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新型生物交联剂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MTG酶)将ε-聚赖氨酸、溶菌酶和乳铁蛋白接枝到羊毛织物上,实现羊毛织物的抗菌防霉整理,并测试其抗菌、防霉效果.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ε-聚赖氨酸接枝羊毛织物的抗菌效果最好,有1.6 mm的抑菌带形成;溶菌酶和乳铁蛋白接枝羊毛织物的抗菌效果较好,但无抑菌带生成.对大肠杆菌,ε-聚赖氨酸接枝羊毛织物有1.75 mm的抑菌带形成,效果最好;乳铁蛋白接枝羊毛织物虽无抑菌带生成,但菌落繁殖受到限制,效果较好;溶菌酶接枝样效果则有限.防霉剂SCJ -950、ε-聚赖氨酸和溶菌酶接枝羊毛织物均有一定的防霉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羊毛抗菌整理问题,利用新型生物交联剂MTG酶,将具有抗菌作用的乳铁蛋白通过生物催化交联的方式固定到羊毛织物上,对羊毛织物进行抗菌整理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铁蛋白的固定效率,从而探讨乳铁蛋白固定化的主要工艺参数,得出优化工艺条件,即MTG酶用量为30 U/g织物,温度为40℃,时间为2 h,乳铁蛋白质量浓度为5 mg/mL。研究结果表明,在此工艺条件下羊毛织物上乳铁蛋白的固定效率达到9%左右,整理后的羊毛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57.95%,具有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谷氨酰胺转胺酶(TGase)催化羊毛角蛋白发生交联反应,探讨了酶用量、成膜溶液的pH值、温度、处理时间对羊毛角蛋白膜抗拉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并考察了酶促交联反应对羊毛角蛋白膜在水中稳定性的影响。借助电泳(SDS-PAGE)对TGase催化羊毛角蛋白交联反应引起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TGase催化羊毛角蛋白发生交联反应提高了其成膜的抗拉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了膜的断裂伸长率。较好的工艺条件为:酶用量30 U/g角蛋白,成膜pH值为7.5,温度40℃,时间18 h左右。SDS-PAGE结果表明,羊毛角蛋白在TGase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共价交联形成了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蛋白聚合物。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单独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时防缩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文章在谷氨酰胺转胺酶(MTG酶)处理前对比了H2O2、等离子体、超声波预处理对羊毛织物防缩等性能的作用效果,选择最佳的预处理方法.讨论了在最佳预处理条件下,MTG酶浓度、处理温度和时间的改变对羊毛织物防缩性能的影响,并借助电镜扫描照片观察处理前后羊毛纤维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预处理效果比较好,最佳工艺条件为,MTG酶浓度3%,30℃,处理50 min.  相似文献   

5.
对羊毛角蛋白的应用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将羊毛中提取出的角蛋白溶液或粉末,通过与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合,制得不同形态的角蛋白混合材料,并对这些材料在纺织和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宋时风  陈小立  朱泉  刘海雄 《印染》2003,29(7):8-10
羊毛角蛋白质富含多种氨基酸,可应用于织物整理。本文对羊毛角蛋白粗溶液的制备及其反应动力学进行实验。通过每隔一定时间定波长测试反应体系吸光度的方法,推导出该反应动力学方程式。通过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实验,估算出该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型的生物催化剂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TG)催化溶菌酶在羊毛织物上的固定化.通过SDS-PAGE方法研究了溶茵酶作为MTG催化底物的可行性,探讨了影响溶菌酶在羊毛上的固定化因素以及固定化后羊毛织物耐洗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羊毛织物在预处理后采用MTG催化可以实现溶菌酶的固定化,其中高锰酸钾预处理赋予了较好的固定化效果.实验得出的固定化条件为:溶菌酶用量2 g/L,固定化pH值7.0,固定化时间8 h,MTG用量20 U/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固定化溶茵酶羊毛织物较吸附固定法具有更好的耐水洗稳定性及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每年有近10万t的废旧羊毛处于浪费中,如果直接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的浪费。如何合理对废旧羊毛进行回收再利用,是国民经济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废旧羊毛回收利用常用的方法是将其水解成羊毛角蛋白,提高废旧羊毛的附加值。羊毛角蛋白富含丰富的官能团,如大量的氨基和羧基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阐述羊毛角蛋白的提取及利用。  相似文献   

9.
羊毛角蛋白的再生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概述了羊毛角蛋白再利用的方法,从利用物质的分子形态来讲,主要有3类方式:一类是利用其最基本组成成分即氨基酸;第二类是利用其降解得到的多肽类物质;第三类是利用其溶解得到的角蛋白大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将羊毛角蛋白再生利用,变废为宝,不仅保护环境,而且可以生产新型材料,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等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羊毛角蛋白膜的制备工艺,对比分析了羊毛和其角蛋白膜的热学性能,得出羊毛的最大失重峰出现在327℃左右,范围在153~550℃;羊毛角蛋白多孔膜的主要失重峰分别在321℃和502℃,失重范围为230~545℃,两者的主要失重峰很接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毛麻原料性能及物理指标的分析,制定了常规生产工艺进行试生产.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出影响毛麻混纺产品制成率的主要因素是精梳机工艺参数及混纺以后的回潮,从而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及原料配比,进一步确定了毛麻加工所适应的工艺路线及回潮要求,对降低毛麻产品纺纱细纱断头、节约原料及新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多异多重复合涤纶长丝在毛纺织产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新型复合成纱的原理及工艺,并提出了多异多重复合涤纶长丝织物结构与生产工艺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该织物在织造、染速加工过程中的加工要点,指出多异多重复合涤纶长丝在毛纺织产品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竹材纤维及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拓宽毛纺制品企业选用原料的范围,详细介绍了再生竹纤维(竹浆纤维)、原生竹纤维(竹原纤维)、竹炭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加工方式。这3类竹材纤维在结构和性能上有较大区别。受加工方式的影响,竹材固有的一些优良性能是否能仍保留于所加工的纤维中有待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还介绍了竹浆纤维、竹原纤维及竹炭纤维在毛纺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GB/T 2910.18—2009标准在测试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纤维含量的实际操作中,75%硫酸常温下无法完全溶解桑蚕丝的问题,采用75%硫酸在(40±2)℃条件下溶解混纺试样中的桑蚕丝,并且中间换一次液,总共溶解1 h的方法。测试了新条件下羊毛的损失情况,并比较了两种温度条件下6组不同比例的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含量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采用新条件下溶解桑蚕丝,测得的纤维含量与实际混纺比一致,为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B583型毛纺细纱机进行了改造,在改造后的细纱机上加装竹节纱装置,采用瞬时改变中后罗拉速度的装置,以细羊毛和氨纶长丝为原料开发羊毛变弹竹节纱产品.通过工艺试验和生产实践,分析了影响羊毛变弹竹节纱质量的各种因素,探讨了提高纱线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检知管和动态气体发生器的定量测试,分析了毛、棉、消臭腈纶、粘胶、大麻和涤纶6种纤维对汗臭的3种典型成分醋酸、氨气和异戊酸的消臭率;试制了6种不同材质的袜子并经实际试穿,通过感官测试评价各袜子的消臭等级。结果表明,天然纤维中毛纤维具有突出的消除汗臭的功能。将毛和腈氯纶、阻燃粘胶和棉纤维以不同比例混纺,获得了协效阻燃的含毛本质阻燃纱线。基于上述实验,开发了多功能的抗菌消臭阻燃内衣面料,表明毛纤维可以拓宽用于功能性纺织品开发。  相似文献   

17.
大豆蛋白纤维在羊毛混纺产品中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已染色羊毛/涤纶/大豆蛋白纤维,经分别用10%次氯酸钠溶液,20%和36%盐酸处理后,大豆蛋白纤维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豆蛋白纤维纵向形态不光滑,表面有沟槽,夹杂星点泡状物,有细微孔隙;经20%和36%盐酸处理后,大豆蛋白纤维明显变细;用10%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大豆蛋白纤维,明显分裂成若干根细纤维.染色的羊毛和染色的涤纶颜色较深,而大豆蛋白纤维染色的颜色亮而浅.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羊毛织物中氯菊酯的分析方法.采用HP-5MS(30 m×0.25 mm×0.25 μm)毛细管色谱柱对氯菊酯进行检测.顺反式氯菊酯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回收率在88.0% ~94.3%范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5.4% ~9.7%之间.另外用适用于纺织品中禁用偶氮染料检测的HP-5 MS(30 m×0.25 mm ×0.25 μm)毛细管色谱柱来检测氯菊酯,节省了测试人员拆装色谱柱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此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纤维成分标签标注方法的适应范围和标签标注要求,每种纤维应采用其通用名称进行标注.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羊毛制品具体标注方法和所用术语,术语"New"、"全"及"支数S"等可应用于羊毛制品标签,不同的羊毛制品有不同的标注原则.当羊毛产品标注为全羊毛或100%羊毛时(装饰部分除外),不允许有任何纤维允差,包含一种以上的纤维,除了许可的装饰纤维材料外,任何纤维含量允差允许为3%.出口到美国的羊毛产品应标明加工或制造国的名称.  相似文献   

20.
Particles as large as several micrometer diam. have been observed occasionally in normal milk and commonly in prepartum and postpartum colostrum. These particles can be dissociated by EDTA and their appearance closely resembles that of normal casein micelles. However, they are often too large to have been completely formed within the Golgi vesicles of mammary epithelium and hence some degree of post-secretory aggregation of caseins is thought to occur. Two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ost-secretory aggregation of caseins are: (1) a continuation of the normal processes of micelle assembly in the alveolus and (2) aggregation as a result of limited proteolysis of the caseins during the time the milk is in the mammary gland. Incubation of milk with fibrinolysin, however, failed to produce aggregation of normal micel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