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展访视护理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所有经急诊科救治后转入各科室住院的急危重症病人及负责交接接收各急危重病人的病房护士作为访视对象,2013年1月—2013年3月为访视前调查阶段,通过访谈及调查病人或家属及病房护士了解存在问题并运用 QC管理分析、提出改进措施;2013年4月—2013年8月为访视护理阶段,将改进措施落实于实际急诊护理工作中,同时做好急诊病人及病房护士的访视护理工作;2013年9月—2013年11月为访视后汇总阶段,将通过访视护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再次访视调查,评价护理工作成效。同时将开展访视护理前、后病人或家属的满意度及临床病房护士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访视护理工作的开展,病人或家属的满意度及临床病房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访视护理的开展,是急诊整体护理工作的延伸,不仅拓展了急诊护理工作的内涵,同时通过访视工作的开展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了急诊病人或家属及病房护士的满意度,建立了急诊与病人、病房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急诊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5环”急救生命链在急诊无名氏患者救治的应用展开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急诊救治的无名氏患者94例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5环”急救生命链方式进行救治;2015年1-12月采用急诊常规救治方式的无名氏患者88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无名氏患者在急诊救治的时间、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医疗费用追缴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急诊救治的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费用追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5环”急救生命链在急诊无名氏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规范了部门之间的交接,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提升了医院对欠费患者的费用管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诊护士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探讨工作和家庭平衡策略。[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进行调查对130名急诊护士和130名普通科室护士进行工作家庭冲突情况调查。[结果]急诊护士工作-家庭冲突方向的得分及工作家庭冲突总分均高于普通科室护士(P〈0.05);急诊护士工作-家庭冲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家庭-工作冲突得分(P均〈0.05);急诊护士工作-家庭冲突中时间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压力维度得分。[结论]急诊护士感知的工作家庭冲突高于普通病房护士,且主要来自于工作-家庭冲突方向;急诊护士感知的工作-家庭冲突较家庭-工作冲突更显著;在急诊护士的工作-家庭冲突中,时间因素占首位,其次为压力和行为因素。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工作家庭冲突,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平衡策略以降低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李桃梅 《全科护理》2011,(36):3365-3365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帮助管理层及护士本人正确识别工作压力,针对性地减轻压力,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运用护士心理健康量表,对38名儿科护士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科护士的主要压力源依次为个体内压力源、人际间压力源、个体外压力源。个体内压力源主要表现为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担心操作一次性不能成功、担心自己的工作不能被病人及家属认可;人际间压力源表现为病人对护理工作的不合作、担心病人及家属的无理取闹;个体外压力源主要表现在工资待遇低、对病人家属的不礼貌感觉压力大、对自己的某些操作缺乏信心。[结论]应用最多且有效地应对策略是提高儿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加强儿科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护士责任心及心理适应能力、采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工作压力源类型及程度与急诊科护士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冬梅 《护理研究》2008,22(36):3301-3303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不同工作压力源类型及程度与急诊护士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康奈尔健康问卷(Cornell medical index,CMI)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5所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健康状况与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压力源呈负相关;与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源呈负相关;与中度及重度压力呈负相关.[结论]急诊护士的健康状况与护理工作量和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有关,说明护士的工作量及人际关系方面承受的压力越大,健康状况越差;随着压力程度的增加,影响健康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吴翠芬 《全科护理》2012,10(25):2366-2367
[目的]探讨导师式带教模式在急诊新入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对急诊科新入科护士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实施个性化、师徒一对一导师式的带教模式。[结果]急诊科新入科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急诊专科护士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得到解决;急诊抢救室新上岗护士的工作压力减轻;获得医生、上级部门和病人的一致好评,病人满意度达97%,护士满意度达100%。[结论]导师式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病人和新入科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不同工作压力源类型及程度与急诊护士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康奈尔健康问卷(Cornell medical index,CMI)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5所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健康状况与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压力源呈负相关;与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源呈负相关;与中度及重度压力呈负相关。[结论]急诊护士的健康状况与护理工作量和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有关,说明护士的工作量及人际关系方面承受的压力越大,健康状况越差;随着压力程度的增加,影响健康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不稳定性和无规律性.由于急诊室工作的特殊性,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日趋增高,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应对作为压力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探讨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和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压力源类型、压力程度及应对方式与急诊护士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对管理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不稳定性和无规律性。南于急诊室工作的特殊性,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日趋增高,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应对作为压力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探讨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和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压力源类型、压力程度及应对方式与急诊护士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对管理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初级职称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270名中初级职称护士进行压力源调查。[结果]中初级职称护士的主要压力源是工资及福利待遇低、护理工作社会地位太低、晋升机会太少、担心出差错事故、护士数量少、非护理性工作多、未被病人家属承认、经常倒班、担心出差错事故、病人的要求太高和医生的过分挑剔;工作压力评分护师高于护士,主管护师高于护师。[结论]中初级职称护士中职称越高压力越大,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中初级职称护士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李蕊  董兰  卢根娣 《全科护理》2014,(23):2175-2176
[目的]探讨护士首接负责制在急诊成批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6起成批伤员,均采用护士首接负责制,在成批量伤员到达前给护士编号,做好应对的准备,到达时,进行分诊,采用首接负责制,根据护士的编号安排伤员,一对一救治,每名护士负责自己的伤员全程救治与管理。[结果]伤员就诊有序,记录齐全,得到伤员及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结论]护士首接负责制能够使每位伤员均有护士管理,负责协调与安排,不会疏忽任何一位伤员,同时确保伤员救治绿色通道畅通,确保成批伤员的救治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分级分区分诊在急性脑卒中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对6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急救时实施急诊分级分诊救治模式,并与未实施前急性脑卒中病人(60例)候诊时间、救治成功率、病人家属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病人候诊时间、治疗等候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人救治成功率、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漏诊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急诊分级分诊能有效缩短急性脑卒中病人抢救时间,提高病人救治成功率及病人满意率,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4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3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给予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情况[包括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入院至开始进行CT检查时间(DTCT)、入院至得到CT报告时间(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DTCT、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预后良好率、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救治中,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效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肿瘤科护士的工作对象是重症患者及生命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护理工作包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2个方面,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必须经常面对患者、家属、医生及其他人,在绿色通道畅通的同时,这些因素都会使护士在躯体上、心理上承受着明显的压力,并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1].  相似文献   

15.
急诊室工作环境对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庞爱华 《护理研究》2005,19(9):825-827
[目的]了解急诊室工作环境对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64名急诊护士(研究组)及非急诊护士(对照组) 60名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急诊室环境与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急诊护士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较对照组差,其中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长期进行急诊护理工作的护士,生活质量较非急诊护士差,医院需重视急诊护理工作,改善急诊环境,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患者护理需求及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400例急诊患者进行调查.对其进行基本资料、需求内容及满意度内容的相关分析.结果:急诊患者需求范围广泛,就诊时护士给予引导、全程服务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无助、陌生、恐惧心理有影响(P<0.05);急诊患者病情与其对护理急救技能需求有关(P<0.05),病情越重,对护理的服务与急救技能方面的要求越强烈;急诊费用方面,患者希望以最低的费用得到最好的治疗.结论:急诊护理工作需要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使患者尽快得到救治,促进其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7.
急诊作为医院抢救病人的第一线,由于病人病情紧急、复杂、变化快,病人及家属的心态和就医心理复杂多样,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意外情况发生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1]。因此,针对急诊护理纠纷的易发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急诊护理纠纷的易发环节1.1接诊环节急诊就诊的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为:认为自己或自己家人的病情最重,期望立即得到医师、护士的关注,积极的进行治疗护理工作。但由于急诊工作的特点突出了“抢救”有轻、重、缓、急之分,往往不能满足一些轻型病人立即得到诊治的要求[2]。其次,…  相似文献   

18.
王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46-184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关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各种身心疾病.ICU是以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诊疗体系[1].ICU护士是护士中较为特殊的群体-环境隔离、患者重、工作量大、对护士要求高,研究表明ICU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内科护士[2].因此有必要对有关压力源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找改善减轻工作压力的对策,以保证ICU护士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急诊室工作环境对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爱华 《护理研究》2005,19(5):825-827
[目的]了解急诊室工作环境对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64名急诊护士(研究组)及非急诊护士(对照组)60名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急诊室环境与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急诊护士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较对照组差,其中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长期进行急诊护理工作的护士,生活质量较非急诊护士差,医院需重视急诊护理工作,改善急诊环境,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陈斐  刘瑛 《护理研究》2013,(11):3685-3687
[目的]构建急诊护士救治群体性伤害能力的培训模式,通过实践提高急诊护士救治群体性伤害的能力.[方法]培训模式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法,其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急救技能、综合应急能力;培训方式有集中理论培训、阶梯化技能培训、分组角色情景模拟演练;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急救技能、综合应急能力.[结果]急诊护士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理论知识、急救技能及综合应急能力均提高.[结论]构建急诊护士救治群体性伤害培训模式,通过实践使急诊护士提高了应对群体性伤害的能力,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