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普遍认为吸烟可以引起许多健康问题。但是吸烟与生物诱导效应以及吸烟者健康损害的广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已知香烟雾由数千种化学物质组成,其中一些物质是诱变剂和/或致癌剂。在生物学活性方面,已表明香烟雾及其凝聚物可以和DNA及蛋白质形成加合物,诱导吸烟者淋巴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基因突变。作者采用淋巴细胞微核分析法,对67位吸烟者和59位非吸烟对照者进行了染色体畸变率分析。发现吸烟者平均微核率略高于非吸烟者,但差别不显著(P  相似文献   

2.
吸烟是已知人的最主要致癌原因之一,对其遗传毒理学效应虽有一些研究,但仍是一个争论问题。在人类主要采用培养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SCE和微核等方法,由于实验程序较复杂,研究样本较小;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酒精是人类致癌的有效促进因子或辅助因子;而体外实验表明,绿茶提取物有拮抗香烟烟雾冷凝物诱变作用,但两者均缺乏人体内的实验证据。因此本实验采用末稍血微核测试法,在220例健康人中直接观察吸烟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泰兴地区枯水期和丰水期不同水体的致突变性 ,并研究其与当地胃、食管和肝癌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和慧星实验方法 ,检测泰兴市枯水期 97份和丰水期 10 1份水样的致突变性。结果 :水体致突变性呈塘水 >河水 >井水的规律 ;相同地区水体的致突变性在枯水期比丰水期强 ;枯水期河水和塘水诱发的微核效应与当地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有高度的正相关 ,而丰水期仅塘水微核效应与胃癌发病率有正相关 ;诱发微核率较高的井水、河水和沟塘水对人淋巴细胞都具有致突变性 ,其中尤以河水为甚。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水源污染与肿瘤的高发可能存在着病因学联系  相似文献   

4.
100例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吸烟对人体是慢性损害的过程,香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和致癌前体物质,对人体DNA的损伤和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已得到流行病学、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工作的证明。因此,探索应用短期检测法评价吸烟对人体的遗传毒理学效应,从中寻找敏感人群,这在肿瘤防治中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应用微量外周血浓集的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检测了100例吸烟者的微核率改变,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00例吸烟者选自保健条件较好、生活  相似文献   

5.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虽得到广泛应用,但骨髓采样易受限制。若以外周血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无疑会大大简化。但有关外周血PCE和正染红细胞(NCE)的微核率国内外文献报道有些混乱。为了进一步研究微核在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分布和清除情况,本实验以丝裂霉素C(MMC)作诱变剂,观察了小鼠在染毒后不同时相点外周血PCE、NCE和骨髓PCE的微核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研究鲁吡替康(9NC)的致突变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微核实验,研究9NC体外对人淋巴细胞和体内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PCE)的诱变作用;采用小鼠抑瘤实验,研究9NC对小鼠移植瘤S180和Heps的肿瘤抑制作用.结果:9NC分别在体外≤0.187μg/ml及体内≤0.375 mg/kg剂量范围内,不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和小鼠骨髓PCE微核的增加(P>0.05),但对小鼠移植瘤S180(肉瘤)和Heps(肝癌)有抑制作用;在剂量≥0.25μg/ml(体外)和≥0.75 mg/kg(体内)时,9NC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小鼠骨髓PCE微核的显著增加(P<0.01),有明显的遗传毒性.结论:9NC在最大安全耐受剂量内具备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7.
微核及凋亡技术预测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核及凋亡检测技术判断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价值。方法:运用集落形成法、流式细胞术、CB微核法,分别检测3株宫颈癌细胞株(HeLa、SiHa、RJC)经X射线照射后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及微核率的变化。结果:3株细胞接受0~8Gy射线照射后的微核率与照射剂量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其中HeLa细胞的微核率与照射剂量呈显著线形关系(P<0·05);照射后3株细胞的凋亡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P<0·01);照射后3株细胞存活率与MN率成负相关(P<0·01)。结论:3株宫颈癌细胞的体外实验证明,微核及凋亡两项指标均能反映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但同时检测微核及凋亡是否可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藏茵陈总萜酮的致突变及抗突变作用。方法:致突变实验采用Ames实验及小鼠体内微核实验。Ames实验采用常规掺入法;微核实验采用连续灌胃给药10 d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计数法。抗突变实验采用体内、体外两种方法,体外法选用TA100及TA102菌株与环磷酰胺(每皿200 μg)和丝裂霉素C(每皿2 μg)共孵育30 min后,分别给予藏茵陈总萜酮每皿156、312、625、1 250及2 500 μg,检测其对阳性剂诱发的已突变菌落的保护作用;体内实验采用藏茵陈总萜酮25、50及100 mg/kg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0 d后,给予40 mg/kg环磷酰胺或2 mg/kg丝裂霉素C,计算微核率,检测其对未发生突变的骨髓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致突变实验中,藏茵陈总萜酮在每皿< 2 500 μg剂量下,未诱发Ames实验各菌株回变菌落数增加;在每皿< 40 mg/kg剂量下,未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高。抗突变实验中,藏茵陈总萜酮在每皿625~ 2 500 μg范围内,可使阳性致突变剂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所诱发的高回变菌落数出现明显降低;藏茵陈总萜酮在50~ 100 mg/kg剂量范围,可使阳性剂环磷酰胺或丝裂霉素C所诱发的高微核率出现明显降低。结论:本实验条件下,藏茵陈总萜酮未表现出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作用,且有显著的抗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抗癌药物金克(Jinke)的诱变活性,评价其可能的潜在危害.方法:以小鼠脾脏和骨髓PCE细胞为观察对象,采用微核试验法,分别检测各处理组的微核细胞率(MNCF).结果:金克对小鼠骨髓和脾脏PCE细胞均有明显的微核效应,其MNCF同阴性对照相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金克诱发小鼠脾脏和骨髓PCE细胞的微核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基本一致.结论:金克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有必要对其毒性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在小鼠微核试验中,骨髓和脾脏可以相互替换,这为评价被检物的毒理效应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细胞经培养后微核的检测,作为辐射损伤短期监测染色体损伤的又1种细胞遗传学方法已有不少研究。80年代中期Fenech和Morley,首次使用细胞松驰素B(Cytochalasin B,Cyt-B)建立了人淋巴细胞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测试法(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Method),简称CB微核法。此法克服了常规培养微核法的不足,可获得大量易于识别的第1次分裂后的双核细胞,并记录其中的微核。我们应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测试法,对~(60)Coy-线剂量率致微核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选用同一健康成年男  相似文献   

11.
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背景与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激光流式细胞仪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自动化检测方法.材料与方法:以环磷酰胺诱导雄性Wistar大鼠微核形成,采用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荧光染色,分别用荧光显微镜及单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正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以前置角散射光(FSC)和DNA荧光(FLl)作图,大鼠骨髓细胞被分成明显的五个细胞群--有核细胞、嗜多染红细胞、正染红细胞、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及含微核的正染红细胞;经环磷酰胺处理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正染红细胞微核率均呈现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及时效关系;人工显微镜计数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49,P<0.01),二者的曲线拟合方程为Y=1.0967 1.0639X(R=0.949,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AO染色结合单激光流式细胞仪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自动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直接用培养人淋巴细胞微核测试系统,采取控制化学品处理培养细胞和恢复时间,对已知非整倍体诱变剂长春新碱进行微核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微核检测程序中,阴性对照和断裂剂丝裂霉素C未诱发微核率的显著增加(P〉0.05)而VBL却引起MNF显著增加(P〈0.01)。结果揭示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人类化学品非整倍体诱变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紫外线照射后可移植性白血病模型微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可移植性T细胞白血病模型 (L72 12细胞 )在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核变化。方法 :应用胞质阻断培养法检测L72 12细胞微核。结果 :发现该模型对紫外线敏感 ,当紫外线剂量达 45× 10 -7J/ (s·mm2 )以上时 ,其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 ,并且剂量 效应曲线呈Y =a +blgX(P <0 .0 1)。 结论 :应用胞质阻断法检测微核比常规培养法灵敏  相似文献   

14.
三氧化二砷(As2O3)对蚕豆根尖微核率和果蝇发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As2O3对蚕豆胚根根尖微核率和果蝇发生量的影响作用。 方法: 以蚕豆根尖和果蝇为实验对象,均用不同浓度As2O3处理,采用蚕豆胚根根尖微核实验和果蝇培养实验。 结果: 不同浓度As2O3可使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果蝇发生量明显上升。 结论: 三氧化二砷(As2O3)对蚕豆根尖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对果蝇发生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方法检测63名吸烟者和34名非吸烟者尿诱变性。结果表明吸烟者尿诱导SCE频率为7.82/细胞,显著高于非吸烟者6.49/细胞(P<0.001)。但尿诱变性并未随着吸烟支数增多而增强。我们考虑到这种差异不能显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96孔板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自动化检测的方法,并探讨其用于药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的可能性。方法:试验分为+S9短时处理组(4 h)和-S9持续处理组(24 h),分别选择3个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处理CHO-K1细胞,24 h后收获细胞。采用EMA和SYTOX Green双色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96孔板的微核率,并与常规标准平皿培养、细胞分裂阻滞法的双核微核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有或无S9处理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诱导产生的微核率较溶剂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剂量-效应关系明显。两种微核检测方法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为1.000。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作用于CHO-K1细胞的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因而本试验初步建立了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核的方法与人工阅片的方法相关性好,提示该方法用于化合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氧化型染发剂遗传毒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染发剂生产和使用规模伯不断扩大,其对使用者的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氧化型染发剂具有皮肤致敏和致突变作用,且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氧化型染发剂遗传毒作用的机制,本实验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和溴乙锭荧光法(EFA)检测了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O2)、对苯二胺(PPD)及二者混合物致大鼠皮肤细胞DNA单链断裂作用及双链交联形成作用;同时采用丫啶橙活细胞染色的微核试验,对氧化型染发剂经皮染毒所致Balb/C小鼠的染色体损伤作用进行了动态的分析观察,以初步探讨氧化型染发剂致靶细胞的DNA损伤和染色体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PPD、H2O2及二者混合物对大鼠皮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DNA单链断裂作用,染毒剂量与检测到的OD值,彗尾长度和拖尾率呈剂量反应关系;而氧化型染发剂无论是对细胞体系还是对非细胞体系DNA进行染毒,均没有观察到DNA双链交联形成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氧化型染发剂表现出较强的外周血网织细胞微核诱导作用,检测出的微核率具有良好的时间-效应关系,其中48h后检测出的微核率最高,且染毒剂量与微核发生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以同一剂量连续染毒5d后,检测到的细胞微核率,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氧化型染发剂及其主要成分能够抑制大鼠皮肤细胞的增殖而产生细胞毒性,并导致DNA损伤和染色体损伤作用;DNA单链断裂作用是其所致DNA损伤的主要作用方式之一,长期低剂量接触可以导致其在体内的蓄积效应。由此提示,氧化型染发剂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应予以重视,更深入地探讨研究简便、快速和特异性强的人群监测指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放疗患者细胞微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核试验作为细胞遗传学损伤的生物标志之一, 是公认的检测染色体异常的简便方法, 在医学领域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X2射线放疗是鼻咽癌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微核试验方法观察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颊粘膜脱落细胞及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 以探讨微核作为正常细胞损害和受照剂量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检测对象为10 例接受X2射线放疗的鼻咽癌患者, 均来自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放疗中心, 患者平均年龄37 岁, 男女各5 例, 照射总剂量平均为68 GY。本次实验采用病人为自身对照。分别于放疗前, 照射2、5、14、24、34 次后(每次限射剂量为2 GY) , 各采血一次用于实验。口腔颊粘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 取口腔颊粘膜脱落细胞直接涂片, 固定后用吖啶橙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 000 个脱落细胞中的微核细胞数。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采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 取0. 5 m l 静脉血于4. 5 m l RPM I 1640 培养基中37℃培养44 h 加入6 mg·L - 1的松胞素B, 继续培养至72 h 收获细胞, 常规制片。微核判断标准: 在淋巴细胞胞质中, 与主核分开, 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折光性与主核一致或稍浅, 大小为主核的1ö3~ 1ö的小核。每例记数1 000 个细胞, 结果用千分率表示。结果: 口腔颊粘膜脱落细胞微核率放疗前后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第一次放疗后微核率即有显著升高, 以后随剂量的增加几乎成线性升高。结论: 一定剂量的X2射线照射后, 对鼻咽癌患者口腔颊粘膜无明显损伤作用, 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则非常敏感, 并呈正相关的剂量-反应关系, 有可能作为受照剂量的一个备选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微核实验自创建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仅有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PCE)微核实验发展为标准实验。而以骨髓为实验材料易受采样限制,也不能对动物进行长期动态观察。1980年,MacGregor等首先证明小鼠外周血PCE微核(micronuclei,MN)率与骨髓PCE微核率相当,若能以外周血作为材料,实验无疑会大大简化。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外周血微核率的报道结果有些混乱。为了进一步研究微核在外用血PCE、正染红细胞(normochromatic erythrocytes,NCE)和骨髓PCE中的分布情况,我们以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为诱变剂,观察了小鼠外周血PCE、NCE以及骨髓PCE微核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肺癌患者染色体稳定性及诱变剂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24例经病理证实但未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20例非癌性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进行自发和诱发的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测。结果人肺癌患者PBL自发及诱发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明显高于非癌性肺病患者和健康者;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肺癌患者染色体稳定性较差。结论 细胞染色体稳定性评价对肺癌的早期诊断、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