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克拉玛依渣油悬浮床加氢尾油在溶剂存在条件下进行的离心分离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尾油中的焦炭和固体物质 ,降低尾油的残炭值 ,改善尾油的性质 ,其结果优于自然沉降和尾油的直接离心沉降。对操作条件的考察表明 ,所用溶剂的芳烃含量越低 ,对尾油中固体物质、沥青质和重胶质的脱除率越高 ,处理后尾油的残炭值越低 ;剂油比越大 ,对沥青质、重胶质脱除的选择性越好 ,处理后尾油的残炭值越低。用低芳烃含量溶剂处理后的尾油作为悬浮床加氢裂化的循环油 ,可以得到较高的裂化转化率 ,其生焦量也较低  相似文献   

2.
以辽河减压渣油为原料、汽油为溶剂、丙烷为抗溶剂,在温度50-100℃、压力3.0-5.0MPa及抗溶剂比为1.0-2.5的条件下,在RUSKA-2370-601高压无汞双釜PVT相平衡仪装置上对抗溶剂沉淀沥青质的相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抗溶剂比与压力对沥青质沉淀过程的相态变化、脱沥青油收率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增大抗溶剂比及降低压力,都能降低轻相密度、轻相中脱沥青油的含量、脱沥青油的收率与残炭值,同时使脱沥青油中饱和分含量增加,并改善脱沥青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极性溶剂乙酸乙酯(E)-硫醚(S)脱除胜利减压渣油中沥青和金属Ni,考察了渣油胶体的沉降行为,得到了脱沥青油(DAO)高收率和金属Ni脱除率(D_(Ni))最佳实验室条件:E-S组成比90:10(重),溶剂比30(重)。常压下0℃沉降,DAO为59%,D_(Ni)为63%。同时脱油沥青可改质为建筑或道路沥青。进而研究了胜利减压渣油中Ni化合物的分布,应用XRD分析了C_S~(?)沥青质,探讨了E-S脱沥青脱金属Ni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残渣油族组分热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热重法(TG)评价了大庆减压渣油四组分和八组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按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了各组分的热转化动力学参数。根据相应组分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提出在研究残渣油复杂反应动力学时,可将残渣油分成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软胶质(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六个集总组分。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脱油沥青反应活性,采用热处理工艺对其进行了处理,并对处理前后脱油沥青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FT-IR和1H-NMR对其官能团和分子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在对甲基苯磺酸催化下与交联剂对苯二甲醇反应制备了改性沥青。研究表明,脱油沥青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了热裂解反应,热处理后的脱油沥青芳香分、胶质含量增加,沥青质含量降低,残炭率升高,软化点降低,芳香氢含量增加,反应活性提高。改性沥青具有较高的残炭率和β树脂含量,由其制备的石墨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6.
胶质,沥青质,聚合物的含量对于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有较大影响。以溶剂分离法分离原油得到胶质,沥青质。以绥中36-1原油性质为参考配制模拟油乳状液,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究胶质、沥青质、聚合物的含量与乳状液脱水率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聚合物含量的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的增加都会使乳状液稳定性上升。胶质、沥青质含量的比例关系也会使乳状液稳定性发生显著变化。胶质和沥青质对于乳状液的稳定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对于乳状液稳定的影响比沥青质含量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以辽河减压渣油为原料、汽油为溶剂、丙烷为抗溶剂 ,在温度 5 0~ 10 0℃、压力 3.0~ 5 .0MPa及抗溶剂比为 1.0~ 2 .5的条件下 ,在RUSKA 2 370 6 0 1高压无汞双釜PVT相平衡仪装置上对抗溶剂沉淀沥青质的相态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温度、抗溶剂比与压力对沥青质沉淀过程的相态变化、脱沥青油收率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升高温度、增大抗溶剂比及降低压力 ,都能降低轻相密度、轻相中脱沥青油的含量、脱沥青油的收率与残炭值 ,同时使脱沥青油中饱和分含量增加 ,并改善脱沥青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添加不同数量胶质或沥青质的胜利减二线为原料油,采用2~#热载体,在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上考察了胶质、沥青质的转化。结果表明,在通常的反应条件下,胶质大部分转化为液体,沥青质大部分转化为焦炭。采用热接触改质,可脱除渣油中40~60%的S、N,90%左右重金属Ni以及85%以上的残炭,约90%的胶质和近乎100%的沥青质。  相似文献   

9.
CO2驱油中沥青质沉积条件及对驱油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明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4):729-731,748
在模拟榆树林油田地层条件下,通过高压物性及CO2驱油实验,研究了注CO2后沥青质的沉积条件,并对沥青质沉积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层温度(108℃)下,注气压力达到28.4 MPa时可明显出现沥青质沉积。随着温度增加,形成沥青质沉积的压力增加,沥青质沉积的程度增加;随CO2注入压力的增加,沥青质沉积量增加,原油中的沥青质含量降低,胶质、芳烃、饱和烃含量增加;达到28 MPa后沥青质沉积量逐渐减少,采出油中沥青质含量增加。沥青质沉积使采收率降低12.29%以上,在(25—28)MPa时采收率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减压渣油组成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正庚烷和正丁醇依次沉降残渣油,随后用氧化铝液体色谱分离的方法建立了一套1次能将20g以上残渣油分离成八个组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硬胶质和沥青质)的实验方法,得到了大庆减压渣油、鲁宁管输减压渣油和辽河减压渣油的组分分离结果。用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和^1H-NMR波谱的结果和Brown-Lander法计算了残渣油各组分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各个组分在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