和(0.508±0.10) cm3,各栓塞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单纯碘化油栓塞及阿霉素+碘化油栓塞后,残余肿瘤区的MVD略有升高,两者分别为23.4±4.7和22.3±5.3,与阴性对照A组MVD为21.8±6.3相比,统计学无显著性意义; 两组的VEGF表达强度分别为0.163±0.019 和0.160±0.016,高于阴性对照A组(Ρ<0.05),A组的VEGF表达强度为0.140±0.02;As2O3+碘油栓塞组残余瘤区的MVD减低,VEGF表达减弱,两者分别为15.1±3.2和0.102±0.02.MVD与VEGF表达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As2O3+碘油栓塞组肿瘤坏死率大于单纯碘油栓塞及阿霉素+碘油栓塞组(Ρ<0.05),分别为85.5%±4.0%、73.5%±7.8%和75.9%±11.4%.结论 As2O3+碘油栓塞可抑制肿瘤生长,增加肿瘤的坏死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降低栓塞后残瘤的VEGF表达.  相似文献   

2.
As2O3碘油栓塞对兔VX2肝癌凋亡、增殖及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肝动脉As2O3碘油栓塞对兔肝移植瘤凋亡、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为5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实验设生理盐水灌注组(A组)、As2O3灌注组(B组)、单纯碘油栓塞组(C组)、阿霉素碘油栓塞组(D组)及As2O3 碘油栓塞组(E组),As2O3的用量为2 mg/kg。治疗前3 d,治疗后4、7 d,耳缘静脉取血,测定部分肝功能指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治疗后4 d,栓塞治疗组AST、ALT上升,治疗后7 d,肝功能渐趋正常,阿霉素(ADM)碘油栓塞治疗组AST、ALT水平高于其它组。各组的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为1.53±0.42、1.82±0.41、2.66±0.54、2.91±0.32、3.44±0.65和60.8±15.5、55.9±14.8、42.4±11.2、40.6±8.8、28.5±5.7,两者存在负相关。结论As2O3比ADM对正常肝组织的毒性低。As2O3碘油栓塞治疗后残余肿瘤的凋亡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纳米超顺磁性碘油肝动脉栓塞热疗VX2兔肝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纳米超顺磁性碘油经肝动脉栓塞热疗对实验性肝肿瘤的疗效。方法 VX2兔肝癌模型24只,分成纳米超顺磁性碘油栓塞热疗组(A组)、碘油栓塞组(B组)、纳米超顺磁性碘油栓塞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6只。VX2肝肿瘤模型接种后14d进行治疗,3个治疗组VX2兔均采用3F SP微导管经右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进入肝固有动脉,注射10%的纳米超顺磁性碘油0.5ml(A组和C组)或超液化碘油0.5ml(B组)。注射后3d,A组和B组动物置于裂隙式交变磁场中热疗30min。而C组和D组动物不进行磁诱导热疗。各组兔于治疗前CT检查,测量肿瘤大小,栓塞后14d再次作CT检查,检查结束后处死,取肝脏、脾脏、肾脏、心肌、肺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直接测量兔肝脏肿瘤大小。结果 所有兔均存活至处死,生化检查显示各组栓塞前和栓塞后14d的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治疗后14d,纳米超顺磁性碘油栓塞热疗组兔肝肿瘤平均缩小了8.09%,碘化油栓塞组和纳米超顺磁性碘油栓塞组肿瘤分别增长了9.72%和13.00%,A组分别与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肿瘤增长了57.50%,与其他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各治疗组肿瘤均有明显的坏死,肿瘤实质内几乎无肿瘤细胞残留,其中栓塞热疗组最明显。结论 动物实验表明,纳米超顺磁性碘油栓塞热疗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得这一技术早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目的 研究化疗栓塞术后残存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6 0只大鼠Walker 2 5 6肝癌模型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0只。对照组 :经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 0 2~ 0 3ml;单纯化疗组 :灌注 5 氟尿嘧啶(5 Fu) 2 0mg/kg ;化疗栓塞组 :灌注超液态碘油 0 5ml/kg及 5 Fu 2 0mg/kg。术后 2周用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 )方法检测各组von Willebrandfactor(Ⅷ因子 )、VEGF及bFGF的表达情况 ,对Ⅷ因子阳性血管内皮进行MVD计数。并结合其病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单纯化疗组及化疗栓塞组MVD值分别为 80 84± 2 4 2 4、83 0 5± 2 0 2 9及 85 2 0± 2 3 91(血管个数 /视野 ) ,VEGF阳性率分别为 75 %、75 %及 85 % ,bFGF阳性率分别为 30 %、2 5 %及 30 % ,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F =0 193,χ2 =0 4 4 9,0 14 1,P值均 >0 0 5 )。MVD与VEGF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r =0 4 5 2 ,F =2 3 2 92 ,P <0 0 1)。结论 化疗 碘油栓塞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较小。新生血管的形成及VEGF的表达对栓塞后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联合化疗栓塞(TACE)治疗大鼠Walker-256移植性肝癌的疗效。材料与方法45只Walker-256荷瘤大鼠于移植后第14d随机分成RI+碘油栓塞组(RI栓塞组,10只);5-氟尿嘧啶(5-Fu)+碘油栓塞组(TACE组,12只);RI+5-Fu+碘油栓塞组(联合栓塞组,13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各组分别经肝动脉左支注入栓塞剂和药物,RI用量为200U,超液态碘油为0.4ml,5-Fu为20mg/kg体重,生理盐水为0.4ml。用MR分别于栓塞后第7d、第13d、第18d测量肿瘤横径并计算体积。于术后第18d检测肝转移结节数。观察RI的系统毒性。结果 栓塞后7~18d各治疗组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以联合栓塞组体积最小。在栓塞后第13d,联合栓塞组肿瘤的体积组明显小于RI栓塞组(P〈0.05);第18d TACE组亦明显小于RI栓塞组(P〈0.05)。肝脏转移结节数各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栓塞组明显少于RI栓塞组和TACE组(P〈0.05)。RI无明显系统毒性。结论 联合栓塞与单纯TACE相比,可明显抑制大鼠Walker-256移植性肝癌的生长和减少肝转移,提高了TACE的疗效。经肝动脉给药后,RI对Wistar大鼠无明显系统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种影响因素与NSCLCN2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18F.FDGPET/CT检查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将其分为无N2淋巴结转移(非N2+)和有N:淋巴结转移(N2+)2组,采用x2检验或两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问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SUVmax、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影响因素的差异,然后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及分组进行量化赋值,先后用单因素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对N: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7例患者,其中男109例,女68例,年龄(60.1±10.6)岁。非N2+(142例)和N;(35例)2组间的肿瘤大小[(36.1±19.7)mm和(49.3±24.4)mm]、SUV-(8.81±6.23和11.21±4.43)和分化程度(高分化:3和0例;中分化:74和11例;低分化:65和2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9和-2.633,疋。6.143,均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74—4.999,t=0.836,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sUVmax及分化程度与N2淋巴结转移相关(r=0.201、0.245和0.185,均P〈0.05);而多因素分析示,只有SUVmax与N2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546,P〈0.01)。NSCLCN:淋巴结的转移概率随着原发病灶SUVmax的增加而增加;当原发灶SUVmax≤2.5时,发生N: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0,而SUVmax〉7.5时概率为O.29。结论SUVmax是NSCLC发生N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As2O3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与生存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肝脏左、右叶分别移植VX2肿瘤模型的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2组.移植瘤术后3周,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超液化碘油(UFLP)1ml加As2O32mg(实验组)和UFLP1ml(对照组)。给药3周后,所有动物均处死,分别取得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一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凋亡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肿瘤组织中有大量呈黄色的凋亡细胞,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未观察到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均未发现细胞核内有黄色颗粒的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100%(16/16),其中强阳性1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0。实验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为37.5%(6/16),其中强阳性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同样为0。两组肿瘤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癌组织与癌旁和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2O3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生存素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浸润转移的螺旋CT表现及与磷酸酶基因(PTE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83例进展期胃癌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后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及5μm切片后行HE及PTEN、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螺旋CT征象与PTEN、bFGF的表达相对照。结果 (1)CT对T2与T3-4期胃癌诊断正确率为94.0%(78/83),淋巴结有无转移正确率为89.2%(74/83)。(2)胃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为47.0%(39/83),T3-4(40.8%,29/71)、淋巴结转移组(38.3%,23/60)PTEN表达率明显低于T2(10/12)、非淋巴结转移组(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9,P=0.006;χ^2=6.511,P=0.011)。(3)胃癌组织中bFGF高表达率为63.9%(53/83),T3-4(70.4%,50/71)、淋巴结转移组(71.7%,43/60)bFGF高表达率明显高于T2(3/12)、非淋巴结转移组(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χ^=5.724,P=0.017)。(4)16例PTEN表达同时bFGF高表达,PTEN(41.0%,16/39)与bFGF(30.2%,16/53)表达呈负相关(r=-0.447,P=0.000)。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提高对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微创治疗、缩小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983-2005年间诊治的308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2例术后找到淋巴结,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癌旁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9.9%(28/282),黏膜(M)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5%(4/157),黏膜下层(SM)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9.2%(24/12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淋巴管癌栓(P=0.000,OR=8.568)、浸润黏膜下层(P=0.018,OR=4.234)、肿瘤〉2cm(P=0.020,OR=4.12)、分化不良(P=0.040,OR-2.710)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进一步分层分析提示,影响M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2cm的M癌不论分化程度如何均无淋巴管癌栓,也无淋巴结转移(0/108),2-4cm、无淋巴管癌栓的M癌不论分化程度如何均无淋巴结转移(0/26);影响SM癌淋巴结的因素为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癌栓,≤2cm、分化良好型、无淋巴管癌栓的SM癌均无淋巴结转移(0/25),2era、分化不良型、有淋巴管癌栓的SM癌淋巴结转移率72.7%(8/11)。结论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与M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癌栓与SM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0.
热碘油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60℃碘油栓塞对兔VX2肝癌的抑瘤效果.方法 将VX2瘤细胞接种于30只新西兰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采用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3组,每组10只.经导管向肝动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37℃碘油、60℃碘油,1周后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及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以及瘤兔的存活期.结果 60℃碘油组生长率(0.92±0.21)与对照组(3.48±1.17)、37℃碘油组(1.69±0.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95,P<0.05).60℃碘油组存活期[(41.0±3.0)d]与对照组[(31.5±3.0)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8,P<0.05).治疗后4 d,60℃碘油组血清AST水平[(148.2±11.3)U/L]与37℃碘油组[(139.7±12.3)U/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05),与对照组[(68.6±6.6)U/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5).结论 60℃碘油组可降低肿瘤生长率,延长存活期,且抑瘤效果更强;肝功能的损害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单发转移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颅内单发转移瘤CT表现。结果病灶位于皮质及皮质下区34例,小脑5例,松果体区2例,桥脑1例。 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23例,实性12例,囊性7例;增强扫描表现为4种类型:囊实形强化17例,不规则环形强化12例,结节形强化9例,均匀强化4例;38例瘤周水肿较明显。误诊为胶质瘤13例,脑膜瘤4例,生殖细胞瘤例2例,脑脓肿2例。结论颅内单发转移瘤多位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区,CT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结节、环形及囊实性不规则形,多伴有明显水肿,水肿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当缺乏原发病史时,易与颅内其他单发病变混淆,年龄、发生部位、边界、增强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SPECT-CT在监测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胃癌术后患者的SPECT-CT显像资料,结合再次病理检查结果,其中79例与同期增强CT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两两比较其在残胃或吻合口复发的诊断效能;109例与同期胃肿瘤标志物结果及二者联合检查两两比较其在评价转移灶的诊断效能.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①18F-FDG SPECT-CT诊断残胃或吻合口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4.0%、96.3%、91.3%、92.9%及92.4%;同期增强CT为58.3%、78.2%、53.8%、81.1%及72.2%,其中前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增强CT( x2=3.953~11.805,P均<0.05),阴性预测值虽然高于增强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4,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指标为:88.0%、98.1%、95.7%、94.6%及94.9%,显著高于增强CT( x2=4.732~10.341,P均<0.05),二者联合诊断虽然也高于18F-FDG SPECT-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均=0.000,P>0.05).②18F-FDG SPECT-CT诊断胃癌术后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2.9%、87.5%、96.3%、80.8%及91.7%;胃肿瘤标志物检测为81.2%、75.0%、92.0%、52.9%及79.8%,其中前者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显著高于胃肿瘤标志物检测(x2=4.026~6.355,P均<0.05),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虽然也高于胃肿瘤标志物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4,x2=0.681,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指标分别为96.5%、83.3%、95.3%、87.0%及93.6%,与18F-FDG SPECT-CT大致相仿,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026~6.355,P均>0.05),但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显著高于胃肿瘤标志物(x2=7.143~10.014,P均<0.05).结论 18F-FDG SPECT-CT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转移瘤CT影像表现,提高对CT诊断脑转移瘤的认识和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临床确诊的23例脑转移瘤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23例病例,20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多发17例,单发6例,多数呈中重度水肿。原发病灶多来源于肺癌。结论转移瘤以幕上居多,多发为主,“小病灶,大水肿”是较为特征的表现,CT检查明显有助于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T1期肺癌原发灶18F-FDG摄取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1期肺癌原发灶18F-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61例治疗前行全身18F-FDG PET/CT扫描的T1期肺癌患者,确定其临床分期以及原发灶大小(最大径)和18F-FDG摄取值[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表示],并分为无转移组、仅淋巴结转移组和有远处转移组.分析各组的18F-FDG摄取与原发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原发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r=0.466,P<0.05),各组间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Vmax在无转移组(5.05±1.97)与仅淋巴结转移组(7.96±2.98)、远处转移组(8.25±2.93)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2).而仅淋巴结转移组与远处转移组之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肺腺癌、鳞癌的大小(t=1.566,P=0.111)和SUVmax(t:0.478,P=0.6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1期肺癌原发灶18F-FDG摄取可能对预测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诊断妇科肿瘤复发、转移的价值,并评价其对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47例临床可疑复发、转移的妇科肿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对PET、CT及PET/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行∥检验、校正的,检验及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共发现病灶158处,其中恶性病灶149处,良性病灶9处。^18F-FDG PET/CT诊断妇科肿瘤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97%(143/149),6/9,94.30%(149/158),97.95%(143/146)及50.00%(6/12)。PET/CT在诊断妇科肿瘤复发、转移的灵敏度、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方面明显优于单纯CT(χ^2=18.198,18.890,6.825,P均〈0.05);^18F-FDG PET/CT和单纯PET在各项诊断效能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2,0.000,0.459,0.000,0.150,P均〉0.05),但PET/CT使33.54%(53/158)的单纯PET无法准确定位的病灶得到了准确定位。同单纯CT及PET相比,PET/CT分别使44.68%(21/47)和31.91%(15/47)的患者TNM分期改变,对T分期的影响最明显;共有19.15%(9/47)的患者临床分期改变,并改变相应的治疗决策。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妇科肿瘤复发、转移准确而全面,对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骨扫描对比,初步探讨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探测骨转移灶的可行性.方法 对42名正常志愿者及38例可疑合并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MR DWI及SPECT骨扫描,并将骨骼系统分为8个区域,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各区域全身MR DWI和SPECT骨扫描分别显示的病灶数目及各区域阳性病例数,进行每一患者及每一区域的全身MR DWI及骨扫描的对照分析.结果 全身MR DWI阳性病例30例,受累区域69处,共探测出病灶数169处;骨扫描阳性病例29例,受累区域68处,共探测出病灶数156处;全身MR DWI阳性而SPECT骨扫描阴性者2例,SPECT骨扫描阳性而全身MR DWI阴性者1例;SPECT骨扫描阴性而全身MR DWI阳性区域8例,其中,脊柱3例、骨盆2例、股骨3例;骨扫描阳性而全身MRDWI阴性区域7例,其中颅骨4例、肩胛骨2例、胸锁骨1例.结论 全身MR DWI与SPECT骨扫描对检测骨转移病灶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两者可互相补充;全身MR DWI还可检测各脏器及淋巴结病灶,适用于肿瘤患者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监测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临床疑复发或转移而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细胞学、病理或随访结果分析PET/CT检查结果,计算残胃及转移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SUVmax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45例中22例临床疑残胃复发,12例患者最终确定残胃复发,^18F-FDG PET/CT诊断残胃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0%(12/12)、70.0%(7/10)和86.4%(19/22),12例复发病灶SUVmax为6.27±3.42(其中2例低分化腺癌的SUVmax较低,分别为2.5和3.3),另10例无复发的残胃SUVmax为3.92±2.24(其中3例吻合口炎性病灶局部SUVmax较高,分别为8.3,5.2和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P〉0.05)。(2)对残胃以外转移灶的检出:PET/CT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中分别为78.9%(15/19)、92.3%(24/26)和86.7%(39/45),在腹膜转移中分别为6/9、97.2%(35/36)和91.1%(41/45),在远处转移中分别为86.7%(13/15)、93.3%(28/30)和91.1%(41/45)。(3)PET/CT假阳性8处为炎性或肠管摄取,假阴性9处多为直径〈1.0cm的转移灶和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转移灶。结论^18F-FDG PET/CT虽然检测胃癌术后区域淋巴结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较低,但仍是监测其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增强CT对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增强CT扫描,分析肝细胞癌肾上腺瘤与转移瘤的增强CT影像学特征及三期扫描CT值。结果①肾上腺腺瘤:瘤体为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有完整的包膜,且边缘处较为光滑,密度均匀,无显著性钙化、坏死、囊性病变等情况;②肾上腺转移瘤:瘤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无显著性出血、囊性病变区,较大的肿瘤中心可出现坏死区;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扫描CT值均低于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对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均具有显著性影像学特征,对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18F-FDG SPECT-CT在监测宫颈癌复发和(或)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为评估宫颈癌是否复发和(或)转移而行18F-FDG SPECT-CT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二次手术或局部活检病理或临床随访为最终结果,并与同期CT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 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62例患者中有36例复发和(或)转移.18F-FDG SPECT-CT对宫颈癌复发和(或)转移监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4.4%、92.3%、94.4%、92.3%、93.5%;CT分别为69.4%、80.8%、83.3%、65.6%、74.2%;SCCA检查分别为66.7%、46.2%、63.2%、50.0%、58.1%.结论 18F-FDG SPECT-CT监测宫颈癌复发和(或)转移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探测和诊断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全身PET-CT结果.临床随访时间为3~ 57个月.确诊卵巢癌是否复发或转移的依据为手术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65例患者中,55例有肿瘤复发、转移,10例无肿瘤复发.65例卵巢癌患者中,PET-CT图像共显示阳性灶180个,最后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为复发和转移的病灶为165个,另15个病灶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8F-FDG PET-CT真阳性5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4例、真阴性9例,18F-FDG PET-CT对卵巢癌患者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 (51/55)、90.0%(9/10)、93.8%(61/65)、98.1%(51/52)、69.2%(9/13).糖类抗原125 (CA125)水平与18F-FDG PET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47例患者的CA125升高,其中,44例患者PET-CT阳性,PET-CT阳性率为93.6%.结论 PET-CT全身显像在检测卵巢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病灶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能够使卵巢癌术后再次分期更准确、更全面.同时,CA125升高时,PET-CT全身检查在发现隐匿及远处转移病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