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瑞  李世青 《护理学报》2019,26(19):74-76
目的 介绍应用常用一次性医用耗材自制可回血静脉穿刺练习模型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方法 应用输液器、鼻吸氧管、导尿管等常见耗材通过墨菲滴管被束缚时压力改变模拟“回血”供学生练习。结果 穿刺模型可供护生进行操作练习达到训练的目的。结论 通过对模型的制作和应用其能够为护生提供有效的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自行设计制作轴节器械清洗架,在保证轴节器械清洗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支出。方法 针对轴节类器械的结构特点,设计专用的清洗固定架,应用于轴节类器械的机械清洗。 结果 使用轴节器械清洗架,可保证轴节器械的清洗质量,同时提升了2.8倍的装载量,节约了65%成本支出。结论 自制轴节器械清洗架操作简便,可按需分隔,方便清点、核对和检查,省时节力,能显著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安全核查表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院内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7月-12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院内转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安全核查表。比较2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转运纠纷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26.452,P<0.001);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t=47.455,P<0.001);转运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553,P<0.001)。结论 安全核查表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转运中,可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纠纷,提升患者转运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使用自制新型眼罩提高面部红蓝光治疗患者的遮光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荆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需进行面部红蓝光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目镜,观察组采用自制新型眼罩,比较2组患者的遮光效果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遮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面部红蓝光治疗患者中,应用自制新型眼罩可以提高遮光效果,增加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自制电动旋转式清洗刷在宫吸管清洗中的效果。方法 将临床使用后的宫吸管分别采用手动管腔刷(对照组)和自制电动旋转式清洗刷(观察组)进行清洗,比较2组器械的清洗质量、清洗时长及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 2组通过白通条、贝索隐血检测及ATP生物荧光检测发现,观察组的清洗合格率优于对照组(P<0.05),清洗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CSSD工作人员满意度为100%。结论 该自制电动旋转式清洗刷对宫吸管的清洗效果好,省时省力,可推广运用到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护理经验,以供临床借鉴。方法 我院2020年1月6日—2月27日在多学科协作下,对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实施ECMO治疗,加强呼吸管理,细化ECMO抗凝、管道安全等管理,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管理,给予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以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等护理措施。结果 行ECMO辅助治疗的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均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其中3例治愈出院,2例成功撤机行支持治疗,2例仍在治疗,2例临床死亡。结论 ECMO辅助治疗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独特优势,结合患者自身传染性疾病的特点,谨遵医嘱,从呼吸支持、ECMO监测与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强化隔离和预防感染等方面入手,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制一种兼具有效约束和保护,又舒适透气、便于观察约束肢体末梢血运等优点的防抓防自伤保护约束手套,降低精神科自伤伤人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据患者手掌大小,设计了大、中、小3种型号,在108例躁动或具有自伤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中进行应用。结果 108例患者约束期间,无1例发生皮肤红肿、破损、神经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75.9%(82/108)认为约束舒适,81.5%(88/108)认为约束接受。结论 自制防抓防自伤保护性约束手套,具有安全、舒适、有效和经济实用性,能够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及周围环境,降低了精神科不良事件及保护约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制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2017年5月—2018年5月手术室使用后的10 800件管腔器械作为实验组,2016年5月—2017年3月手术室使用后的9 000件管腔器械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手工清洗加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机清洗。实验组采用自制的医用导光检测仪进行清洗后的质量检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纯棉白通条检查法。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管腔器械清洗不合格检出率及临床使用合格率。结果 实验组适用于各类型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对照组适用于直径≥3 mm、两端开口的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检查;实验组清洗质量不合格检出率(8.45%)远高于对照组(2.02%),实验组临床使用合格率(100%)高于对照组(99.8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制医用导光检测仪提高了管腔器械清洗检查质量,且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制作成本低。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了解妇幼保健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加强手卫生管理。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和考核的方法,对某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 经观察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在372个手卫生指征条件下,手卫生总体执行率为36.29%,洗手方法正确率为29.03%。临床护士、医生和实习进修生手卫生执行率依次为41.27%、35.24%和24.00%。在接触体液之后和进行无菌操作之前等重要手卫生指征下,手卫生执行率分别为52.24%和23.86%。结论 该医院妇幼保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需要加强培训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智慧医疗背景下以云平台为基础的便携式床旁心电图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9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某病区的3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8月采用传统心电图采集的1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9月采用云平台为基础的便携式床边心电图机采集的1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在心电图采集中患者所需时间,患者、医务人员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心电图检查所需时间、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云平台便携式床边心电图机在临床应用后显著节约了患者就诊时间,提高了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索并获取新生儿院际转运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以降低新生儿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转运安全。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新生儿转运不良事件预防和管理提出问题,检索相关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评定。结果 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总结出 24条新生儿转运相关证据,包括转运部门建设、转运管理、转运团队、转运培训、转运决策、转运装备、转运实施、转运质量控制、监督和反馈等。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新生儿转运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及护理管理者提供循证依据。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科学的方法管理和预防新生儿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提升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障新生儿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消毒剂相关知识掌握及消毒剂使用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医院662名医务人员消毒剂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消毒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医务人员不同特征对消毒剂相关知识得分的影响。结果〓662名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相关知识掌握的总得分平均为61.15分;学历、工作年限和医院类型等是影响医务人员消毒剂知识的主要因素。医疗机构使用最多的消毒剂为含氯及醇类消毒剂。结论〓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消毒基本知识培训,以确保医院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以便进一步加强手卫生管理。方法 通过设定国家级监测点、采用联合调查方法对国内14个省区和军队50所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2015年度共监测国内50家医院2 165例手卫生指征,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49.1%;门急诊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仅27.66%。采集573例外科手消毒后标本,外科手消毒效果合格率为93.6%;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合格率为79.4%。手卫生执行率最高的指征是接触血液体液及接触患者后。结论 国内医疗结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依然较低,应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卫生执行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BAR模式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7—9月104例进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单进行转运交接;将2021年1—3月106例进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患者设为SBAR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2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前交接时间、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后交接时间、交接双方护士的满意度、转运交接缺陷发生率。结果 SBAR组患者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前交接时间、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后交接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模式转运记录单使用后的护士满意度较使用前明显提高(P<0.05);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后交接缺陷发生率较使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模式指导下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转运交接,可规范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能有效降低转运交接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非同期对照试验,将2018年8月1—31日入住的11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1月1—30日入住的1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观察比较2组危重症患者术后院内转运所用时间、转运物品准备时间和转运相关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后,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和转运物品准备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相关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25.21%降至实施后的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并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可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为转运同质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研究防护对策。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某医院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和防护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建立防护措施。结果 该医院所发生的80例次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65.00%,初级职称医务人员占78.75%。职业暴露事故中,针刺伤占83.75%,职业暴露发生后98.75%暴露者进行了立即处置。主要处置措施是局部挤血后用流水冲洗并消毒,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者占66.25%。结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发生于护士和低年资医务人员,加强重点人群职业防护培训和及时进行处置是主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手卫生质量状况,以便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和采样检测方法,对深圳市11家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从该市11所公立医院共抽检110名医护人员手,在规范的手卫生指征下的手卫生依从率为24.37%,其中医生和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13.51%和47.66%。所调查的医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手卫生质量检测合格率为79.38%,医生和护士洗手时间分别为10 s和13 s。结论 深圳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手卫生质量合格率均较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手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模式,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将PDCA循环法应用到手卫生管理,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强化每个环节的管理,周而复始,注重过程与反馈,进行持续改进,观察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采取PDCA循环法管理后,手卫生依从率由35.89%提高至71.81%,手卫生正确率由29.63%提高至44.86%,手卫生知晓率由55.43%提高至95.65%,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干手消毒剂平均每床位日消耗量由2.74 mL提高至5.65 mL。结论 应用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可促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自制洗胃管固定器,并探讨其在中毒洗胃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月32例洗胃的药物中毒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2016年6月—9月30例洗胃的药物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自制固定器固定洗胃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垫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率、独立插管率、插管时间和洗胃时间、不适反应、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差异。 结果 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6.88%,独立插管率为68.75%,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为18.75%,非计划性拔管率为3.12%;对照组洗胃方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0.00%,独立插管率为3.33%,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为53.33%,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洗胃时间及插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自制洗胃管固定器能提高护士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独立插管率,减少患者不适反应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缩短洗胃时间及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自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压迫袋固定装置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 将88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自制压迫袋固定装置压迫切口,对照组直接放置压迫袋压迫切口,比较两组电极移位、囊袋血肿、皮下瘀血、术肢肿胀、切口坠涨感的发生率和压迫袋移位次数。 结果 两组术后均未发生电极移位,两组囊袋血肿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皮下瘀血、术肢肿胀、切口坠涨感的发生率及术后压迫袋移位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自制压迫袋固定装置能降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术后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