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肠道菌群与肠道中食物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内分泌功能和促炎性反应等有关,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平衡,从而导致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等.因为饮食习惯不同造成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新陈代谢有所差异,可见膳食对肠道菌群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糖尿病的研究尚少,本文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除了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等传统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这些代谢性疾病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近年来,肠道菌群分析成为医学界众多疾病的研究热点,在肥胖、糖尿病病人肠道菌群的分析中发现,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在系统性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防治代谢性疾病,有必要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在机体糖、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并从内毒素血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稳态等角度进行研究。粪菌移植可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有望成为纠正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的有效治疗手段。以下介绍肠道菌群在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诱发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探讨调节肠道菌群作为治疗目标的临床尝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海藻来源岩藻多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以岩藻多糖、慢性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查找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结果岩藻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代谢、抗菌和抗凝血等多种健康功效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能量摄取,调节机体的营养代谢。岩藻多糖可调节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进而调节糖脂平衡,改善肠道炎症。结论岩藻多糖在慢性代谢性疾病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减少手术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海藻源性岩藻多糖在调整机体代谢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肥胖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肥胖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一些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所以,人们一旦身体肥胖,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资料和数据显示,肠道内菌群与肥胖以及胰岛素抵抗等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有着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肠道内的菌群与能量代谢有关,与此同时也会导致脂肪过量囤积,导致肥胖的发生。本文对有关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发生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肥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是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员,于2004年首次从人类粪便样品中分离得到。A.muciniphila定植于肠道黏液层,其丰富度与肥胖、Ⅱ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呈负相关。本文对A.muciniphila的基本特征、在肠道中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及其与宿主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肠道癌症、孤独症、酒精性肝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影响宿主代谢及多种生理功能。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可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失调。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的关系及部分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可参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反应,尤其是机体代谢相关酶的合成,如淀粉酶、纤维分解酶和果胶酶等的合成都需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参与~([1-3])。因此,探究肠道菌群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可为代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找到一条新思路。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肠道菌群失衡诱发人体代谢疾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导致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母体肥胖与子代肥胖的关系密切,肥胖会在代际间引起传递,可能的机制为慢性炎症反应、脂肪功能障碍、下丘脑-脂肪轴功能失调、表观遗传改变、遗传因素、肠道菌群紊乱和胎盘功能改变等。明确母体肥胖与子代肥胖的关系及相关的机制,从生命初期进行干预,阻断肥胖的代际传递,可能降低肥胖和慢性病的发生率。综述母体肥胖与子代肥胖的关系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9.
《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2):162-166
高血压,一种最常见的全球性慢性病,属于身体各系统出现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心脑肾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有难以控制的恶性高血压发生,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及治疗仍然是全球性的一个热点难题。肠道菌群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包括影响宿主的代谢吸收能力、抗感染能力调节生理功能、抑制致病菌等等。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发育不良、菌群的失调与很多疾病存在关联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关联性。本文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方面进行总结,探讨肠道菌群高血压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期高脂膳食不仅可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还可引发认知功能下降。人体肠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组成与膳食因素密切有关,高脂膳食可使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改变,导致菌群构成比例失衡,即肠道菌群失调。新近提出的"肠道菌群–肠–脑轴"观点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是介导高脂膳食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高脂膳食、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高脂膳食、肠道菌群影响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是机体的组成部分,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促进健康有重要意义。影响肠道菌群稳态的因素除了宿主遗传、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分娩方式等外,膳食是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膳食摄入的营养素和非营养性生物活性成分的类型、数量及食物搭配会影响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本文综述了膳食成分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肠道菌群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可为膳食干预来调节肠道菌群、预防疾病过程中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有关早期喂养方式及其相关肠道菌群改变与儿童肥胖的关系愈来愈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早期喂养方式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定植,改变肠道从食物中摄取能量的能力,进一步改变代谢和身体组成,导致肥胖易感性的不同。儿童肥胖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对肥胖及其伴随的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肠道菌群是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对于肠道菌群在环境化学物质的毒理动力学中所起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包括那些最近发现具有致肥作用和致糖尿病作用的物质. [目的]我们把肠道生态和环境化学物质与肥胖及糖尿病之间具有独立关联的证据整合起来,为对这些环境因子如何与这些疾病相互作用提供一个框架,并确定未来的研究需求. [方法]通过调查在无菌或抗生素处理过的实验动物和人类中评估饮食改变和微生物变化如何影响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对那些评估环境化学物质暴露会如何影响肥胖和糖尿病研究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并辨认出肠道生态会如何影响环境化学物质处置的研究空白. [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成分与环境化学物质暴露一样均可影响肥胖和糖尿病.毒理学和药理学文献也表明,肠道菌群的个体差异可能会通过如下途径来影响化学物质代谢:直接激活化学物质、生物转化所需代谢产物的耗竭、宿主生物转化酶的活性变化、改变肝肠循环、改变环境化学物质和/或食物中抗氧化剂的生物利用度、肠道蠕动和屏障功能的改变. [结论]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体毒理动力学,并增加个体对致肥物质和致糖尿病物质的暴露.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全球流行作斗争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应该包括:更加重视理解和控制肠道微生物个体差异对人体内环境化学物质处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紊乱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可能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相关。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肠道中代谢,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转化进而被人体吸收。研究显示,槲皮素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本文对近年来槲皮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槲皮素、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思路。[营养学报,2023,45(1):98-103]  相似文献   

16.
肥胖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而儿童肥胖是引起成人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定植对机体以后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早期抗生素的使用对肠道菌群有直接影响,可能引起儿童期体重增加,与以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能否在婴幼儿抗生素治疗后采取一些菌群复原策略,以平衡肠道菌群,促进机体的健康生长和发展,可能会成为预防早期肥胖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之间相互影响,其代谢异常成为PCOS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人体肠道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肠道菌群与宿主终生相伴,互利共生,成为肿瘤、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热点,近年对PCOS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与代谢异...  相似文献   

19.
子痫前期是常见的妊娠期特发性疾病,严重危害母儿健康,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足及炎症反应等相关。肠道菌群随着宿主的年龄、生理状况和所处环境发生变化,并可通过各种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来影响宿主。本文综述了子痫前期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于子痫前期的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影响,让临床医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子痫前期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肠道是细菌定植的主要器官,菌群的种类、数量、比值的变化,对维持婴儿生长发育、促进免疫系统成熟、参与生理代谢等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婴儿的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功能紊乱、湿疹及哮喘等疾病有关。不同喂养方式是影响婴儿肠道菌定植和建立的因素之一,已成为临床新生儿学、生产奶制品企业、营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