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景岫庐(江西省星子县妇幼保健站332800)关键词小儿泄泻,中医药治疗例1.白某,男,1岁。其母代诉:发热、呕吐、腹泻1周,大便呈稀水样,日10余次,不欲乳食,精神不振,经某院输液、抗菌等处理后,发热、呕吐好转,但泄泻仍然不止。诊见...  相似文献   

2.
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发病者为多,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完谷不化为主证。可涉及现代医学的“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小儿泄泻,临床上常分为:其伤于乳者为乳食泻,如外感内寒挟湿蕴热者为湿热泻,脾气虚陷者为脾虚泻。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多由伤乳、停食、脾虚等引起。笔者近几年来运用参麦散加昧治疗婴儿乳食伤泄泻1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者1岁,最小者4个月。1.2诊断标准本组15例均有泄泻,时清或泄泻清水样大便,消瘦,乳食减少,泄泻有1个月以上。大便镜检无异常变化。2治疗方法益气生津,健脾止泻,消食化乳。基本方:党参IOg麦冬Dg五味子4g淮山IOg扁豆I。g葛根6g获等6g鸡内金ig连翘sg。3治疗结果3.l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泄泻停止.大便成形正常,乳食增;好转:泄泻次数…  相似文献   

4.
小儿泄泻好发于夏秋季节,多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感受暑湿、时邪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则成泄泻.张景岳日:"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指出泄泻与脾虚关系极为密切.泄泻可分为寒、热、虚、实证.暑热夹湿泄泻严重易耗阴液甚则导致阴损及阳的危重证候.现将小儿泄泻的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次.  相似文献   

5.
<正>概念排便次数骤增,粪便稀薄,谓之泄泻,又名腹泻或消化不良。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发病大多在夏秋两季,但冬春季也有发生。病因外感风寒:小儿脱、换衣服,擦身、洗澡不慎,睡觉踢被等原因导致受寒着凉以致泄泻。内伤饮食:乳食无规律,时饱、时饥或乳食过饱或吃了不洁的食物、不熟的瓜果等原因,均能引起泄泻。症状轻症泄泻:大便次数增多,一日几次至十数次,粪便稀薄,色黄或草绿色,夹有不消化的白色乳块,  相似文献   

6.
小儿泄泻,是常见疾病之一,我部从1961年至1962年间,以推拿疗法治疗66例,疗效尚称满意。兹报导如下:辨证分型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将小儿泄泻分为寒泻、热泻、伤乳食泻、脾虚泻四个主要类型。寒泻:症见大便清澈不臭,或作清水泻,腹痛肠鸣,面色淡白,小便清,苔白薄,指纹色红。热泻:泻下急迫,泻下物色黄而热臭,发热,  相似文献   

7.
参阅古今文献和中医教材,结合临床实际,阐述了小儿食滞泄泻的基本病机是食滞必气滞、食滞必湿停、食滞必浊生、食滞易酿热、食滞络亦滞,对全面理解食滞泄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是临床上的儿科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及有不消化乳食等为特征,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见.在小儿推拿中,腹、脐、龟尾、七节骨四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以治疗小儿腹泻,其程式和套路被人们习惯称为传统小儿推拿止泻四法.本人运用此法为主,配合其他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58年开始组织中西医力量,对腹泻的病因病理、辨证分型治疗及疗效机理进行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兹综合二十二年来实践探讨如下。病因病理凡脾胃功能失调,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而不夹脓血者,祖国医学称为泄泻。婴幼儿泄泻的病因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引起。小儿感受暑湿时邪,蕴郁肠胃,以致水湿滞留而为下利。乳食不节也可损伤脾胃而致泄泻。但外邪与伤食均属于外因,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四时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的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推拿加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最多,小儿脾胃薄弱,无论内伤乳食,感受泄泻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  相似文献   

12.
一位脾胃阳虚的患者,胃痛胃胀,腹痛泄泻,消瘦畏寒,中西药迭进,久治不愈.询之,米、面、肉从不思食到不敢吃,每天竟以水果代食保命.其母说,我们认为病人多吃水果有益.门诊所及此种病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3.
七味白术散治疗婴幼儿泄泻刘爱兰(湖南省省建五公司职工医院长沙412005)关键词七味白术散临床应用婴幼儿泄泻婴幼儿泄泻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因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或不洁所致脾胃失调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笔者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婴幼儿泄泻3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江××,男,1.5岁,1978年12月22日因泄泻半年其母抱来求诊。患儿一岁前肥胖活泼。自该年七月断乳改食米饭后即泄泻不止,水样绿或黄色大便,少食,日渐消瘦,几次大便常规化验正常,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曾长期服乳酶生、酵母、次碳酸铋及土霉素糖粉等药,泄泻一直不止。前求治他医,投以清热燥湿及收涩等药,泄泻更加严重。症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引起泄泻的原因不同,分六型施治。伤食泄泻腹胀: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泻下腐臭如败卵,含食物残渣,恶臭,泻前哭闹,泻后则缓,苔厚腻或微黄,脉滑。治疗:揉中脘、龟尾、捏脊、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揉中脘、板门以健脾和胃,消食畅中;揉龟尾,捏脊可消食化滞;运内八卦以清胃腑之热而消食积。手法应先泻,待热去积消时再补脾胃湿热泄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绿或黄或有少许粘液,热臭,日数十次、肛门灼热发红、小便黄,或伴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治疗:清补脾经大肠经、小肠经,推下六腑。  相似文献   

16.
孙华士 《光明中医》1999,14(5):15-16
自古以来,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薄弱,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所以无论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易引起腹泻,故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小儿腹泻,皆因幼小抗病力低下,六淫易侵,兼之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遂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虚不能制湿,湿盛则发为泄泻,而当脾功能减弱时,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清浊相干,均会促使肠胃功能发生障碍,分清泌浊失职而导致泄泻。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一书中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  相似文献   

17.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儿科常见脾系疾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高,多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本病主要病位在脾胃,常见病因为感受外邪、伤于乳食。因婴幼儿脾常不足,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易伤乳伤食,且因稚阴稚阳,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使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清:使不分,合污而下,导致泄泻。因患儿用药依从性差,易。致迁延不愈,甚至伤阴伤阳,形成疳症、慢惊风,影响小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泄泻是婴幼儿常见多发病。临床上以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带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其主要特征。针对婴幼儿泄泻病因和临床特点 ,笔者采用辨证施护方法 ,提高了临床疗效 ,现介绍如下。1 病因分析1.1 感受外邪 婴幼儿泄泻与时令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婴幼儿脏腑娇嫩 ,易为外邪所侵 ,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 ,若脾受邪困 ,运化失职 ,升降失调则引起泄泻。外感风、寒、湿、暑均可发病 ,临证应依季节、气候、病因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护方法。1.2 内伤饮食 婴幼儿泄泻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调护失宜 ,乳哺不当 ,饮食失节或过食生…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多因脾胃虚弱,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胃虚寒等因素引起。本病四季均易发生,夏秋两季发病较多。笔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中药敷脐治疗小儿泄泻22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