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蚓激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梅  王凤芹 《中国微循环》2000,4(3):177-178
观察蚓激酶对突发性耳聋(SHL)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应用蚓激酶治疗SHL45例共3周 ,并与尿激酶治疗43例作对照。观察两组患者间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除血浆粘度外蚓激酶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尿激酶治疗前后除血浆纤维蛋白原(Fn)外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红细胞电泳时间(EET)及F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 %及60%(P<0.05)。结论蚓激酶具有明显改善SHL患者血液流变学作用 ,且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中药三联治疗组(80例)和西药对照治疗组(60例)。三联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直肠灌注和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精酐+香丹注射液及胞磷胆碱静滴。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查血流变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21天后,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治疗后治疗组全血低切粘度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三联疗法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3.
对CT证实的32例急性脑出血与3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比观察,并与兰州地区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与健康人人比较血液流变性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二者相互间比较除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计数有差异外,其余项目无差异性,P>0.05,提示血液流变学检查不能鉴别脑出血与脑梗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微循环改变及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TPA)对PT微循环异常的影响。方法:39例PT患者分为血红蛋白(HGB)降低组(dHGB组)及HGB正常组(nHGB组),进行TP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T患者均有甲襞微循环异常,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HGB组各项积分均高于nHGB组(P<0.05)。dHGB组全血粘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它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nHG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TPA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dHGB组各项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nHGB组与对照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T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学异常,与异常增高的PLT及部分病例并发的血红蛋白减少有关。而TPA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微循环异常的纠正作用主要与清除异常增多的PLT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粘度造影剂对冠脉造影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20℃碘普罗胺组、37℃碘普罗胺组、20℃碘海醇组、37℃碘海醇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冠脉造影前、后采集桡动脉血液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行组间比较。结果:与20℃碘普罗胺组相比,37℃碘普罗胺组患者全血低切表观粘度、红细胞压积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碘海醇组相比,37℃碘海醇组患者血浆粘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的碘普罗胺组与碘海醇组、37℃的碘普罗胺组与碘海醇组比较,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造影剂由20℃加热至37℃时注入人体,可以减少对患者血液流变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并分析其与患者HBVDNA、肝功能、氧化损伤各项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 5 5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氧化损伤指标、肝功能、HBVDNA ,并对此做出相关分析。结果 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 (P <0.0 5 )。ALT异常组与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 :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 5 )。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氧化损伤指标间无相关关系 (P >0.0 5 )。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微循环障碍及氧化损伤 ,血液流变学及氧化损伤指标与HBVDNA是慢性乙肝患者检查中相对独立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6例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 ,每次5000u ,每日2次 ,总疗程4周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尿蛋白明显减少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两组血脂均下降 ,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5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淤斑。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有利肾病综合征早期缓解 ,具有减少尿蛋白 ,升高血清白蛋白 ,改善高凝状态和微循环 ,降低血液粘滞度作用 ,无出血危险 ,便于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在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的变化。方法:2008~2010年初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中糖尿病并发血脂异常组52例,并发冠心病组48例,并发视网膜病变组20例,单纯糖尿病组40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平行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各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发症各组全血低切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冠心病组红细胞压积较单纯糖尿病组显著升高(P<0.05);并发症各组其它指标较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是其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主要表现和危险因素,积极解聚、降粘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异常特征及脑蛋白水解物(元活苏)合用曲克芦丁对其的治疗作用。方法:69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合并治疗组35例和丹参治疗对照组34例。30名健康老年人作正常对照。比较治疗前后各组病人血液流变性及血脂变化。结果:合并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优于丹参对照组(73.52%)(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合并治疗组降脂降粘效果明显优于丹参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及血脂明显异常,元活苏合并曲克芦丁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部分血脂指标的异常变化。方法:18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中度慢性肝炎组、重度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采用血液流变技术测定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Kesr)、红细胞聚集指数(RE)、红细胞电泳指数(EE);采用罗氏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与55例健康人群对照分析。结果:各肝病组ηb、ηp、RE、EE均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ηp除外),Hct、Kesr低于对照组(P<0.01),ESR和Kesr在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TG、TC、HDL-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ηb、ESR、Kesr、RE、TC、LDL-C与急性肝炎组和不同程度慢性肝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肝炎组TC与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肝炎组与不同程度慢性肝炎组比较,Hct、RE、EE、TG、HDL-C、LDL-C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慢性肝炎组ηb、RE、EE、TC、HDL-C、LDL-C与轻、中度慢性肝炎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流变指标和血脂异常变化,分析其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及合并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分别测定60例RVO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RVO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等的变化。结果:RVO患者血流变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RVO患者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明显异常。结论:血液流变性异常在RVO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病人的血流变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检测偏头痛患者212例和健康人160例的血流变学指标,结果显示:二组间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0.05),偏头痛组: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而血粘度增高。由此认为血流变性改变为其病理改变的一部分,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和改善血粘度的药物对偏头痛患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敏  周袁成 《医学信息》2018,(16):123-12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诊治的10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全血黏度100/s、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100/s、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黏附率等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显著,可优化血小板参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组)和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VBI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全血呈高粘滞状态。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及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该疾病诊治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紫苏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紫苏不同部位(苏叶、苏子、苏梗)提取物对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为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紫苏不同部位提取物都能显著降低低切时(10s^-1)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P〈0.05),并能极显著降低低切时的全血还原黏度(P〈0.01);苏叶、苏梗提取物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P〈0.05),而苏子提取物对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显著影响;苏子、苏梗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血浆黏度(P〈0.05),而苏叶提取物则不能降低血浆黏度;阿司匹林对照组只能显著降低低切时(10s^-1)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P〈0.05)。紫苏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中切和高切时(60^-1,120s^-1)的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6.
张玉龙 《医学信息》2019,(18):87-88
目的 比较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组采用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意识障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意识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接受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意识恢复,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醋柳黄酮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连旺 《中国微循环》1998,2(4):224-225,231
目的:观察醋柳黄酮片治疗冠心病及对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应用醋柳黄酮,对照组(34例)内服复方丹参片,连药用药8周,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健康家兔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G)60只及对照组(CG)20只,各组又均分为4个亚组,即AG1~AG4和CG1~CG4,AG每日给予胆固醇粉1g/只,在喂养的第2、4、8和12周分别观察AG1与CG1、AG2与CG2、AG3与CG3和AG4与CG4组主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及相应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在兔AS阶段性进程中,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硬度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粘弹性呈升高趋势,低切全血表观粘度与红细胞聚集指数间、弹性模量与红细胞硬度指数和动粘度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除高胆固醇血症外,血液流变特性特别是全血粘弹性的改变亦是AS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