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科技》2007,(2):39-40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品种之一,历史悠久,为世人所知,在我国的酒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 关于黄酒的故事有很多.<吕氏春秋>中记载:"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  相似文献   

2.
驰名中外的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的。剑全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把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圆把中空,近首处略粗大,近剑格处较细小。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圈。剑格的正面用兰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剑身满饰黑色的碎锦式花纹。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由此得知这是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它虽然深埋于地下二千三百多年,但至今还保持着耀目的光泽,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把中外享有盛名的越王勾践剑,经科  相似文献   

3.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考古研究有两个问题牵涉到楚灭越的年代,使战国史上这一争论已久的课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一个问题是楚国范围内越王剑的屡次发现。早在三十年代末,湖南长沙就出过越王剑,后来在湖北江陵,河南淮阳等地又陆续发现多柄。特别是江陵望山一号墓所出越王勾践剑,珍贵逾常。不少学者认为这么多越王兵器在楚墓中出现,应为越国被楚吞灭的结果。因此,楚灭越的年代可作为估计这些墓葬时代的上限。另一个问题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其一号墓出土中山王鼎,铭文间一段,释者多读为:“昔者吴人并粤(越),粤人修教备  相似文献   

4.
读《庄子·让王》——并论“越人三世弑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著作 ,其所述尧欲让王位于子州支父及子州支伯之事 ,反映了庄子后学由无为向有为的思想发展。庄子后学的入世派则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注入“有为”的内核。《让王》篇首章的主旨在于宣扬贵生与入世的主张 ,其思想与“外篇”“杂篇”的相关议论吻合。《让王》篇蕴含了不少入世与有为的思想 ,将其完全视为隐逸者说 ,是不可取的。《让王》篇的“三世弑其君”的“三世” ,指在越王搜之前的越王不寿、翳、诸咎三世。这三位越王被弑事皆见于古本《纪年》的记载。《让王》篇为论述“贵生”的道理 ,无意中保存了越国历史上一条重要史料 ,对于研究古本《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的相关记载以及考订越王世系 ,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旧说出自春秋时越王勾践发愤复国的典故。如翦伯赞主编之《中国史纲要》说:“越王勾践战败以后,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林汉达编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也说:“  相似文献   

6.
《史记·东越列传》说:汉高祖刘邦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封立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这是史籍上有关福建历史的最早记载.但是,闽越王都治的"东冶",指的是什么地方呢?近人有不同的看法,是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它是研究古代百越民族史和福建历史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无诸的冶都当在浙江境内.其主要的根据是《后  相似文献   

7.
望山一号墓位于江陵县楚国故都纪南城西北七公里处,该墓曾出土著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除此以外,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其中有关于为墓主人占卜及进行祭祀活动的记载.这批资料,至今尚未全部发表,我们仅从有关文章中见到一些引文,其中简四十八全文如下:□之,(无曰)佗,占之□吉.病以黄?习之,尚税.圣王、王既赛祷.乙末之日,赛祷王孙巢."无它",古代占卜术语,曾屡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如:"庚子卜,王贞: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越公其事》记载越王勾践困栖会稽时的兵力为"八千",但是包括《国语·越语上》在内的多种传世文献则一律作"五千"。本文分析了《越公其事》"八千"及《越语上》"五千"的语境资料,从传世古书的文本因袭情况及《越语上》内证的角度考察,传世古书作"五千"应是可信的。文章从字形混讹及《越公其事》的文献特点两个方面,对"八""五"异文关系的产生原因做了探索。"八""五"混讹之说缺陷明显;《越公其事》是语类文献,记事具有故事化的特点,这应是产生"八千""五千"异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读《江汉论坛》今年第一期陈振裕同志的《勾践铜剑和楚越关系》一文,有点拙见,写出来请教。越王勾践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发掘望山一号楚墓时发现的随葬品。陈振裕同志在文中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入葬年代当在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即楚灭越之前”。我以为,这里所说的入葬年代是有些问题的。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楚成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  相似文献   

10.
福州冶城是在汉代闽越融合的文化背景与积极吸收中原人居环境营建之有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顺应原始聚点"逐水而居"的人居习惯,体现了城水相适的人居智慧,是闽地人居实践步入高级阶段的重要表现。空间层面下冶城"适水而成",呈"多城圈结构",并吸收中原地区人居空间组织经验,构建起"新店卫城-屏山王城-越王台"为主轴的城市序列;城建层面下"理水灵活",重点表现在港城性质的逐渐显现以及宫苑蓄排水等方面;园林景观层面下"藉水成景",冶城水景观及相关游憩方式已较为完备。"从来无古意,可以赋新诗",通过挖掘冶城人居经验智慧,启示着当代福州城建理水应转变人居伦理观,多方协同,并应谨慎推行"海绵城市",尤其需要注意"下沉式绿地"的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总是力求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本有"的提出则是海德格尔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及其概念运思方式的集中体现。"本有"高于存在与时间,人归属于"本有","本有"自行隐逸,它是不可言说的,且是西方形而上学没有被思考的,它不只是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也在"本有"的发生中,为"本有"所居有。  相似文献   

12.
<正> 越王勾践灭吴,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这个历史故事流传很广,与这个历史故事有关的许多人物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西施与范蠡,更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一向为小说家和戏剧家所青睐。但这两个人物真实的历史面貌如何?本文打算略加申述。西施是中国美女的代表,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真正西施,详知的人并不多。考察一下有关记载,应该有两个西施:一个是古老的传说中的美女,一个是曾参与勾践灭吴事件的越女,而且后者是借用前者的名字。春秋末期,地处我国南方的越吴两国,相互争霸,战争不已。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面临灭国的危险。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的策划与帮助下,经过二十余年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转败为胜,于公元  相似文献   

13.
据测定,新会护龙围葵林的树龄达130-150岁。事实上蒲葵盛产于新会,有1600多年历史,与此相伴而有葵业的繁兴,《广东新语》、《新会县志》载:"始于魏晋,盛兴明代"。  相似文献   

14.
范蠡所居陶地考张守德,李近山太史公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范蠡性越灭吴,浮海适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需要我们再加探讨。对陶的解释有二,一是释陶为陶山。如《抬地志》所载:“陶山在济州平...  相似文献   

15.
越国和吴国一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的一个古国。它是由越族建立的国家,当春秋中晚期吴国已十分强大时,它仍然“披草莱而邑焉”。因此,虽有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槜李之捷,但由于国力不如吴国,当吴王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致有夫椒之败和会稽之耻,为了振兴越国,勾践迁都会稽并“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成为百越历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浙江是越国立国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苦身焦思”,进行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就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率领千军万马与吴国发生过许多次规模巨大的战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疏略,再加自然面貌改变诸因素,使许多史迹湮没。笔者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拾掇旧乘,草成此文,拟对吴越槜李之战的有关史迹作点评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陈海红 《浙江社会科学》2023,(4):119-127+160
作为区域性的文化符号,春秋越剑凝聚了千百年来越人深厚的人文历史与丰富的生活意涵。在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合中,越人不断于锻打中求坚韧、于淬火中求刚劲、于磨砺中求锋利、于明灭中求华美,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生的期盼灌注到以越王勾践剑为标识的精神源头之上。这一区域性的越人铸剑之路,体现着于继承中求创新、于规则处求自由、于平淡处求高明、于琐碎处求超越的形上生命追求,孕育出了千千万万个自觉为“越人”的浙江人。在迈进民族历史新时代的历程中,我们需要继续挖掘、弘扬沉潜在越王剑中的越人精神,以塑造更加富于创造性的浙江品格。  相似文献   

17.
诞生于百家争鸣氛围中的《荀子·非十二子》,并不止于批驳某家某派的学说,而是对当时有较大影响的十二子进行了系统的批评,甚至对同属儒家的子张、子夏、子游之流也进行了辛辣讽刺,其目的在于,实现学术的"天下一"。《非十二子》将天下的一统和学术的一统结合起来思考,采用一套政治话语策略来考量、批评诸子,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将为天下一"的趋势。《非十二子》的学术史价值在于看到了天下学术将一统的趋势;在于看到了"一天下学术"必须以"一天下"为基础,换言之,看到了意识形态的一统需要有国家的一统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8.
59越秀山     
越秀山位于广东广州市北面,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东晋时即为道教名山,建有道观三元宫。宫内有求龙仙井,传说即晋时鲍姑井。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名道葛洪之妻,善针灸,为世人称道,此井即为纪念她而得名。宋以后,道教益盛,宫址扩大,并在山腰另建道观,今越秀楼即为故址。明永乐年间都指挥使花英在山顶建观音阁,此山又称“观音山”。  相似文献   

19.
端砚产于今广东肇庆东南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唐时属端州,故名。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形状雅致,雕刻精美,以其特有的石质与工艺,成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临洮砚、澄砚)之首,唐代诗人李贺和刘禹锡誉之为"端州石工巧如神"和"端州石砚人间重",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与石质有关外,更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戴胄字玄胤,唐代相州安阳人。在隋朝大业末年曾为门下省录事,越王侗即位后,任之以给事郎、外兵曹参军,后因劝阻王世充谋篡帝位,被黜为郑州长史,与王世充兄子行本一道镇守武牢。唐将李破武牢,胄被擒,以“有干局”被引为秦王府士曹参军。李世民即位后,任兵部郎中、大理寺少卿、封武昌县男。贞观二年为尚书省右丞,俄迁左丞,三年又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