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为了探讨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细胞病变的眼底表现 ,及相应的眼底血管造影表现。采用眼底荧光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检查观察本病眼底改变 ,共 5例 ( 7只眼 )。结果 :FFA :3只眼急性病变病灶早期为弱荧光 ,晚期着染荧光 ,4只眼陈旧病灶为色素上皮脱色素的窗样缺损及色素沉着的遮蔽荧光。ICGA :3只眼急性期病变呈斑片状充盈缺损 ,3只眼陈旧病灶弱荧光斑 ,1只眼无异常表现。可见 ,本病变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 ,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可能为脉络膜炎性病变所致。1 临床资料患者 5例 ( 7只眼 )均为女性 ,年龄 2 …  相似文献   

2.
韩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1015-1016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及造影确诊为ARNS患者14例20只眼,分析总结其临床及FFA表现。结果FFA图像中视盘边界不清,晚期强荧光者17只眼;周边部病灶区视网膜动静脉血管广泛闭塞16只眼;部分仅见闭塞的血管暗影,检眼镜检查所见的部分呈白线状的血管仍有荧光素通过,病灶区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较多的荧光素渗漏点者15只眼;视网膜脱离者8只眼。结论ARNS的FFA表现主要是视盘强荧光和视网膜血管闭塞及病灶区脉络膜荧光不清晰散在的点片状强弱荧光不均匀区。FFA检查可进一步了解病变损害的程度,对ARNS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Stargardt病(Stargardts disease,STGD)的眼底表现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对27例54眼STGD患者进行视力、眼底及FFA检查.结果STGD患者的视力在0.02~0.10者46眼,占85.2%.眼底检查黄斑部均有横径为1.5~3.0 PD大小、呈青灰色并有金箔样反光的横椭圆形萎缩灶,其中15例30眼伴有眼底黄色斑点,占55.6%.FFA检查黄斑部病变为透见荧光,其中8例16眼呈"牛眼"状;22例44眼呈暗脉络膜背景,占81.5%.结论FFA检查在STGD的诊断中极为重要,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FFA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中渗18眼进行常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8眼均为动脉前期及动脉早期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荧光轮廓,其中10眼出现典型与渗出灶相当的荧光灶及外周荧光遮蔽,8例仅显示新生血管轮廓未见荧光遮蔽。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提高中渗的诊断率,尤其病变不典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眼底的自发荧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58眼wet-AMD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CT)及彩色眼底照相图片,观察不同类型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眼底的自发荧光形态特征,分析其与FFA的相关性。结果 49例58眼中,有40眼(69.9%)表现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2眼(20.7%)表现为隐匿型CNV,6眼(10.3%)表现为混合型CNV。典型性中有35眼(87.5%)仅表现为病灶区显著的低荧光,28眼(70.0%)表现为病灶区显著的低荧光外缘环绕高荧光晕轮。隐匿型中10例(83.33%)表现为多发斑驳样点状低荧灶,1例相对背景荧光无明显改变,1例表现为病灶区局限性高荧灶。混合型中6眼(100%)同时表现片状低和高荧光区周围围绕多个点片状高荧点。结论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形态复杂多样,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自发荧光特点。其中,典型性CNV患者大多表现为病灶区显著低荧光,且在低荧的病灶外缘常伴有异常增强的荧光,提示病灶外缘的RPE细胞活跃,代偿性增生。隐匿性CNV则表现为病灶区斑驳样点状的低荧灶,其中夹杂有高荧点。混合型CNV则结合了上述两种类型的自发荧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Zeiss FF450眼底荧光造影摄像机对老年性黄斑变性(SMD)进行FFA检查,并结合临床其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SMD 41例(53眼)中,萎缩型39眼(73.58%),渗出型14眼(26.42%).萎缩型表现均为点状或斑驳样透见荧光,未见荧光素渗漏.渗出型早期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CNV),晚期大量荧光素渗漏,周围有出血者则表现为荧光遮蔽.结论:对SMD患者早期应用FFA检查有助于发现CNV,并显示其范围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糖尿病相关的视神经病变(DON)的眼底表现及荧光血管造影(FFA)特点。方法对126例(252眼)各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底及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5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合并视神经病变者136眼(53.97%)。临床表现各异,视神经病变可无视力损害,也可有严重的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出血、充血、色淡等。FFA表现为视盘新生血管、视盘充盈缺损、荧光渗漏及视盘晚期染色。DR患者中,Ⅰ期3眼(1.19%)有异常视神经改变,Ⅱ~Ⅵ期DR患者视神经异常分别为9眼(3.57%)、15眼(5.95%)、22眼(8.73%)、38眼(15.08%)、49眼(19.44%)。结论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水肿、视盘炎样改变、视盘新生血管、视神经萎缩。FFA对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分析。方法对38例(48只眼)眼球钝挫伤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视神经挫伤(8只眼),视盘水肿、出血、FFA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视网膜震荡(22只眼),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FFA:视网膜静脉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可见数片遮蔽荧光,小静脉管壁不均匀轻度荧光着染;视网膜出血(8只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7只眼),视盘颞侧可见一条或数条黄白色弧形或条纹样,凹面朝向视盘。FFA:血管下方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裂孔(3只眼):其中板层裂孔1只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裂孔(2只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及时准确了解眼球钝挫伤的部位和程度,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图像特征。方法:将2015年1月至6月来我院眼科中心就诊,经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前节、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等检查确诊为wet-AMD患者28例(28眼)纳入研究,包括初发或复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每月随访一次并行BCVA、裂隙灯、眼压、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OCT、OCTA检查,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FFA检查,比较初次及末次随访时OCTA图像特征,并与FFA及O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次随访时28眼FFA均发现新生血管性渗漏,OCT平扫28眼均发现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异常高信号团块,13眼伴有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液。OCTA扫描结果显示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28眼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发现异常血流信号,其中9眼观察到结构清晰的新生血管,5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新生血管病灶主干血管异常增粗。抗VEGF治疗后末次随访FFA发现11眼渗漏减轻,17眼渗漏无明显变化;OCT平扫12眼病灶变小,16眼病灶稳定。OCTA扫描15眼异常血流信号面积缩小,13眼病灶稳定。OCTA可清晰显示CNV结构,与FFA、OCT相比更直观,敏感性更高。结论:OCTA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由浅入深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传统FFA、OCT检查,更清晰直观显示CNV结构,用于wet-AMD诊断及随访观察,无创直观,安全性、实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比较眼底照相(FP)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5例(170眼)通过检眼镜初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将两种方法诊断的DR分期进行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比两种方法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5例(170眼)藏族DR患者通过眼底照相诊断为轻度NPDR者50眼(29. 4%),中度NPDR者52眼(30. 6%),重度NPDR者60眼(35. 3%),PDR者8眼(4. 7%)。而通过FFA诊断为轻度NPDR者35眼(20. 6%),中度NPDR者66眼(38. 8%),重度NPDR者53眼(31. 2%),PDR者16眼(9. 4%)。眼底照相与FFA两种检查方法判断DR临床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 733,P<0. 01),一致率为81. 2%。结论在藏族患者DR的诊断中,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对DR的分期诊断一致率较好,但眼底照相可能出现DR分期诊断的偏差,FFA检查在诊断及分期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病灶类型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病理性近视68例(97只眼)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43只眼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单纯黄斑出血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20只眼;黄斑区萎缩7只眼;Fuchs斑18只眼;黄斑裂孔2只眼;漆裂纹58只眼;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05约占病理性近视29%,矫正视力低于0.3约占病理性近视47%。结论:病理性近视FFA和ICGA检查有助明确黄斑病变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是引起盲目和低视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80-1382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视神经数缺血患者15例26眼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全身检查情况和疾病史,并行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视野检查,眼压检查、房角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115例患者均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2OCT检查视乳头形态有4种,分别为:视杯深陷扩大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视杯深陷扩大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正常,筛板前组织肿胀,视杯形态正常但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3视野损害方式有3种,分别为:生理盲点扩大,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视野缺损,生理盲点扩大伴周边视野缺损。4FFA中视乳头荧光有低荧光,杯底着染和荧光正常多种方式。5ICGA中85%的患眼视乳头位于脉络膜分水岭中,73%的患眼有脉络膜充盈迟缓。结论:脉络膜分水岭的位置和脉络膜循环不良可能是慢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C)的临床特征,指导诊疗。方法:总结了经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IC-GA)确诊为MC10例患者13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近视者9例女性占8例。眼底表现均在后极部网膜上散在分布多个或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灰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病灶,有3只眼伴发了黄斑部新生血管膜(CNV)。荧光造影显示病灶早期低荧光,后期高荧光或荧光渗漏。结论:MC少见且易复发、多见于患有近视的年轻女性。应详细分析临床表现及血管造影特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门诊行FFA检查并确诊为葡萄膜炎的患者36例51眼的眼底和FFA图像及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36例51眼葡萄膜炎患者中,双眼发病的有15例30眼,单眼发病的有21眼.其中以Beheet's病最多,15例19眼;Vogt-小柳-原田病8例15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7例10眼;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葡萄膜炎6例7眼.多数患者FFA主要表现为:视盘荧光着染且在中后期可见荧光渗漏,黄斑囊样荧光积存,视网膜血管轻到中度荧光染色伴渗漏,视网膜深层平面片状荧光渗漏. 结论 不同病因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有其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征.通过FFA检查可确诊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而且会对其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32例高度近视眼黄斑病变眼底荧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罗雪英 《华夏医学》2012,25(2):209-21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病变眼底荧光造影(FFA)的表现特征。方法:选择-6.00D以上12~75岁的患者92例126眼行FFA检查,根据FFA的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出现黄斑病变32眼(25.4%),其中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19眼(15.1%),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6眼(4.8%),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4眼(3.2%),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3眼(2.4%)。结论:高度近视眼的眼底黄斑部改变复杂多变,FFA的检查可明确病变的位置和性质,利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fluorescein fundsangiography,FFA)是当前诊断眼底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FFA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重要事项.本文对我院接受FFA检查的4298例病人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诊断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ION)的眼底血管造影 (FFA)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6 18例DR合并AION 17例患者的FFA检查结果、视力、视野、VEP等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双眼同时出现AION 1例 ,双眼先后出现AION 1例 ,其余为单眼 ,其中右 11眼 ,左 4眼。FFA表现为 :患眼视盘始终低荧光或早期出现区域性低荧光或充盈迟缓 ,后期荧光素渗漏。单眼发病 15例中 ,有 6例患者双眼底DR的分级一致 ,另外 9例患者DR的改变为 :合并AION眼的DR分级低于无AION的眼。双眼先后发病的 1例患者 ,先发病眼的DR分级低于后发病眼。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视力损害 ,但视野出现损害者仅有 10人 ,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束状或扇形视野缺损 ,视觉诱发电位(VEP)出现异常者有 11人。结论 DR合并AION的患眼 ,其眼底DR改变常轻于无AION的患眼 ,说明眼底血流量的减少可能对DR的发展起保护或抑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532nm激光光凝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12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进行荧光血管造影并进行激光治疗。结果:12例中8例通过眼底检查和FFA可确诊,FFA表现为视网膜大动脉瘤处强荧光,周围有出血者则有遮蔽荧光环绕,或有黄白色渗出,4例FFA表现为出血遮蔽荧光,瘤体显示不清,通过ICGA可见视网膜大动脉上局灶性强荧光。532nm激光治疗后2个月复查FFA,出血均吸收,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瘤体均萎缩。结论:视网膜大动脉瘤通过眼底检查和眼底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和疗效评估,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OCT联合或不联合彩色眼底照相检查预测可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的准确性。方法:连续观察经OCT和FFA检查可疑的CNV患者,由两位研究者盲法分别对其作出诊断,其中1位研究者首先仅行OCT检查,然后进行OCT联合彩色立体眼底照相检查,另1位检查者对其仅行FFA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是评估OCT检查(联合或不联合彩色眼底照相)对预测CNV的诊断准确性,其次是与FFA检查结果比较CNV的典型成分。结果:118例患者(131只眼)接受检查,OCT和FFA相比,发现新的可治疗的CN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和66.6%。…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赤光血管造影(RF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FAF)相比,在眼底病变检查中的优势。方法 采用RFA、FFA、ICGA、OCT和FAF对2022年1月至8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9例(41眼)眼底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利用数据和检查图像比较几种检查方法的异同。结果 对于视网膜下积液的观察,RFA比FFA有优势,与ICGA晚期图像和OCT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状态的观察,RFA比FFA和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对于视乳头周围多灶性片状异常荧光病灶的观察,与FFA、ICGA晚期、FAF检查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点片状异常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ICGA晚期检查、FAF检查判读一致,比FFA检查有优势;对于黄斑区膜样高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OCT图像判读一致,比FFA、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结论 RFA检查在眼底病变的检查中,尤其是对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视网膜浅层结构的观察,比FFA、ICGA等检查方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