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日用陶瓷的需求从之前的造型美转化到具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的设计上,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探讨了中国元素在日用陶瓷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日用陶瓷在数千年的陶瓷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总结先进的设计经验,而且要时时刻刻关注国际日用陶瓷发展的动向,积极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发展需要,设计出人们所需要的日用陶瓷产品。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陶瓷以它独有的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日用陶瓷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要求在设计领域内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和创新。本文从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现状,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对日用陶瓷进行创新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日用陶瓷餐具是现代大多数人们使用的餐桌用具,与以往作为简单的餐具用途形式不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精神审美方面的需求也随之而提高,乃至于迫切。日用陶瓷餐具作为食物的载体,其受众人群之广泛,而且每日、每餐必用之,故而体现从日用陶瓷餐具设计中汲取审美养分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日用陶瓷餐具的造型设计美、质地美、色彩美三个方面,解释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审美关系,希望对现代日用陶瓷餐具设计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赵浩政 《佛山陶瓷》2010,20(9):45-47,50
日用陶瓷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使用。在生活中,日用陶瓷的造型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更愿意在使用日用陶瓷时拥有一种美的享受。日用陶瓷新的亮点在于对细节的处理上,能够使日用陶瓷设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从创新设计的角度论述细节处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责质也不断的提高,当初作为只有使用功能的日用陶瓷而如今逐渐被要求具有多种功能,即: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所以日用陶瓷和陈设瓷一样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日用陶瓷时,首先在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即要考虑产品的科学、经济、实用,发挥其物质功能,又要考虑到产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日用陶瓷的设计不仅要追求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成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赏用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不同的设计理念、方法使得现在的日用陶瓷设计向多元侧重、互融共生发展.主要从日用陶瓷设计研究现状出发,论述了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技对陶瓷设计产生了积极作用。日用陶瓷造型的异形美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人以情感上的寄托和精神上的享受。通过人的设计活动,使陶瓷具有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得以构成陶瓷美的本质所在。通过对日用陶瓷产品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分析,探求日用陶瓷设计活动中异形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属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陶瓷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主力消费群体—青年消费者对日用陶瓷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给日用陶瓷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调查分析,归纳出青年消费者对日用陶瓷的设计具有时尚性、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审美需求。在设计日用陶瓷的造型、装饰、色彩、材质等方面时做到以上三点,有利于日用陶瓷符合和引导消费者审美需求,在同质化竞争环境下增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慢设计理念的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设计理论被正式提出只有十余年的时间,它力图通过设计缓解人类中心主义对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危害,缓解消费至上的观念对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所带来的浪费、污染以及人们的不安感。日用陶瓷是陶瓷艺术的一部分,与生活密切相关。慢设计理念下进行的日用陶瓷设计,将引导人们重新考虑对日用陶瓷产品的需要;注重对环境负责的可持续性;注重产品的文化与情感体验;并合理利用高科技。使日用陶瓷产品更实用、精简、绿色、安全,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促使消费者放慢脚步去体验、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使人们产生对生活的新思考,在慢设计的智慧中用感悟来丰盛生活。  相似文献   

10.
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陶瓷以它独有的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日用陶瓷的细节设计是陶瓷产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产品往往都是靠细节取胜的。本文从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现状,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陶瓷以它独有的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日用陶瓷的细节设计是陶瓷产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产品往往部是靠细节取胜的。本文从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现状,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日用陶瓷是在现代人接触最多的生活器皿,日用陶瓷设计者在设计时除考虑生活需要的功能和造型外,还要按着人们的审美规律、审美情趣寻求装饰色彩的应用。不少发达国家的普通家庭备有风格迥异的日用陶瓷在不同环境下使用,即使在国内,质量优异、花样更新的中高档瓷也倍受青睐。日用陶瓷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可看出消费者的审美个性与素质,这为日用瓷的装饰设计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每个时代的日用陶瓷设计文化,均具有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鲜明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日用陶瓷作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它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追求"实用"与"审美"的一致,"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原则,同时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文  相似文献   

14.
任雯 《佛山陶瓷》2009,(7):29-32
日用陶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方便,同时还起着美化生活的作用。为了使日用瓷更适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在装饰上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点、线、面作为装饰中最基本的元素,它们的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设计师的情感,而且陶瓷装饰的艺术性、思想性,都可以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来体现。现在的日用陶瓷装饰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简洁化,从目前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来看,简约设计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一种不变的经典主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个性化、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增多,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目光逐渐被“个性化”、“时尚化”、“流行化”等字眼吸引。商品中如果携带个性化元素,更容易获取高额利润。对于日用陶瓷品来讲,想要在现今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下获有一席之地,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个性化元素,从而符合现今人们的消费观与欣赏观。以下简要探讨了个性化设计的定义、将个性化元素与日用陶瓷设计结合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在日用陶瓷品设计中融人个性化元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日用陶瓷产品必须在审美观念、提高情趣和实用性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方式及习性的演变,日用陶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日用陶瓷产品的趣味性设计能突出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消费者使用或欣赏时能够激发联想,产生共鸣。本文从趣味性设计的概念,以及日用陶瓷产品造型、装饰、功能的体现等几个方面对日用陶瓷产品中的趣味性进行初步的探索,为日用陶瓷的趣味性设计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乐沁  ;赵兰涛 《景德镇陶瓷》2014,(4):J0007-J0008
日用陶瓷是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依靠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泥土、水、火不断试验的结果。本文重点论述日用陶瓷中食具的造型特点,以食具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各个时期的食具种类与器型变化,从而为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提供更多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方文生 《佛山陶瓷》2006,16(6):22-24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陶瓷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用陶瓷已从早期的“功能型”发展到“艺术型”,成为赏用结合的日用陶瓷。本文论述了影响日用陶瓷艺术性的因素及如何提高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人们对于设计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求方面,也越来越看重设计作品里蕴含的情感表达,日用陶瓷作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陶瓷也开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器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包含了更多的情感意蕴在其中,使用者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品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等感受到其独特的美感。所以日用陶瓷艺术设计慢慢也使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拥有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人们对于设计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求方面,也越来越看重设计作品里蕴含的情感表达,日用陶瓷作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陶瓷也开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器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包含了更多的情感意蕴在其中,使用者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品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等感受到其独特的美感。所以日用陶瓷艺术设计慢慢也使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拥有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