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敷贴移除和粘贴操作方法对PICC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置入PICC患者1 628例为对照组,2016年8月—2017年6月置入PICC患者2 45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敷贴移除和粘贴方法进行操作,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进行敷贴移除和粘贴。记录2组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不同类型及总体发生率,不同季节2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率(χ2=266.445,P<0.001)。观察组PICC患者发生张力性损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表皮剥脱、皮肤撕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毛囊炎、皮肤浸润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不同季节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夏季发生率最高,观察组和对照组夏季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8.84%、7.70%。结论 对PICC带管患者采用改良方法进行敷贴移除和粘贴可有效预防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但是夏季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是防控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的重要季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纱布外固定法在PICC置管后局部固定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8—12月在我院住院行PICC置管的3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7例,2组穿刺部位分别采用纱布内固定法和纱布外固定法进行固定,比较2组置管后局部渗血程度、1周内平均维护次数、患者的舒适度、穿刺点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渗血程度优于对照组(P<0.001)、1周内平均维护次数少于对照组(P<0.001)、患者舒适度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均无一例穿刺点感染发生(P>0.05)。结论 纱布外固定法用于PICC置管后局部固定可减少局部持续性渗血,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不增加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PICC中心静脉置管双层保护套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PICC导管外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7—12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PICC固定方法进行PICC固定,选择2018年1—6月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的PICC固定方法进行PICC固定后,再应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双层保护套进行PICC外固定,比较2 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异常情况的发生率,提前更换无菌贴膜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异常情况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710,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8.461,P<0.05)。结论 使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双层保护套固定PICC置管可有效减少PICC断裂、非计划拔管、导管移位及局部渗血渗液情况发生,减少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mHealth技术的延续护理在置入PICC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2020年2月—2021年3月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置入PICC并带管出院的癌症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mHealth技术的延续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PICC自我管理能力、PICC专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干预3个月末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维护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导管维护依从性、PICC自我管理能力、PICC专项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mHealth技术的延续护理可为置入PICC并带管出院的癌症患者提供及时安全、连续的居家护理,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PICC专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ADOPT模式健康教育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3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实施ADOPT模式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3个月末观察组PICC带管出院患者自我效能、PICC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带管出院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次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ADOPT模式健康教育,能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患者的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一种肩胛枕在儿童锁骨骨折保守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4月在小儿骨科住院的采取“8”字肩臂带固定法保守治疗的84例锁骨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棉布塔型垫,观察组采用肩胛枕;观察2组患者垫枕时疼痛程度、舒适度、患者满意度及骨折复位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垫枕舒适度、骨折复位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肩胛枕稳固性好、舒适度高、简便有效,在锁骨骨折保守治疗仰卧时能有效维持挺胸伸肩的治疗体位,降低骨折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邓妍  胡露红 《护理学报》2020,27(2):21-23
目的 探讨符合国情的乳腺癌个案管理模式,并在乳腺癌患者中实践以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8例,按照所在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由单独的个案管理师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围术期护理及出院后居家延伸护理、随访;观察组实施双职双轨个案管理模式下的全程个性化管理。结果 干预6个月末,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淋巴水肿并发症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乳腺癌双职双轨个案管理模式实现了乳腺癌患者全程个性化管理,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朱芳  邱赛男  苏斯  方婷 《护理学报》2019,26(23):69-70
目的 探讨上挑扩皮技术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3—12月200例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上挑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 d以内维护导管频次。结果 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及7 d以内导管维护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挑扩皮技术,扩皮创伤小、深度浅,可有效降低了PICC置入后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减少了维护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引导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5月选取我院肿瘤科经上肢置入PICC的患者371例,按入组顺序进行抽签,A为观察组179例,B为对照组192例。观察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联合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并观察特异性Q波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入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辅助三向瓣膜式PICC尖端定位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杜静  余红  徐倩  张帆  赵诗婷  欧子杨 《护理学报》2021,28(13):70-73
目的 探究坐卧式“六字诀”功法锻炼对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3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卒中后抑郁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坐卧式“六字诀”功法锻炼,2次/d,15~20 min/次,干预28 d。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8 d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评价。 结果 干预前,2组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8 d末,2组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28 d末,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坐卧式“六字诀”功法练习可改善卒中后轻中度患者的抑郁及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模式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科2019年1—12月收入患者总计100例,2019年1—6月收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模式,2019年7—12月收入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术侧肢体疼痛程度。结果 2组2组患者术后24 h术侧肢体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能减轻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肢体疼痛,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朱章玲 《护理学报》2019,26(9):74-76
目的 探讨视频宣教在白内障日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5例白内障日间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16年1—3月收治的99例白内障日间手术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4—6月收治的106例白内障日间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口头式宣教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视频宣教,比较2组患者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 实施前2组患者手术相关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内容、教育时机、教育效果及总体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视频宣教可提高白内障日间手术患者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满意度,有利于手术安全,促进术后康复。[关键词] 视频宣教;白内障;日间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失禁皮肤护理方案在神经外科失禁患者失禁性皮炎防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法,在2016年6月—2017年5月、2017年6月—2018年5月分别对神经外科2组失禁患者应用常规法、改良法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常规组68例、改良组71例患者失禁性皮炎防护的应用效果。结果 失禁皮肤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前,2组失禁患者在性别、年龄、自理能力、意识、营养、大便性状、大小便控制能力、失禁类型、失禁频次及失禁性皮炎风险因素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改良组患者在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失禁性皮炎分级、失禁性皮炎发生面积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改良失禁皮肤护理方案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简化神经外科失禁患者皮肤护理流程,减少皮肤刺激,从根本上降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多学科团队协作在房颤门诊综合管理中的研究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4月就诊59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5—9月就诊5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3个月的常规房颤门诊管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取3个月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房颤门诊综合管理模式干预,比较3个月末2组的心率、血压、自我效能得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房颤门诊患者采取多学科团队协作综合管理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患者心率、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张曙  吕海霞 《护理学报》2019,26(8):71-73
目的 探讨基于317护APP对内镜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16年12月—2017年4月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5月—2017年9月4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基于317护APP实施健康教育,观察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相关内容及健康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基于317护APP对内镜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手术相关内容,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童真真  尚雪娇  郭娜娜 《全科护理》2023,(24):3373-3375
目的:探讨叠加敷料粘贴法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固定对改善置管处接触性皮炎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89例非小细胞肺癌PICC置管接触性皮炎病人的资料,根据采用的不同导管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PICC常规导管固定,观察组45例予以叠加敷料粘贴法导管固定,比较两组接触性皮炎情况、导管固定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换药次数较对照组少,舒适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导管脱出率(6.66%)、导管回缩率(4.44%)均低于对照组的22.72%、20.4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2%vs 18.18%)(P<0.05)。结论:叠加敷料粘贴法导管固定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病人PICC置管接触性皮炎中能有效缩短皮炎愈合时间,减少维护换药次数,提高导管固定效果及舒适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2020年3—12月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为观察组,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救护团队进行静脉溶栓。比较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以及溶栓前、出院后3个月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急诊评估—出急诊时间、到达CT室—CT完成时间、标本送检—报告结果时间、CT检查结束—药物首推时间、患者到达急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前,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末,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建立卒中应急团队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胡芬  袁敏 《护理学报》2019,26(23):21-24
目的 建立颅脑疾病鼻饲患者营养状况管理APP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1—6月收治的颅脑疾病鼻饲患者的90名主要照护者及其30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2018年7—12月收治的颅脑疾病鼻饲患者的90名主要照护者及其30名护理人员为观察组,应用颅脑疾病鼻饲患者营养状况管理APP。结果 观察组营养风险筛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及护理人员营养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疾病鼻饲患者营养状况管理APP使护理评估更科学,提高了营养风险筛查率,增加了学习自主性,规范了护理流程,提高了护理质量,是颅脑疾病鼻饲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回馈教学对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张口锻炼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放疗科收治的9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放疗科一病区住院的4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将放疗科二病区的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 观察组给予回馈教学。比较2组张口锻炼知识掌握情况、张口锻炼依从性及张口困难等级。结果 干预1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张口锻炼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χ2= 16.006, P<0.001), 张口锻炼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Z=4.257, P<0.001)。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 观察组张口困难等级均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回馈教学有利于强化鼻咽癌放疗患者对张口锻炼知识的掌握, 提高张口锻炼依从性, 改善张口困难程度。  相似文献   

20.
白亚平 《护理学报》2020,27(3):70-72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在腹腔穿刺术后置管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我科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术后置管的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口头指导,观察组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管理,比较2组患者置管期间自我管理能力、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堵塞、皮肤感染、未及时处理管口渗液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思维导图对腹腔穿刺术后置管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