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脑膜病变(不包括脑膜瘤导致的脑膜改变)MRI表现,探讨MRI对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异常强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资料完整的脑膜病变28例,MRI常规扫描后均加增强扫描(Gd-DTPA0.1mmol/kg)。对显示脑膜异常强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7例MRI平扫显示脑膜有异常表现,增强扫描28例均有异常表现。按脑膜主要异常强化方式可以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强化10例,软脑膜-蛛网膜强化15例,全脑膜强化3例。按病因不同分为:感染性脑膜炎8例,脑膜转移瘤12例,脑梗死2例,开颅术6例。结论不同脑膜病变MRI上表现形式不同,特别是MRI增强扫描。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脑膜病变。全面分析MRI表现并结合临床对鉴别不同病因的脑膜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3.
肾癌高场强MRI与螺旋CT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高场强MRI与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检查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肾内实性占位病变 ,包括肾细胞癌 3 4例 ,少或无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4例 ,复杂囊肿 8例 ,肾嗜酸性细胞瘤 1例 ,均经 1.5TMRI及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检查 ,CT与MRI检查时间间隔 2d~ 1月。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高场强MRI检查对肾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 97.1%、89.4% ,高于螺旋CT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度 (91.2 %、83 .0 % )。其诊断准确度有显著差异性 ,Ρ <0 .0 5。MRI检查对不典型肾癌、小肾癌及肾内不典型良性占位病变诊断准确率为 86.5 % ,明显高于CT检查 (70 .2 % ) ,Ρ <0 .0 1。结论 高场强MRI平扫与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及肾内不典型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 ,CT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 ,高场强MRI是有效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膜转移瘤的MRI表现及增强后FLAIR序列T2W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膜转移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硬脑膜转移瘤5例,软脑膜转移瘤15例。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及SE T1WI和FLAIR序列T2WI增强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平扫检出6例,病灶边界均显示不清;MRI增强扫描检出所有病例,SE-T1WI上病变主要表现为脑膜的线状和/或结节状强化,FLAIR T2WI对软脑膜转移瘤病灶范围的显示更清楚,可鉴别强化的血管与病变。结论:MRI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膜转移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增强后FLAIR序列T2WI与SE T1WI同时使用,可提高对软脑膜转移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恶性肿瘤所致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脑膜癌病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经确诊的脑膜癌病11例,MR常规扫描后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对其增强特点及病变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平扫均未见脑膜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9例显示软脑膜异常增强,表现为脑表面连续的、可延伸至脑沟内的细线状高信号,累及范围包括小脑、脑干及大脑表面,但未见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异常增强。3例显示硬脑膜-蛛网膜异常增强,表现为大脑凸面,其中1例同时累及小脑凸 面和小脑幕。9例累及软脑膜者脑脊液均为异常,2例仅累及硬脑膜-蛛网膜者脑脊液均为正常。结论 MR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脑膜癌病,根据增强特点可以区分脑膜癌 病的类型,结合临床对脑膜癌病能作出诊断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畸形的CT、MRI表现,评价CT、MRI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局限.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或DSA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畸形15例,均行常规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部分病例行3D-MOTSA CE MRA检查.结果:CT平扫可显示部分扩张的引流静脉及少数明显扩张的髓静脉血管,MRI平扫可显示大部分扩张的引流静脉及部分扩张的髓静脉,CT增强扫描可显示全部引流静脉及大部分扩张的髓静脉,MRI增强扫描可显示全部的引流静脉及扩张的髓静脉,CTA及3D-MOTSA CE MRI可显示引流静脉全程及髓静脉丛.结论:CT和MTR增强扫描是诊断脑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CTA及3D-MOTSA CE MRA扫描可更加精确的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分支及引流静脉走行.MRI平扫对脑静脉畸形的筛选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CT平扫、增强扫描与MRI平扫、DWI的表现。方法 :选取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乙肝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65例共74个肿瘤病灶,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MRI平扫、DWI对小肝癌总的检出率、不同直径小肝癌的检出率及包膜显示率。结果:CT平扫对病灶检出率为64.86%;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5.14%、68.92%、72.97%;MRI平扫对病灶检出率为86.49%;DWI为93.24%。各种方法对小肝癌病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平扫、CT增强扫描、MRI平扫、DWI对包膜的显示率分别为40.54%、59.46%、71.62%、9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对直径≤1 cm的小肝癌检出率均低于对直径1~3 cm小肝癌的检出率(均P0.05)。结论:DW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包膜显示率最高,且CT增强扫描更易检出直径1~3 cm的病灶。  相似文献   

8.
高位胆道梗阻的CT与MRI、MRCP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CT、MRI和MRCP对高位胆道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例高位梗阻 (恶性 11例 ,良性 1例 )进行了常规MRI、2DFSE序列MRCP检查 ,其中 10例恶性病变进行了CT检查 (平扫 7例 ,增强 3例 )。结果 CT、MRI和MRCP对高位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90 %、92 %和 10 0 % ,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80 %、83%和 6 7% ,MRI +MRCP定性诊断准确率提高到 92 %。10例恶性梗阻CT检查显示肿物 5例 ,胆总管环形增厚 3例。 12例MRI扫描显示肿物 8例 ,肝内转移 2例。MRCP显示梗阻近端形态较为特征 ,截断状以肝癌多见 ,锥状以胆管癌和转移癌多见 ,漏斗状见于良性病变。MRCP显示多发狭窄的长度和范围。结论 CT和MRI对高位梗阻具有同样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MRCP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具有独特的价值。MRI和MRCP结合可提高定位和定性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粘多糖贮积症的颅脑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对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粘多糖贮积症的6例患者行颅脑CT及MRI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CT增强扫描;6例患者中4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6例中4例显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内散在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未见强化;1例仅见脑室扩大,1例未见异常.MRI检查4例中2例显示脑实质多发小囊状信号由脑室边缘向各脑叶呈放射状分布,脑白质病变呈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所有脑内病灶均未见强化;1例脑室扩大,白质减少;1例仅显示脑白质信号异常.MRI还显示3例齿状突发育不良伴周围软组织增厚,2例颅颈结合区硬脑脊膜增厚伴椎管狭窄.本组1例行脑组织活检,电镜显示神经元内有空泡状包涵体及斑马体.结论:粘多糖贮积症的颅脑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诊断、估计病损程度、监察病变进程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对柔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柔脑膜病变的MR平扫FLAIR、增强FLAIR和增强T1WI表现并比较三者对病变高信号的显示。结果柔脑膜病变在MR平扫FLAIR、增强FLAIR和T1WI上均呈沿脑沟、脑池弥漫或局部分布的异常脑回样或线样高信号。增强FLAIR与增强T1WI对病变显示的比较:7例只在增强FLAIR显示病变;7例二者均明显显示病变;2例二者均显示病变,但前者优于后者;另有1例结核性脑膜脑炎的双侧大脑半球脑沟弥漫性病变只在增强FLAIR显示,脑池病变二者均显示但前者优于后者。增强与平扫FLAIR对病变显示的比较:9例只在增强FLAIR显示病变;4例二者均明显显示病变;3例二者均显示病变但前者优于后者;另有1例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脑池病变只在增强FLAIR显示,双侧大脑半球脑沟弥漫性病变二者均显示但前者优于后者。结论增强FLAIR显示柔脑膜病变优于平扫FLAIR和增强T1WI,对于平扫FLAIR和(或)增强T1WI怀疑柔脑膜病变时,增强FLAIR是必要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1.
低场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外伤的诊断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场强(0.35T)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外伤的诊断敏感性,并与X线平片及常规CT检查结果比较。方法64例有膝关节外伤史及相应临床表现的患者,于外伤后1d至3个月内均经自旋回波(SE)和快速自旋回波(FSE)磁共振成像,21例又经X线平片检查,10例又经常规CT检查。对所有患者的MRI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与X线及CT所见进行了对比。结果在接受X线平片检查的21例中,各种异常见于15例,其诊断敏感性为72%。在常规cT检查的10例中,骨折、隐匿性骨折及半月板损伤分别见于2,3和1例,其诊断敏感性为60%。在MRI检查的64例中,骨挫伤见于40例(66处),合关骨折及隐匿性骨折23处,合并韧带损伤3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3例,仅2例未见异常。MRI诊断膝关节外伤的敏感性为97%。结论MRI对膝关节外伤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X线平片或常规CT。合理选用磁共振扫描序列与参数,能够准确地诊断膝关节外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2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CTA三维重建。1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作MRI平扫,12例作MRI平扫加增强,其中1例3D TOF MRA检查。结果:37例共43个病灶。35例单发病灶中,发生于小脑半球者23例,小脑蚓部9例,第四脑室1例,延髓背侧1例,左桥小脑角区1例。其中囊结节型29例,实质型3例,囊实型2例,单纯囊性1例。2例为多发病灶,均位于后颅窝,其中1例有6处病灶,实质型和囊结节型混合存在。CT平扫囊结节型肿瘤壁结节显示率仅为54.6%。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实质型、囊实型肿瘤均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23.1%显示肿瘤周围有增粗迂曲的血管。CTA示肿瘤为富血管的团块。MRI平扫肿瘤壁结节显示率100%。肿瘤周围流空血管显示率达57.9%。与CT比较此两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示壁结节及实质型、囊实型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A显示肿瘤区域丰富的紊乱血管。结论:CT、MRI可作为血管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髓母细胞瘤CT、MRI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50例,34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其中30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发病年龄小于20岁者占78%(39/50),发生于小脑蚓部者占88%(44/50).其中CT平扫为略高密度者占53%(18/34),混合密度者占44%(15/34).CT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50%(17/34),不均匀强化者占38%(13/34),环状强化者占12%(4/34).MRIT_1WI病灶呈低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7%(8/30).T2WI呈高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3%(7/30).MRI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72%(13/18),不均匀强化者占22%(4/18),有5%(1/18)病灶显示环状强化.病灶可见囊变、钙化、出血、瘤周水肿及脑积水征象.CT对髓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90%、83%,而MRI则分别为100%、96%、90%,二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5).结论: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55例颅内表皮样囊肿CT、MRI和DWI表现,探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22例。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检查,其中26例行MR增强扫描,18例行扩散加权成像,26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表皮样囊肿位于脑外29例,脑实质23例,脑室3例。CT平扫24例呈低密度,2例密度稍高于脑实质。51例类似脑脊液信号,1例呈短T1短T2信号,2例呈短T1长T2信号,1例T1WI大部分呈等信号,少部分为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例囊壁似有轻微强化。DWI上囊肿均表现为高信号,且ADC值高于脑实质。结论:形态不规则、类似脑脊液信号、DWI呈高信号、不强化是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不典型表皮样囊肿可呈其它密度和信号变化,可根据不强化和DWI呈高信号与其它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建立本医疗机构胸部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与警示值,并以此指导本院进行胸部CT扫描方案与检查流程的优化,控制CT受检者所受剂量水平。方法 连续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进行胸部CT扫描的205 511例受检者资料,根据检查时间将受检者分为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组。改进前组为2018年度进行胸部CT检查的受检者,共90 507例,改进后组为2019年度进行检查的受检者,共115 004例。设定2018年度胸部CT辐射剂量分布的均值为本院胸部CT辐射剂量指导水平(DRL),第75个百分位数和第25个百分位数为本院辐射剂量诊断参考范围(diagnostic reference range,DRR)的上限和下限,第97.5个百分位数为本院CT辐射剂量警示值,超过DRR上限则认为辐射剂量偏高,超过警示值则认为辐射剂量超高。根据2018年度胸部CT超高剂量扫描的原因分析结果,对2019年度受检者的胸部CT的扫描方案与检查流程进行改进。统计改进前后行胸部平扫CT、胸部增强CT、肺癌筛查低剂量CT的受检者人次、偏高剂量扫描人次、超高剂量扫描人次、单次扫描剂量;统计改进前后因不同原因造成剂量超高的人次、占比。将改进前后两组受检者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改进后本院胸部平扫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下降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P<0.05),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下降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9,P<0.05);改进后胸部增强CT受检者的平均扫描剂量与改进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辐射剂量偏高的胸部CT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减少9.18%,其中胸部平扫CT、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比率分别减少3.66%、17.15%,改进后辐射剂量偏高的胸部增强CT受检者比率增加1.7%;改进后辐射剂量超高的胸部平扫CT、胸部增强CT、胸部低剂量CT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分别减少0.55%、1.06%、1.74%;超高剂量扫描的受检者中,改进后剂量可优化的受检者比率较改进前分别减少4.72%、31.49%、19.18%。结论 建立本院胸部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及剂量警示值有助于推动剂量优化,降低受检者平均剂量,避免高剂量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女性盆腔肿块(FPM)的CT与MRI表现,并比较CT与MRI对FPM的诊断能力。方法 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PM(25例恶性和25例良性)患者均经常规CT与MRI检查。29例又经CT增强扫描,35例又经MRI增强扫描。结果 CT正确诊断恶性FPM15例和良性FPM18例,诊断敏感性60%,特异性72%,准确率66%。MRI正确诊断恶性FPM21例和良性FPM22例,诊断敏感性80%,特异性88%,准确率84%。CT增强扫描能显示常规扫描看不到的征象,如卵巢癌壁结节强化和卵巢囊腺瘤的壁与间隔轻度强化等。MRI增强扫描有类似发现。CT对囊性肿块的诊断与MRI相似,对钙化斑的显示优于MRI,但对囊实性肿块结构细节的显示不如MRI。结论 CT与MRI的诊断具有各自的优势,总的说来,MRI优于CT,然而,二者结合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燕萍  赵军  黄晖  王劲  张雪林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28-1132
目的:分析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7例头颈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例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33例,MRI检查14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1例,T1WI呈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并可见纡曲血管强化;CT平扫呈不均匀等密度、囊状低密度,3例可见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扫描轻至中等度强化,其中6例见线条状粗大纡曲血管影。蔓状血管瘤23例,病变弥漫,无明显边界。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见粗大的流空血管影及低信号静脉石,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T平扫等密度,见高密度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明显强化,可见蚯蚓状粗大血管团。淋巴管瘤3例,边界清楚,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可较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畸形,蔓状血管瘤为动静脉畸形或高流速血管畸形,影像见粗大纡曲的血管影。低流速的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须与头颈部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13例患者中,8例行CT平扫,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瘤体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中病灶局限于鼻腔者4例;有上颌骨、筛骨、鼻中隔或颅底骨质破坏者9例(69.23%);其中2例侵及同侧的前颅窝(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鼻腔中上部肿物,MRI显示内部信号不均匀,而CT显示密度大都较均匀,且增强有明显强化,周围骨质有破坏,甚至病灶自鼻腔延续至前颅窝者,呈"蘑菇"状,应考虑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对伤性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肾损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28例中,平扫能确诊肾损伤20例、可疑肾损伤5例、未见异常3例,敏感性89.2%、特异性71.4%;CT增强扫描后,全部确诊为肾损伤,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CT增强扫描在外伤性肾损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病变在CT和MRI动态增强中的影像差异及其原因,以提高对CT及MRI各自动态增强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1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肝细胞肝癌,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腺瘤,2例局灶结节性增生,1例转移瘤。全部病例均分别行CT及MRI的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MRI采用SE序列加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将CT和MR动态增强图像进行对照观察,包括动态增强各期的强化范围、强化方式和强化幅度,强化幅度的比较用病灶密度(信号)与肝脏密度(信号)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肝癌、腺瘤和局灶结节性增生在CT与MRI上强化范围相似。1例肝癌动脉期强化幅度MRI大于CT,3例肝癌和2例局灶结节性增生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幅度MRI大于CT,2例腺瘤增强各期强化幅度MRI均大于CT,以动脉期差异最大。5例海绵状血管瘤强化范围动脉期及门脉期MRI大于CT,延迟期则相仿。1例转移瘤CT增强各期均未见明显强化,MRI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环状强化。结论:肝局灶性病变CT与MRI动态增强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部分病变增强各期强化幅度MRI大于CT,尤以动脉期差异最大;部分病变增强范围MRI大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