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方法】 于2015—2017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砂姜土区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期+开花期灌2次水(W2)、拔节期灌1次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种灌水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深入研究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 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SS较RT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贮水消耗,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两年度SS处理的土壤平均贮水消耗量、降水、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9%、7.03%、6.51%;增加灌溉虽可明显增加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但过多灌溉致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年度W2较W1、W0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8.85%、16.69%。SS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RT处理,且以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的产量最高。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总体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产量,灌水次数则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结论】 综合考虑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可作为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河北省5个试验基点研究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春灌两水和春灌三水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水处理的产量,但两水与三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河北省大部分麦区冬小麦春季生产上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为:拔节水、开花水。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获得相近产量的前提下,春季灌水次数减少2次,小麦生育期间节水80 ̄100m3,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灌水条件下氮钾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山23号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氮钾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协调和足量有利于冬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灌水与不灌水各处理相比,增产效应显著,增产幅度达20.6%~27.1%;不同肥水配比对冬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对照相比,不灌水施肥处理较对照增产15.4%~65.2%,补充灌水(底墒水、拔节水)施肥处理增产17.6%~63.9%。  相似文献   

4.
为在限量灌溉条件下,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获得较高产量,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耗水规律、叶面指数变化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灌水方案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内的随叶面系数的增大日耗水量均增加,全生育期的灌水量、灌水次数对籽粒产量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在降低灌溉成本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要求获得较高籽粒产量的需求下,在全生育期灌二次水为可取方案。越冬期和拔节期是灌区冬小麦灌水的最佳灌水时期,适宜灌水量为750 m3·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对大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了10个大麦品种种植在三种氮肥施用时期下,研究氮肥施用时期对大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对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品种间蛋白质及其三种组分含量差异均极显著;谷蛋白含量的氮肥施用时期与品种的互作效应极显著,蛋白质含量其二者互作效应也显著。同时,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盐溶蛋白含量与谷蛋白含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密度和施肥对玉米杂交种邯丰79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杂交种邯丰79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水平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邯丰79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结果表明:邯丰79理论最高产量为11 231.7 kg/hm~2,因素组合为密度63 000株/hm~2、N施用量360 kg/hm~2、P_2O_5施用量360 kg/hm~2、K_2O施用量315 kg/hm~2,密度和施肥均对玉米产量存在极显著影响,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两因素互作的产量效应中,密度与氮肥、密度与磷肥、氮肥与磷肥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密度与钾肥、氮肥与钾肥、磷肥与钾肥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加大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时配合施用一定的钾肥,可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闻喜县冬小麦生产体系为例,以生产1 t小麦籽粒产量为评价单元,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比评价水浇地与旱地种植冬小麦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旱地与水浇地不同耕地类型种植冬小麦会影响籽粒产量、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水浇地种植冬小麦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比旱地高51.22%。冬小麦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潜力因子从大到小依次是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土地利用、温室效应和能源消耗,旱地种植的环境影响指数均大于水浇地;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旱地是0.445 2,水浇地是0.395 5,旱地种植方式比水浇地种植造成的环境压力更大,造成环境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化肥施用过量且不合理。因此,保障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地增加水浇地面积、合理施用化肥、节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水分和钾肥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选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石新616’)进行了灌水次数(0、1、2和3水)和施钾量(K2O 0、112.5和225 kg/hm2)的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2年中越冬期和起身期的总茎数、越冬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的方差不同质,其它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均方差同质。2年综合分析,4个灌水水平中以W2中后期的总茎数最多,而W3的总茎数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也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大,但不同时期不同灌水水平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总的趋势是不灌水的W0处理最低,W3处理最高;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值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参数增加的幅度不同。由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作用,总的看来,W2产量最高,W0最低。生育中后期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钾量水平比较,仅K0与K1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而3个施钾量水平之间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都是两两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增施钾肥可以全面改善小麦的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综合本研究结果,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2次水,在氮磷配合适宜条件下施用K2O 225 kg/hm2,可以基本满足目前高产、超高产对水分和钾肥的需求,实现高产节水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钾肥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产量、植株养分积累量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够增加冬小麦产量、提高植株养分积累量;钾肥分次施用增产效果好于钾肥全部基施,亦能增加冬小麦后期植株养分积累量,提高钾肥利用效率。钾肥增产率为1.59%~7.55%、钾肥农学效率为1.21~5.75 kg/kg、钾肥利用率为36.37%~57.63%、钾肥偏生产力为77.37~81.91 kg/kg,各施钾处理中均以钾肥50%基肥+50%拔节期追肥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水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随机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水肥条件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水能够有效提高千粒重、增加穗数;穗数的降低明显受钾肥的影响,磷肥则增加穗数;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受磷肥的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明显受水肥互作效应的影响。所以,浇好返青水+孕穗水并配施施用氮磷肥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东北半干旱区大豆水肥耦合效应盆栽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探讨大豆产量与水肥的关系,采用氮(N)、磷(P)、钾(K)、土壤含水量(W)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设计,于2004年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甘南县开展了大豆水肥与产量效应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大豆产量均有影响,其中水分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氮、钾、磷。从水分生产函数的角度,平均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当灌水量达到980 mm时,产量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是:N和W>N和P>K和W>P和W>P和K>N和K,其中N和W、N和P的交互作用比较显著,其余的交互作用影响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年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冻害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该年型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 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年型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水稻随水施肥技术的最佳施肥次数。[方法]以玉香油占为水稻供试品种,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肥料深施、肥料撒施、肥料随水追施2次、肥料随水追施3次、肥料随水追施4次,研究各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水稻生产中采用随水施肥技术,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多,各产量指标中除实粒数和空秕率外,其余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追肥3次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其他施肥方式增产7.83%~25.56%,追肥2次和4次处理的产量差异不大,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结实率提高。随水冲施处理的投入成本大于深施与撒施处理,净收益以肥料随水追施3次处理最高,达15 515.73元/hm2。[结论]综合考虑,肥料随水追施3次能最大程度凸显水稻随水施肥技术的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钾素肥源在水稻和小麦上的施用效果,以及对土壤钾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钾素肥源均可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水稻增产是通过增加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的,小麦增产则是通过增加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来实现的.施用钾素肥源还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尤以施用化学钾肥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中施肥量与基追肥比例对大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山东嘉祥紫皮蒜为试验品种,在减施化肥20%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基追肥比例。结果表明,大蒜水肥一体化灌溉较常规大水漫灌,每667 m2平均节水40.85 m3,节水率平均达52.50%;在不同的基肥追肥比例及灌溉方式中,水肥一体化喷灌并施用基肥60%和追肥40%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提高了14.48%和10.89%,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比于常规大水漫灌处理分别提高了9.01%、15.75%。研究表明,通过水肥一体化模式,在合适的基追肥比例下,能够实现大蒜种植的节水、减肥和增产。  相似文献   

16.
水肥耦合对夏玉米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为对象,采用旱棚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不同降水年型下肥与水耦合对夏玉米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在夏玉米各个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变化均呈‘单峰式’曲线;在一定氮、钾肥用量范围内,夏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都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灌水过多会阻滞玉米生长;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夏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也会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条件下夏玉米最高产量及相应水肥配比为86.14 g/pot,灌水量为350mm,施氮量为180 kg/hm2,施钾量为120 kg/hm2.合理的水肥耦合对于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肥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肥水调控对强筋小麦中优9507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通过灌水和氮、磷、钾肥料的不同处理对优质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氮合理配合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不同蛋白质组分对水肥的反应有一定差异,清蛋白对灌水处理反应敏感,对肥料处理反应迟钝;球蛋白对灌水和氮、磷处理反应敏感,对钾处理反应迟钝;醇溶蛋白对水和氮处理反应敏感;谷蛋白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增施氮肥可提高吸水率,减少灌水次数可显著提高沉降值,增施氮肥使湿面筋含量显著提高,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灌水次数减少而增加。试验中以全生育期灌2次水,配合高氮、磷、钾处理的产量和品质均表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中稻基施钾肥减量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中稻基施钾肥减量效果,为中稻钾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开展中稻基施钾肥试验。[结果]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基施钾肥减少20%的处理(5)产量、钾素吸收量、钾素(肥)利用率最高。产量、钾素吸收量分别为9 806.5、265.0 kg/hm~2,与全量施钾肥处理(2)相比,分别提高388.7、45.5 kg/hm~2,增幅分别为4.1%、20.7%;钾素、钾肥利用率分别为53.2%、60.3%,比全量施钾肥处理(2)分别提高15.8%、22.9%;通过二次拟合,得出最大基施钾肥减量占总量的21.7%,可减少基施钾肥35.8 kg/hm~2。[结论]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基施钾肥适当减量对中稻产量有一定增产作用,秸秆中的养分释放可不同程度地减少部分钾肥施用,较大地提高钾素吸收量、钾素利用率、钾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钾肥施用量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糜子栽培中钾肥的最佳施用量,以糜子品种赤黍1号为试材,设钾肥施用量0(不施, CK)、60、120、180、240和300 kg/hm2计6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了不同施钾量对糜子产量、农艺性状和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赤黍1号上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其中施钾量为120 kg/hm2时产量最高;对株高、穗长和节数影响不显著,对茎粗和分蘖数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单丛穗粒重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倒伏率和倒伏角度,施钾量为120 kg/hm2时倒伏率和倒伏角度均最小。施钾量为120 kg/hm2时能够同时提高赤黍1号的籽粒产量和抗倒能力,赤黍1号栽培中理想的施钾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的小麦水肥管理模式,为该地区的小麦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设置不灌水,灌底墒水,灌底墒水和拔节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4种灌水方式;不施肥,施有机肥,施有机肥与无机复合肥和施无机复合肥4种施肥方式,研究水肥耦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肥料价格的情况下:(1)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可以提高叶面积持续期.(2)无机复合肥和拔节水有助于小麦株高的增加.(3)无机复合肥和灌拔节水可以减少小麦受到的胁迫,且旗叶的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脯氨酸含量在各处理中均为最低.(4)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并且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由此确定,在考虑肥料价格的情况下,灌3次水,施无机复合肥更适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种植,有利于促进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