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笔者有幸先后听过两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讲座,一位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缪玉田老师,另一位是常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邱学华老师。他俩对数学教学的说话训练十分重视,而且卓有成效。 缪玉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课堂上经常采取口述题目的办法进行巩固性练习。如讲分数应用题。缪老师先提出:“有一班学生,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老师不往下说了,同学生该怎样往下想。甲生回答说:“女生占2/5。”老师又接着说:“男生比女生多  相似文献   

2.
新学期开学,学校调来一位姓缪的新老师,缪老师向同学们自我介绍说:"同学们好,我姓缪……"缪老师话未说完,下面就有同学起哄:"喵……喵……"面对学生的起哄,缪老师微微一笑说:"妙不妙,大家以后就知道了."话说完,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学探讨>于2009年第10期(上半月)刊登了刘春兰、孟芳两位老师的文章"万有引力是重力吗".在文章中,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之后,得出了她们的结论:万有引力就是重力.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学探讨》于2009年第10期(上半月)刊登了刘春兰、孟芳两位老师的文章“万有引力是重力吗”。在文章中,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之后,得出了她们的结论:万有引力就是重力。  相似文献   

5.
报刊文摘     
《科学课》1985,(2)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则十分有益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中的这种“创造”和“发现”虽然不一定是有客观价值的创造和发现,大多数是学生主观的再创造和再发现。但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创造、新的发现。学生以小发明家、小科学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极为普通且不起眼的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我发现了我的天赋。那是上周的事情,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蒸发”一课,由于老师的充分放手、大胆信任,这一课我们研究了足足一周。我们上得有趣极了,在这一周的学习中,老师给我们说过一个结论,全部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研究、自己实验得出的。尽管我们为了那点点科学道理、那不着边际的怪问题折腾许久,然而我们大伙儿都感觉值得,都觉得自己是搞自然科学的料子。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让学生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大班学生数额或实验器材准备烦琐等问题,多数科学老师为了组织简单、结论统一、秩序井然而采用演示、示范的方式,使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能力被束缚。如何让学生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经过两  相似文献   

8.
丁肇中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受教育的成长经历,体会到跟老师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接着介绍了自己从事的两个著名的科学实验,指出对专家的结论绝对不要盲从。在受到邓小平主席接待中谈到与中国物理学家的合作,体会到邓小平是一位非常开明的人。接着又介绍了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科学家合作的发现胶子、L3、AMS等重大实验项目,指出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最后对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及中国科学的发展充分肯定,并提出愿中国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的良好祝愿。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题项目,在我旗开展已经两年。经过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老师们已经充分认识了实验课题的核心理念,掌握了常用课型及课堂操作流程,重视整合的策略,注重一课一得,有了自己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调研发现,学生阅读非常被动,多数学生得教师牵着鼻子走,自己不愿意主动阅读。在课堂  相似文献   

10.
丁肇中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受教育的成长经历,体会到跟老师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接着介绍了自己从事的两个著名的科学实验,指出对专家的结论绝对不要盲从。在受到邓小平主席接待中谈到与中国物理学家的合作,体会到邓小平是一位非常开明的人。接着又介绍了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科学家合作的发现胶子、L3、AMS等重大实验项目,指出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最后对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及中国科学的发展充分肯定,并提出愿中国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的良好祝愿。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贵刊今年第二期刘伦斌、支玉恒两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下称《思》文),心中积语颇多,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在此直陈己见,与刘、支两位老师商讨。《思》文在揭示“带着问题读”的第一大弊端中写到:“学生所‘带’的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确定的教学目的、方法设计的,它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内心需求。”既说“不一定”,说明不肯定,它还有“可能”的意思。对于这样一个还有“可能”、还有“希望”的方法,作者却下了“因此,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这是不是太武…  相似文献   

12.
在午餐这一环节上,针对幼儿吃饭速度、数量上的差异,我们进行了“分人定组”实验。 “分人”即班上两位老师一位保育员明确分工,两位老师分别负责一半幼儿的菜和汤,保育员负责全体幼儿的主食;“定组”即按吃饭速度把幼儿分为四组,每位老师负责两组。餐前准备时,吃饭较慢的幼儿可先洗手用餐。 经过一个星期的实验,有了可喜的成绩。吃饭慢的幼儿是过去养成了边吃边玩的坏习惯,现在,老师有针对性地照顾他  相似文献   

13.
一、充分放手实验 ,让学生尽可能在实践中多发现问题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 ,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是从问题开始的。怎样教会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的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呢?唯一的途径是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 ,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之中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教师若不放手 ,领着学生观察实验 ,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发现问题 ,就同马戏团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驯化小动物一样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所能看到的观察到的 ,不一定能超过老师 ,但全体学生所观察到的东西加起来 ,一定会超过老师。”…  相似文献   

14.
酸奶的趣闻     
自从上个星期科学老师说科学课上要做酸奶后,大家都沉浸在对那一天的憧憬之中。不过,做酸奶也得准备材料,经过小组成员商量,我负责带的是纯牛奶。到了第三节科学实验课,我发现不少小组都没带齐材料,科学老师让我们把材料凑在一起,大家临时组成了一个小组。实验开始了,我飞快地跑到科学老师那,把带来的纯牛奶剪了个口子,一股脑儿地  相似文献   

15.
很多小学老师有这样的发现:当自己的学生走进社会后,对老师更有感情的不一定是那些原本学习最好、自己最疼爱的学生。能成就事业的也不一定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现象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明显的滞后性。现在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未来未必不能成材。所以.不要急.  相似文献   

16.
自学的方法     
自学的道路是很艰苦的,它不如老师教得省力,不如课堂听得清楚,也没有课程表,更没有人管你。但学问总要靠自己做的,没有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陶先生提倡“要几把文化钥匙:国文、外语、数学和治学治事的科学方法”。他推荐自学的两位老师:一是自己的耳朵。文章写好了,先念给自己的耳朵听,不顺耳就要改,念几遍改几遍,直到耳朵喜欢听了为止。这位老师人人皆随身带着,只要虚心,它总是肯听的。第二位是大众的耳朵。写文章、做事、提问题……多请教别人。人人都有耳朵,只要时时肯问肯说肯沟通,就会学到真本事。这是自学的真谛。自学…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任何种子的发芽都需要阳光,直到科学老师要求我们做了对比实验之后,才懂得了一个科学道理——种子的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按照要求,我事先准备了几颗绿豆,分别种在两个小盆子里,浇好水之后,一盆放在楼下的露天花坛上,另一盆则放在地下车库里。  相似文献   

18.
说你说我     
初冬的中午,绍兴县实验初中校园里,6个初三女孩围坐在圆桌边,共读一位陌生女孩的并不陌生的心情故事——What究竟发生了什么陈舒:这个故事讲的是学生对老师态度的转变啊——从讨厌到喜欢,渐渐地有点爱慕了。这个年龄的女孩,接触的人面不太广吧,突然冒出一个这么帅的、又能让你发生情感转变的人,很好奇,也容易产生好感吧。方姝茜:对老师产生爱幕之情了。它描述的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缪诗卉:女孩自己觉得是喜欢,但好像仅仅是一种仰慕之情。徐莹之: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产生的一种情愫,会对一个特定的人产生一种感情,不一定是喜欢。老师对她很…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某学校,有这样两位女孩:一个叫麦克穆林,一个叫伊丽莎白。在一次考试中,麦克穆林抄袭了伊丽莎白递过来的答案,被老师发现了。她们承认错误后,老师拿起一个松木板子,要对她们进行惩罚。老师叫她们各自趴在中间隔着一张大办公桌的两把椅子的椅背上,不许互相看。“啪”的一声,惩罚开始了。麦克穆林觉得是伊丽莎白在替自己挨揍,她流着眼泪哀求老师不要打伊丽莎白而应该打自己。但紧接着“啪”、“啪”两声,似乎每一板子都打在伊丽莎白背上,麦克穆林再三哀求也无济于事。但在伊丽莎白听来,板子却是一下一下打在麦克穆林身上。过了一会儿,她…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某学校,有这样两位女孩:一个叫麦克穆林,一个叫伊丽莎白。在一次考试中,麦克穆林抄袭了伊丽莎白递过来的答案,被老师发现了。她们承认错误后,老师拿起一个松木板子,要对她们进行惩罚。老师叫她们各自趴在中间隔着一张大办公桌的两把椅子的椅背上,不许互相看。“啪”的一声,惩罚开始了。麦克穆林觉得是伊丽莎白在替自己挨揍,她流着眼泪哀求老师不要打伊丽莎白而应该打自己。但紧接着“啦”、“啪”两声,似乎每一板子都打在伊丽莎白背上,麦克穆林再三哀求也无济于事。但在伊丽莎白听来,板子却是一下一下打在麦克穆林身上。过了一会儿,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