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异盘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广西那坡县异盘并殖吸虫流行区,从采集的拟钉螺(种名待定)体内首次检获子雷蚴和尾蚴,感染率为0.11%(4/3530)。经用异盘并殖吸虫毛蚴感染正常的拟钉螺获得成功,其子雷蚴和尾蚴与自然感染者一致,证实该地拟钉螺是该虫自然界第一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2.
调查福建省将乐县等10 处并殖吸虫疫区感染率变化并探讨其原因,为本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新资料。收集前后20 年间疫区的螺、蟹、人群等并殖吸虫感染率和影响这些结果的因素资料。10 个疫区中福建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下降明显,前者下降至0 ,而卫氏并殖吸虫疫区的蟹类感染率由79 .72% (405/508) 降至47.44%(411/868)( P< 0 .01) ,螺类感染率由0.28% (23/8212)降至0.03% (2/5907)( P< 0.01)。蟹体内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变化不大,前后分别为46 .03 %(220/478)和46.60% (48/103) 。其原因:福建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闽亚种,因防治血吸虫病而被消灭。卫生并殖吸虫疫区感染率下降主要与溪河毒鱼时殃及螺蟹,房屋与田野毒鼠(并殖吸虫终末宿主或转续宿主) 及致猫犬科动物误食毒鼠药饵或中毒的鱼、鼠致死所致。而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多为远离乡村的小山沟,不受或少受毒鱼、毒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者检测了浙江遂昌产华溪蟹之心肌、体肌与足肌及肝、腮内的各种并殖吸虫囊蚴,发现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阳性率为45.05%(264/586),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为82.59%(484/586)。该地区为两种并殖吸虫之混合疫区。取三平正囊蚴经口感染犬7头,经不同时间剖查,对各期童虫与成虫,在犬体的分布、发育、检出率及虫体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对重度感染的犬三平正肺吸虫病,在感染后3天、15天、25天、42天及  相似文献   

4.
广西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查清广西主要林区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及虫种。方法 解剖蟹类分离囊蚴并感染动物获取成虫鉴定虫种、玻片压碎法镜检螺类自然感染尾蚴、粪检或解剖动物查找虫卵和成虫了解动物宿主感染、以成虫抗原作ID及ELISA,结合痰液和粪便检查确定人体感染。结果 在37 县(市)检查蟹类4 科8 属20 余种共202084 只,有15县(市)从圆顶华溪蟹等8 种共1275 只蟹中查获并殖吸虫囊蚴,自然感染率在0.1~22.2% 之间;检查淡水螺类44847 只,携带并殖吸虫尾蚴157 只,自然感染率在0.3% ~0.4% 之间;检查6 种动物粪便、内脏408份和16 份,发现果子狸等3 种动物的17 份粪便中有并殖吸虫卵。那坡、资源、兴安和融水4县有人体感染病例25 人。根据囊蚴及成虫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有斯氏、异盘、巨睾和白水河(或歧囊)4 种并殖吸虫。结论 桂西、北山区广泛存在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斯氏并殖吸虫是当地的优势虫种,分布于融水、龙胜等13 个县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那坡县并殖吸虫流行区,从采集的弯肢溪蟹中发现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达98.50%(197/200),平均含囊蚴数-每蟹、每克分别是129.23个、4.61个。有一只47克重雄蟹含囊蚴6653个,为目前最高纪录。按疫区等级划分,属超高度并殖吸虫疫源地。经统计学分析,两性溪蟹的感染度(每蟹含囊蚴数)随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有显著差异(P<0.05),而感染率、每克含囊蚴数均与体重、性别无明显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并(狸)殖吸虫病研究现状(1949—1994)陈桂光福建医学院福州350004并(狸)殖吸虫病系一种人兽共患疾病,早在1879年mger于台湾首次由病人尸检中从肺脏发现这种吸虫(通称肺吸虫),同时Manson在厦门从一名到过台湾的患者血痰内查获该...  相似文献   

7.
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关系。方法: 选择福建省具有代表性地理地貌的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设点( 村) , 调查螺、蟹宿主感染及与感染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 采检螺、蟹,以不同孳生环境螺的尾蚴阳性率与阳性蟹的囊蚴平均感染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岭阳村, 溪流型水流缓慢的Ⅰ段溪蟹的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为7239 个/ 只, 比水流较急的坑沟型Ⅱ段溪的1426 个/ 只高出5 倍; 在溪口村,1996 年放逸短沟蜷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 . 9 % 与1 7383 个/ 只, 比1982 年的02 %与2047 个/ 只分别高出289 倍与85 倍; 在氵示上村, 常年渗水洼地流水浅水坑Ⅲ号沟拟钉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斯氏狸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3 % 与3554 个/ 只, 比同一水系的Ⅱ号沟的1 % 与429 个/ 只分别高出43 与83倍。结论: 卫氏并殖吸虫分布有一定的水系特征, 以水流缓慢小型水体处感染率居高。斯氏狸殖吸虫通常无明显水系分布特点, 而微型水体分布特征更为突出。适宜螺与蟹孳生的微型环境, 也是并殖吸虫完成其生活史循环适宜场所。对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性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用CAg-dot-ELISA法和CAb-ELISA法分别对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卫氏并殖吸虫早期感染者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进行循环抗原和抗体检测。用CAg-dot-ELISA检测70份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血清,阳性29份,敏感性为41.5%(29/7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分别有25%(5/20)和20%(4/20)的交叉反应,与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60份)均为阴性,特异性为93.6%。CAb-ELISA检测7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血清阳性67份,敏感性为95.7%(67/7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分别有25%(5/20)和20%(4/20)的交叉反应,对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的特异性为92.1%。CAg-dot-ELISA和CAb-ELISA分别检测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人群220份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和3.2%(7/220)。CAg-dot-ELISA法对辅助诊断并殖吸虫早期感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并殖吸虫与并殖吸虫病的分布状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告了我省16个县(市)的并殖吸虫与并殖吸虫病抽样调查的结果,并结合上饶等32县、市、区有并殖吸虫及人群感染报道的历史资料,提示我省有48个县、市、区为并殖吸虫的自然疫源地或有人群感染。16个县、市、区用皮内试验方法共检查2800人,阳性253例(9%),男、女之皮试阳性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反应强度主要为"+"的弱阳性反应(占91.7%),对皮试阳性的242例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出阳性者169例,阳性符合率为69.8%。各县人群均有食蟹史,以青、少年为多,病史询问绝大多数无症状。16个县、市、区共解剖溪蟹1312只,阳性蟹341只(26%),以福建溪蟹为主,其次有南海溪蟹属和束腰蟹十余种。病原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10.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戊型肝炎病人的系列血清抗-HEV。结果表明,病后2~8周和2~4个月IgM抗-HEV阳性率分别为65.63%(21/32)和33.33%(2/6),4个月后未检出。IgG抗-HEV于发病后4天即可阳转,至病后2~4周和5~8周IgG抗-HEV累积阳转率分别为86.89%(53/61)和98.36%(60/61)。多数病人IgG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6个月内和2年内分别为67.21%(41/61)和91.80%(56/61)阴转。多数病人IgG抗-HEV在急性期处于高水平,恢复期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1.
IFAT诊断并殖吸虫病的研究河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郑州450052)晋雪香崔晶王中全武峰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临床上常被误诊误治[1,2]。鉴于此,我们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并殖吸虫病的诊断进行了研究,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雄市珠玑镇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调查点山溪采集螺蛳、溪蟹,按常规方法进行解剖,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鉴定并殖吸虫虫种。解剖粪便虫卵检查阳性之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制成染色标本比较。结果解剖132只蟹,检出感染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蟹97只,蟹鉴定为平和华溪蟹。阳性率73.48%(97/132)。感染度:7.43个囊蚴/只蟹,0.31个囊蚴/g蟹。感染指数1.70。猫、犬粪便检出并殖吸虫卵阳性率25.00%(6/24)。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检获三平正并殖吸虫成虫16条。结论首次发现南雄市珠玑镇为三平正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Ⅱ级)。第二中间宿主为平和华溪蟹。保虫宿主有描、犬。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草药复方合无环鸟苷治疗乙肝40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6例,HBV-DNA转阴率76.9%(20/206)、HBsAg转阴率38.5%(10/26)、抗-HBs转阳率30.8%(8/26)、HBeAg转阴率84.6%(22/26)、抗-HBc转阳率76.9%(20/26)、抗-HBc转阴率26.9%(7/26)、肝功能恢复显效率100%(26/26);无症状HBV携带者14例,NBV-DNA转阴率64.4%(9/14)、HBsAg转阴率28.6%(4/14)、抗-HBs转阳率28.6%(4/14)、HBeAg转阴率71.4%(10/14)、抗-HBe转阳率57.1%(8/14)、抗-HBc转阴率21.4%(4/14)、肝功能恢复显效率100%(14/14)。临床实践证明,治疗乙肝运用中西医结合,从病机着手,整体出发,筛选出高效或超高效中草药组方,以免疫调节为重点,注意多环调节和双向调整,保持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可取得较好稳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儿童35例,成人15例;18例有明确疫源接触史。儿童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68.6%(24/35),有消化道症状者占22.9%(8/35),无明显症状者占8.6%(3/35)。成人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93.3%(14/15),腹胀者占6.7%(1/15)。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均为阳性。胸片和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炎性渗出、浆膜腔积液。25例(50.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12例浆膜腔积液镜见大量Eos,7例胸膜刷片见较多Eos浸润。给予引流积液、吡喹酮抗并殖吸虫治疗均治愈。结论 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常合并浆膜腔积液,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恶性肿瘤等。外周血、浆膜腔积液和胸膜Eos增高需考虑并殖吸虫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2000-2007年宁波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门诊并殖吸虫病病例资料,调查并殖吸虫病历史流行区人群自然感染情况,以及并殖吸虫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从2 643份疑似患者血清中检出并殖吸虫抗体阳性417份,阳性率为15.8%,男女比例为1︰1.19,多数病例存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历史流行区人群血清阳性率为3.1%(46/1 462),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2.8%(18/649)和3.2%(26/81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3 3,P>0.05)。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阳性率为0.05%(9/19 368),第二中间宿主长江华溪蟹和浙江华溪蟹阳性率为31.1%(15 627/50 313),保虫宿主阳性率为11.9%(52/438)。宁波市部分地区仍存在并殖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连服10d;(D)总剂量400mg,40mg/d,连服10d(药盐)治疗,于治后1wk和4wk复查,以虫卵阴转率和减少率为评价疗效。结果:4wk后上述4组阴转率依次为100%、92.3%、85.2%和71.4%;虫卵减少率为84.8%—100%,A、B组疗效显著优于D组。结论:吡喹酮(2.5—5mg/kg)疗效高,疗程短,服药简便,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疗效尚可,在伴有肠道线虫感染时可用500mg治疗。  相似文献   

17.
循环抗原检测对亚临床型并殖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传统的并殖吸虫免疫学试验(包括抗原皮内试验、ELISA、IHA等)仅能测定人体感染并殖吸虫后出现的抗体,其阳性结果不能区分感染者与病人,亦不能确定既往抑或活动性现症感染,且治疗后抗体消失缓慢,故短期内难以对疗效进行考核。因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采用检测并殖吸虫感染后血清循环抗原(CAg)的方法来诊断并殖吸虫病的活动性感染及作为疗效的考核指标[1-5]。为了进一步评价其价值,笔者等于1993~1994年间对已经确诊的卫氏并殖吸虫病现症患者及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的感染者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4]检测血清中的…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新宾县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辽宁省卫生防疫站(沈阳110005)许景田,钱兆丰,肖万海,王莉,孙彤,王井泉新宾县地方病防治所栾吉云,刘国林,贾长波,栾宾抚顺市地方病防治所兰德众,张平中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组罗思杰新宾为我省并殖吸虫病流行县...  相似文献   

19.
异盘并殖吸虫囊蚴在蟹体内不同部位寄生及形态的观察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易德友,李调英,何金戈,罗兴仁广西省寄研所韦美壁广西区百色地区防疫站谭民强1992年4月我们与广西区寄生虫病研究所及百色地区防疫站合作,对蟹体内异盘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2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随机选择的125例NIDDM患者和50例非DM患者进行ApoE基因型检测,以研究NIDDM患者CHD与ApoE基因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IDDM患者心肌梗塞和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在Apoε4/4和ε4/3型组中发生率分别为21%和41%,但不同基因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绞痛在Apoε4/4和ε4/3型组中为52%,显著高于ε3/3型组(31%,P<0.05)。Apoε4/4和ε4/3型NIDDM患者,任何证据的CHD发生率为72%,显著高于ε3/3型组(37%)及ε2/2、ε3/2型组(33%,P<0.01)。NIDDM患者中CHD组Apoε3/3和ε4/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2%和34%,分别低于(ε3/3)、高于(ε4/3)非CHD组(71%,P<0.05;10%,P<0.01);CHD组ε4等位基因频率为21%,明显高于非CHD组(7%,P<0.01)。提示Apoε4/4和ε4/3为NIDDM患者CHD的重要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