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师亮  吴晓富  张索非 《信号处理》2020,36(8):1300-1307
为充分挖掘行人重识别特征,最近流行的PCB算法给出了一种特征均匀分块并通过RPP网络对齐特征的方法。PCB算法充分发挥了局部特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行人重识别的准确率。为进一步提高行人重识别的性能,本文基于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差异提出了一种特征加权的PCB行人重识别算法。在典型的行人识别数据库Market1501、DukeMTMC-Reid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首中准确率(Rank1)和平均准确率(mAP);相比与经典的PCB+RPP算法,所提算法在Market1501数据集上Rank1提高了0.8%,mAP提高了4.5%;在DukeMTMC-Reid数据集上Rank1提高了5.5%,mAP提高了约7%。   相似文献   

2.
针对杂乱场景下难以有效地提取行人关键信息和局部遮挡时全局特征方法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金字塔结构引导的多粒度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ID)方法。首先在ResNet50中嵌入注意力金字塔,引导网络由粗到细依次挖掘不同粒度的特征,使网络更倾向于关注复杂环境中行人的显著区域;其次通过结构不对称的双重注意力特征金字塔分支(double attention feature pyramid branch,DFP branch)提取多尺度的行人特征,丰富特征的多样性,同时双重注意力机制可使分支从浅层信息中捕获高细粒度的局部特征;最后将粒度较粗的全局特征与多层级细粒度的局部特征融合,两种金字塔相互作用,以此获得更多具有鉴别性的多粒度特征,改善行人遮挡问题。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各项评价指标均高于目前大多数主流模型,其中在DukeMTMC-reID数据集上,Rank-1、mAP和平均逆负处罚(mean inverse negative penalty,mINP)分别达到了91.6%、81.9%、48.1%。  相似文献   

3.
行人重识别的关键依赖于行人特征的提取,卷积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以及表达能力。针对不同尺度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特征,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和注意力网络融合的行人重识别方法(MSAN)。该方法通过对网络不同深度的特征进行采样,将采样的特征融合后对行人进行预测。不同深度的特征图具有不同的表达能力,使网络可以学习到行人身上更加细粒度的特征。同时将注意力模块嵌入到残差网络中,使得网络能更加关注于一些关键信息,增强网络特征学习能力。所提方法在Market1501, DukeMTMC-reID和MSMT17_V1数据集上首位准确率分别到了95.3%, 89.8%和82.2%。实验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网络不同深度的信息和关注的关键信息,使模型具有很强的判别能力,而且所提模型的平均准确率优于大多数先进算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复杂环境下行人细节特征不明显、姿态多变等情况造成的行人重识别(person-reidentification,ReID)算法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粒度特征提取与特征融合的ReID网络。首先,在主干网络输入和输出端采用两种粒度的划分方式获取图像的局部特征。其次,引入空间变换网络(spatial transformation network,STN)对输入全局图像进行空间对齐,对局部图像进行特征增强。最后,采用局部特征融合的方式来挖掘特征之间的关联信息,提升模型对相似样本的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多个数据集上均取得了良好的识别效果。在Market-1501数据集上的平均查准率(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和首次查准率(Rank-1)分别为84.87%和94.45%,通过和目前主流的ReID算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具有更优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5.
无监督跨域行人重识别旨在使有标签源域数据集上训练的模型适应目标域数据集。然而,基于聚类的无监督跨域行人重识别算法在网络特征学习过程中常因输入行人图片情况各异而产生噪声,从而影响聚类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融合的域内相似性分组行人重识别网络,首先在Baseline网络的基础上添加语义融合层,依次从空间和通道2个方面对中间特征图进行相似特征的语义融合,从而提升网络的自适应感知能力。此外,通过充分利用域内相似性细粒度信息,进而提高网络对全局和局部特征的聚类精准度。通过在DukeMTMC-ReID、Market1501和MSMT17这3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均值平均精度(m AP)和Rank识别准确率与近年无监督跨域行人重识别算法相比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行人再识别算法的识别效果,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模型的行人属性分级识别神经网络模型,相对于现有算法,该模型有以下3大优点:一是在网络的特征提取部分,设计用于识别行人属性的注意力模型,提取行人属性信息和显著性程度;二是在网络的特征识别部分,针对行人属性的显著性程度和包含的信息量大小,利用注意力模型对属性进行分级识别;三是分析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根据上一级的识别结果,调整下一级的识别策略,从而提高小目标属性的识别准确率,进而提高行人再识别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模型相较于现有方法,有效提高了行人再识别的首位准确率,其中,Market1501数据集上,首位准确率达到了93.1%,在DukeMTMC数据集上,首位准确率达到了81.7%。  相似文献   

7.
针对真实环境中由于复杂背景和物体遮挡、角度变换、行人姿态变化带来的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person re-ID) 问题,设计了基于通道注意力(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ECA) 机制和多尺度卷积(poly-scale convolution,PSConv) 的行人重识别模型。首先利用残差网络提取全局特征,在网络末端加入基于ECA机制及PSConv的特征融合模块,将全局特征和该模块提取的全局特征进行融合,之后将新的全局特征进行分割得到局部特征,最后将新的全局特征和分割得到的局部特征融合得到最终特征,并计算损失函数。模型在Market1501和DukeMTMC-reID 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在Market1501数据集中,Rank-1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达到94.3%和85.2%,在DukeMTMC-reID数据集中,上述两参数分别达到86.3%和75.4%。实验结果可知,该模型可应对实际环境中的复杂情况,增强行人特征的辨别力,有效提高行人重识别的准确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行人重识别中行人检测误差引起的空间错位,基于局部的深度网络模型仅学习相邻局部关系,导致远距离局部相关性缺失,因此,提出了一种结合一阶和二阶空间信息的行人重识别算法。在主干网络上,学习一阶空间掩模对输入图像的空间权值进行微调,以减少背景干扰;通过二阶空间掩模对远距离的依赖关系进行建模,并将局部特征集成到依赖模型中,以获取全局特征表示。局部分支引入DropBlock对抽取的行人特征进行正则化,避免了网络模型过于依赖特定部位特征。训练阶段用标签平滑分类损失和引入正样本中心的三元组损失联合优化整个网络。在Market-1501和DukeMTMC-reID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主流算法,本算法的行人重识别精度更高,且提取的行人特征判别性和鲁棒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行人重识别场景复杂引起的局部特征不对齐,以及在背景杂乱情况下难以提取出具有不变性行人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体姿态估计算法和相似度矩阵引导的多尺度融合网络。网络引入姿态估计算法构造对齐的行人特征,通过多分支结构将低层局部特征和高层全局特征进行融合提升网络的表征能力;此外特征相似度矩阵将全局特征分割出相似度引导的背景、前景分支,再利用区域级的三元损失函数,提取出对复杂背景鲁棒的行人特征。在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和MSMT17四个主流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均能达到甚至超过当前主流算法的水平。在最具挑战的MSMT17数据集中,与目前精度领先的算法相比,首次命中精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平均精度均值提高了3.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素描行人重识别旨在从可见光行人图像库中查找与给定素描行人图像身份相同的图像。虽然已经有较多的跨模态检索算法可以应用于该类问题,但这些算法的背景设定较为单一,没有考虑到训练集中部分身份的行人仅有一个模态样本,即跨模态身份不一致,这极大限制了算法在实际场景下的应用。为此,提出了基于交叉分类的素描行人重识别网络。该网络包括交叉分类和基于距离的身份信息对齐两部分。其中,交叉分类利用单一模态数据训练的分类器引导编码器从另一模态提取到模态不变的信息。而基于距离的身份信息对齐能够将同身份不同模态间的特征距离减小,同时抑制跨模态身份不一致的影响,进而强化了特征的判别性和鲁棒性。为验证跨模态身份不一致时模型的性能表现,基于Matket-1501数据集生成了新的素描行人重识别数据集S-Market1501,并在该数据集上将Rank-1指标提升了11.0个百分点。同时模型在公开数据集Sketch Re-ID上Rank-1指标达到了60%,所设计的数据集将开源在“https://github. com/huangdaichui/Sketch_dataset”。  相似文献   

11.
陈莹  陈巧媛 《电子与信息学报》2020,42(12):3037-3044
为减轻行人图片中的背景干扰,使网络着重于行人前景并且提高前景中人体部位的利用率,该文提出引入语义部位约束(SPC)的行人再识别网络。在训练阶段,首先将行人图片同时输入主干网络和语义部位分割网络,分别得到行人特征图和部位分割图;然后,将部位分割图与行人特征图融合,得到语义部位特征;接着,对行人特征图进行池化得到全局特征;最后,同时使用身份约束和语义部位约束训练网络。在测试阶段,由于语义部位约束使得全局特征拥有部位信息,因此测试时仅使用主干网络提取行人的全局信息即可。在大规模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语义部位约束能有效使得网络提高辨别行人身份的能力并且缩减推断网络的计算花费。与现有方法比较,该文网络能更好地抵抗背景干扰,提高行人再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2.
黄晨  裴继红  赵阳 《信号处理》2022,38(1):64-73
目前绝大多数的行人属性识别任务都是基于单张图像的,单张图像所含信息有限,而图像序列中包含丰富的有用信息和时序特征,利用序列信息是提高行人属性识别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结合时序注意力机制的多特征融合行人序列图像属性识别网络,该网络除了使用常见的空-时二次平均池化特征聚合和空-时平均最大池化特征聚合提取序列的特征外...  相似文献   

13.
沈飞  朱建清  曾焕强  蔡灿辉 《信号处理》2020,36(9):1471-1480
现有的目标再辨识方法常用全局特征池化层来聚合深度骨干网络所提取的特征映射以得到最终的图像特征。但是,全局特征池化层忽视了特征映射在空间和通道上的显著性,会限制所得图像特征的鉴别能力。为此,本文设计一个新颖的空间和通道双重显著性挖掘(Spatial Channel Dual Significance Mining, SC-DSM)模块,用于同时从空间和通道两个维度上充分挖掘特征映射的显著性,从而改善所得图像特征的鉴别能力,以提升目标再辨识的准确性。SC-DSM模块包含空间显著性挖掘子模块和通道显著性挖掘子模块。其中,空间显著性挖掘子模块在特征映射上构建空间图,聚合空间维度上的邻居节点特征并学习权重,实现空间显著性挖掘;通道显著性挖掘子模块在特征映射建立通道图聚合通道维度上的邻居节点并学习权重,实现通道显著性挖掘。实验结果表明,在目前最流行的车辆再辨识数据库VeRi776和行人再辨识数据库Market-1501上,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优于现有的目标再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图像的捕获、传输或者处理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噪声,当图像被大量噪声影响时,许多行人再识别(ReID)方法将很难提取具有足够表达能力的行人特征,表现出较差的鲁棒性。该文主要针对低质图像的行人再识别问题,提出双域滤波分解构建3元组,用于训练度量学习模型。所提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分析了监控视频中不同图像噪声的分布特性,通过双域滤波进行图像增强。然后基于双域滤波分解对图像噪声具有很好的分离作用,该文提出一种新的3元组构建方式。在训练阶段,将双域滤波生成的低频原始图像和高频噪声图像,与原图一起作为输入3元组,网络可以进一步抑制噪声分量。同时优化了损失函数,将3元组损失和对比损失组合使用。最后利用re-ranking扩充排序表,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在加噪Market-1501和CUHK03数据集上的平均Rank-1为78.3%和21.7%,平均准确率均值(mAP)为66.9%和20.5%。加噪前后的Rank-1精度损失只有1.9%和7.8%,表明该文模型在含噪情况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孙劲光  吴明岩 《信号处理》2022,38(10):2201-2210
针对目前由于行人重识别普遍存在的遮挡以及多姿态变化等原因,导致的行人重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加权特征融合的行人重识别方法(Person Re-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scale Weighted Feature Fusion, MSWF)。该方法首先使用基准网络ResNeSt-50提取图像特征,获得下采样3倍、下采样4倍和下采样5倍的特征图,输入到加权特征金字塔网络中,然后使用快速归一化融合方法进行特征融合,在特征融合中引入加权操作可以让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如何给融合特征的权重值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尺度的特征,获得更加丰富的行人特征。最后将融合后的富含语义信息的高层特征作为全局特征,将融合后的高分辨率特征作为局部特征。在训练过程中,联合Softmax分类损失函数、三元组损失函数和中心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训练,在测试阶段,将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沿通道维度进行拼接表示行人特征,并使用欧氏距离计算行人之间的距离。该方法在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Labeled和CUHK03-Detected数据集上,mAP分别达到了89.2%、79.7%、80.1%和76.6%,Rank-1分别达到了95.8%、90.4%、82.4%和80.1%。实验结果说明了该算法的识别精度和平均正确率优于当前很多主流算法。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吴晓富  张索非  尹梓睿 《信号处理》2020,36(8):1335-1343
OSNet是一种有效的轻量级行人重识别网络,因其兼具有轻量化和高性能的优异特点引起了行人重识别领域的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多分支协作OSNet网络——BC-OSNet能取得更高的识别率。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网络微结构的调整对BC-OSNet模型性能的影响,重点通过通用池化GeM、连续高斯Dropout、注意力学习Batch DropBlock(BDB)/Relation-Aware Global Attention (RGA)等微结构的有效融入,研究微结构优化的BC-OSNet性能提升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微结构优化的BC-OSNet在四个行人重识别数据集Market1501,Duke,CUHK03_Labeled和CUHK03_Detected上的mAP分别达到了89.9%,82.1%,84.2%和81.5%,相比初始的BC-OSNet提高0.6%,1.4%,1.1%和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