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开展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生物学研究,对指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6月20日购于上海市崇明县的仔蟹放养于湖北省保安湖渔场的一个试验塘(2330m2),每天投喂小杂鱼和螺蚌肉.在试验期间,河蟹成活率为18.6%.协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对各月体重与壳长、体重与壳宽及壳宽与壳长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性数据混合后的不同月份间回归方程的截距却有显著差异(p<0.01).在每次取样时,雄蟹与雌蟹的壳长、壳宽及体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雄蟹与雌蟹可能具有相同的生长率.在各次取样时统计的性比(雄∶雌)均无异于理论值1∶1(X2检验,p>0.10).在九月中旬发现大部分雌蟹开始青春期蜕壳,在11月下旬雌蟹性成熟比例为88%,性成熟雌蟹壳长变幅为26.2-49.8mm,均值为34.1mm.  相似文献   

2.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附肢自切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中幼蟹的自切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幼蟹的自切率较高,达29.2%,但无性别差异;根据体重将幼蟹分成4种规格(大:6~8 g;中:4~6 g;小:2~4 g;极小:0~2 g),就不同规格扣蟹而言,中等规格扣蟹的自切率相对较高,但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大多数个体自切一条(50%~60%)或2条附肢(25%~35%),自切3个或3个附肢以上的比例较低,自切5条附肢比例仅为2%。3)附肢自切通常发生在幼蟹身体的其中一侧,身体两侧同时自切的概率较低(12%~15%)。4)各肢型受到自切的概率不同,后3对附肢的自切率显著高于第1第2对附肢(P<0.05),自切螯足的概率最低。5)整体上,扣蟹雌雄个体的自切规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稻田网箱养殖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个体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在室外网箱内监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每一次蜕壳生长情况。2013年实验选取雄蟹和雌蟹各200只,记录了每个蜕壳阶段雌蟹和雄蟹的生长,包括壳长、壳宽、总重和蜕壳间隔时长(d),并且观察雌蟹和雄蟹形态特征的变化。实验共进行111 d,幼蟹共蜕壳11次。实验结束时,雄蟹剩余34只,雌蟹剩余42只;雄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176 5±0.168 4)%/d,雌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283 3±0.174 3)%/d;雌蟹生长蜕壳过程中腹部的形态变化大,腹部由三角形变成卵圆形;雄蟹在生长蜕壳过程中螯足的增长明显较雌蟹快,并且在本实验最后一次即第11次蜕壳后螯足腹面内侧出现1小撮绒毛,外侧也出现少量绒毛,但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体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饥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于1998年9月—12月对均重为3.64、1.69和0.52g三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在15、20、25和30℃四种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体重和温度变化对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Ro)和氨氮排泄率(Rs)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体重增大而减小,其关系式可分别表示为:Ro=0.1309We^0.0490T和Ro=0.4254W^-0.1999;Rs=3.3649e^0.0484T和RN=0.4400W^-2.900不同体重幼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率差异显,饥饿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体重对能源物质的供能比有较大影响,三种规格的幼蟹,其代谢底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6.4:41.8:518、6.7:27.8:65.5和7.3:43.8:48.9。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亲体资源动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依据1989-1999年间的连续监测数据表明,长江河蟹平均壳长58mm;平均壳宽63mm;平均体重131g,雌雄性比为1:0.92,汛期高峰10月4日-10月19日;河口段为11月下旬,资源急剧衰退,南京以上江段亲蟹蟹汛已消失,本文对长江亲蟹的捕捞现状,生殖洄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江河蟹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类型的喜好性,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个体和群体对泥、泥沙(泥﹕沙=1﹕1)、中沙(0.35—0.50 mm)和细沙(0.25—0.35 mm)等4种底质的喜好性。亲蟹个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结果均表明亲蟹对泥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底质(P<0.05); 扣蟹个体和群体实验结果均表明扣蟹对泥和中沙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底质(P<0.05); 仔蟹群体实验结果表明仔蟹最喜好泥底质, 其次是泥沙, 两者显著多于中沙和细沙(P<0.05)。昼夜研究结果表明, 亲蟹个体和群体、扣蟹群体及仔蟹群体在白天和夜晚对底质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扣蟹个体在夜晚对底质的选择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栖息方式的研究表明, 亲蟹无显著的埋栖行为, 扣蟹喜好埋栖在泥和中沙里面, 仔蟹喜好埋栖在泥里面, 其次是泥沙。研究揭示, 中华绒螯蟹对不同底质的喜好性具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及栖息方式也不尽相同, 为其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俗称河蟹(Mitten crab),是一种甲壳动物,它含低脂肪高蛋白,特别美味可口,近年一直是较昂贵的水产品之一。河蟹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河蟹养殖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蟹苗的来源。由于水利工程、环境污染、狂捕乱捞等原因,天然蟹苗越来越少,濒临灭绝。绝大部分人工育苗利用天然海水,在海边进行,河蟹氵蚤状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的最适温度是20℃-26℃[1-3],育苗水体加温容易,降温难。冬春季节过后,随着气温升高,海水中有害生物大量繁殖,蟹苗繁殖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8.
陈立侨  赵云龙 《动物学报》1997,43(4):390-398
采用热闹休克方法在中华绒螯蟹进行了三倍体、四倍体的人工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卵子受精后10-25分钟,用38-41℃的高温处理1-2分钟三倍体的平均诱导率为10-50%,则对受精后30分钟的卵子进行了诱导,或在40℃下处理超过2.5分和处理温度高于42℃诱导1.5分钟的各试验组,均未检测到有三倍体胚胎。依据诱导三倍体的适宜诱导温度和处理时间,将受精后81/2-95/6小时的卵子用40℃热休克处理1  相似文献   

9.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生殖洄游期间, 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随壳宽的变化规律, 比较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的差异, 从而评估人工增殖放流亲蟹的繁殖力。结果显示, 随着壳宽的增大, 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都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壳宽范围内, 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繁殖力(F)与壳宽(CW)呈幂函数关系: F=3.979CW6.208(R2=0.822);自然群体F与CW呈幂函数关系: F=1.696CW6.636(R2=0.673)。协方差分析显示,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F与CW的两条曲线在显著性为0.05时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 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与壳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推断放流亲蟹能够适应长江口天然水域环境, 并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Vc的人工配合饲料 ,研究了V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实验分为 5组 ,其添加量分别为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1组 )、2 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2组 )、4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3组 )、6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4组 )和 8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5组 ) ,实验为期 5 0d。结果如下 :1 )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中Vc的积累量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2 2 61 μg mgprot、1 0 2 1 7μg mgprot、7 661 μg mgprot;2 )肝体指数和性腺指数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0 0 5 2 3和 0 0 2 68;3 )增重率同样以实验 3组最高 ,实验 1组最低 ,分别为 3 1 3 3 %和 2 1 2 %;4)睾酮含量以实验 2组最高 ,为 1 2 5 7ng ml,但实验 3组的睾酮含量与实验 2组接近 ;5 )SOD酶活性与其Vc含量呈负相关 ,且精巢和副性腺的酶活性高于肝胰腺。结果表明 :适量添加Vc可促进雄蟹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对Vc的积累 ,同时可促进精巢的发育及睾酮的分泌 ,而过量添加可能会对精巢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河蟹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协调和平衡 ,生殖期性腺对其自身的抗氧化保护需求要高于其它组织  相似文献   

11.
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通过河蟹放养密度与沉水植物相对生长率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规格河蟹的养殖容量。当年幼蟹规格较小 (壳宽 18 0± 1 2mm) ,其养殖容量为 2 3ind·m-2 ;二龄幼蟹 (35 0± 3 6mmCW )的养殖容量是0 9ind·m-2 ;较大规格河蟹 (6 0 0± 5 7mmCW)的养殖容量是 0 0 83ind·m-2 。进一步分析得知 ,在草型湖泊中河蟹对沉水植物生长不构成显著影响的最大产量密度为 2 9 2 5kg·hm-2 。  相似文献   

12.
不同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成永旭  堵南山 《动物学报》1998,44(4):420-429
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脂类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卵巢快速发育阶段,肝胰腺数显著下降总脂的含量也略有降低,致使肝胰腺脂类的绝对量有显著的降低。未成熟和成熟中华绒螯的肝胰腺总分别为34.37%和28.13%。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鲤、鳜、斑点叉尾、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鲇和乌鳢作为捕食者,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作为猎物,在室内水泥池(2.4 m3)进行捕食试验。以日捕获率和日摄食率为指标,评估这些鱼类对幼蟹的捕食作用和危害程度,为提高湖泊幼蟹放流效果、建立蟹—鱼复合的优质高效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在幼蟹完全暴露的条件下,经过多次(至少9次)重复的试验(短期1d和长期7d),鳜对不同大小的硬壳和软壳(刚蜕壳的)幼蟹没有任何捕食作用;黄颡鱼对硬壳和软壳幼蟹也没有捕食作用,但还需做进一步观察;虽然鲤、瓦氏黄颡鱼对硬壳蟹的捕获率低,但对软壳的幼蟹有较大的危害性,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070%、0.012%;大口鲇、斑点叉尾、乌鳢对幼蟹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122%、0.188%和0.284%。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建议:(1)在池塘和湖泊河蟹养殖中,完全可以将鳜作为套养或混养对象,以期提高养殖效益;(2)在河蟹放养的湖泊,需要抑制乌鳢和大口鲇种群,适当减少鲤和瓦氏黄颡鱼丰度,以期减少这些鱼类的捕食作用,提高幼蟹存活率;(3)在河蟹养殖池塘,不能放养乌鳢、大口鲇、斑点叉尾、瓦氏黄颡鱼和鲤。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表明,ESIN33位点的AC基因型、ESC29位点的DD基因型、ESC65位点的BB基因型的平均体重、体宽和体高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且差异显著,是生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RAPD技术对三种绒螯蟹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RAPD技术结合一定的形态学研究手段,对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合浦亚种进行亲缘关系的研究,为三种绒螯蟹的种及亚种分析重要资料,三种绒螯蟹的第四步足前节长宽比值,与其分类标本吻合或基本吻合,用一组引物,对每种各1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一批特异,可重复的扩增图谱,扩增区带的相似率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亲缘关系远,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与日本绒螯蟹近,最后,对文中RAPD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30和260 mg/kg的合成虾青素配制成3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2%和16%的等氮等脂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育肥饲料(分别记为饲料1、2和3),以中华绒螯蟹商业育肥饲料作为饲料4,分别投喂4组雌蟹(每个饲料组3个重复水槽,每个水槽中12只蟹),进行为期60d的室内养殖实验,以探讨添加合成虾青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色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进行到30d和60d,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无显著影响(P>0.05)。(2)性腺、肝胰腺和头胸甲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红度值(a值)均以饲料3组最高,性腺亮度值(L值)和黄度值(b值)以饲料1组最高(P<0.05);饲料2组头胸甲的b值最高,饲料1组最低(P<0.05)。(3)饲料1组中华绒螯蟹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饲料4组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乳酸脱氢酶(LDH)、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和乳酸(LD)含量最高(P<0.05);肝胰腺中的SOD、T-AOC、GSH-Px和GR活性均以饲料1组最高,饲料2组最低(P<0.05)。(4)饲料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血蓝蛋白(H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均以饲料4组最高(P<0.05),肝胰腺中的ACP、ALP和γ-GT活性以饲料1组最高。综上,在育肥饲料中添加合成虾青素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头胸甲、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色泽和抗氧化能力,建议雌蟹育肥饲料中合成虾青素的含量为90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研究了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于秋冬捕捞期间成蟹日产量动态特点。结果表明,盘锦苗种、天津苗种、长江苗种日产量高峰时间分别为9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瓯江苗种的高峰时间最早在10月19日,最晚出现在11月17日。苗种来源水系纬度(Y)与成蟹日产量高峰出现时间(X:天8月28日为第一天)呈线性相关:Y=43.182-0.232X(n=13,r=-0.96)。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省高淳县和安徽省绩溪县两地同时进行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和辽河种群二龄成蟹生长比较试验。①在同一饲养环境里 ,4— 9月 ,两种群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②长江蟹比辽河蟹生长期长一个月 ,长江蟹 1 0月底出池 ,故其商品蟹体重大于 9月底出池时辽河蟹体重 (P <0 0 5 )。③长江蟹成活率高于辽河蟹 (P <0 0 1 )。④两种群的雄性个体都大于雌性个体 (P <0 0 1 ) ;但雌、雄差异明显增大的时间是 ,辽河蟹始于 7、8月份 ,长江蟹始于 8、9月份。⑤在绩溪山区池塘低温和饵料贫乏的生态环境中 ,两种群的生长、成活率都比在高淳平原池塘的较好生态环境下低 (P <0 0 1 )。种群与环境、性别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都极显著 (P <0 0 1 )。在优良环境中 ,长江种群的生长优势和两种群内雄性的生长优势才能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