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通过构建动物模型 ,研究大肠癌病灶区淋巴管及癌转移机制。方法 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直肠灌注法对Wistar大鼠每日灌肠 ,定期取材。结果  16周HE染色可见局限粘膜层发生癌肿 ;2 2周可见粘膜下层癌肿 ;2 6周可见肌层内癌肿。结论 MNNG直肠灌注法诱发大肠癌成功率高 ,周期相对较短 ;但也存在操作有一定难度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多因素诱导构建大鼠胃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一种构建动物胃癌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为胃癌发生转移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在饮水中添加致癌剂MNNG、增溶剂吐温20及维生素D3喂饲大鼠,并应用高张盐水间歇辅以刺激。结果24周见黏膜层溃疡及增生,28周见黏膜内及黏膜下癌,32周见癌组织侵入肌层甚至浆膜层。结论在常规应用致癌剂MNNG的基础上,多因素刺激大鼠的胃黏膜可成功诱发大鼠胃癌,且诱癌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用MNNG复制Wistar大白鼠腺胃癌。选用31只难性大白鼠,体重为110~120g,给25只大白鼠白山饮服MNNG100 mg/L为实验组,6只大白鼠给饮自来水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于实验后24、44、64、68周处死或自然死亡;对照组于44、64、68周各处死2只。于68周时处死解剖之12只大鼠小,有6只产生腺胃高分化腺癌并伴癌前病变。ConA、PNA受体的标志,发现对照组及无癌形成实验组大鼠腺胃ConA受体呈膜性分布,PNA受体除壁细胞、主细胞外,均呈阴性,于癌灶及不典型增生区显示膜性分布及浆性分布,表示糖基有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硒酸钠对MNNG诱导Wistar大鼠胃癌形成过程中肥大细胞与VEGF的影响。方法 用MNNG(2 0mg/kg)给大鼠灌胃 ,每天一次 ,连续 10天 ,以诱导大鼠胃癌形成。观察到实验的第 4 3周 ,用HE染色、病理诊断和AB PAS反应方法比较了硒在MNNG诱导Wister大鼠腺胃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用 0 2 5 %甲苯胺蓝(toluidineblueTBpH6 4 )染色显示肥大细胞 ,并进行计数。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在此过程中VEGF蛋白表达 ,并对其结果进行定性、定位、图像分析。结果 饮水中加入 2mg/L和 4mg/L的亚硒酸钠加重胃粘膜的糜烂、出血 ,促进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 (P <0 0 5 ) ,更有意义的是在MNNG诱癌过程中发生了浆膜下平滑肌瘤 ,而且亚硒酸钠可以增加平滑肌瘤的发生率。肥大细胞计数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VEGF阳性产物呈棕黄色 ,广泛分布在胃粘膜全层 ,主要分布在胃腺细胞的胞质内。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VEGF的平均光密度 (MOD)略有增高 (P >0 0 5 ) ,加硒各组VEGF的MOD比实验对照组也略有增高 (P >0 0 5 )。结论 在MNNG诱导Wistar大鼠胃癌形成过程中 ,亚硒酸钠并不能预防肿瘤发生 ,其机制与胃壁内的肥大细胞和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大蒜素抑制与逆转实验性胃癌与癌前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应用100μg/ml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溶液和标准颗粒饲料联合喂养Wistar大鼠共28周,诱发胃粘膜病变,实验从第29周起,对照组继服MNNG,治疗组同时予大蒜素600μg/ml口服,满36周,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大鼠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及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3%,20%和67%,23%,0%,大蒜素治疗组异形增生程度明显减轻,两组相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大蒜素对MNNG诱发大鼠腺胃癌及癌前病变有显著逆转与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复制Wistar 大鼠胃癌模型,68周后,在实验组12只大鼠中,6只患腺胃腺癌(诱发率为50%),其中1只同时伴发前胃鳞癌。对照组未出现自发癌.大鼠在处死前1h 曾腹腔内注射~3H—TdR3.7μq/g,切片经放射自显影术处理,HE 染色,结果:腺胃癌6例均为高分化或低分化腺癌,累及肌层及浆膜。除例4外,标记指效为12.4~16,明显高于对照组4~6,标记细胞弥漫分布于癌灶内;非癌腺胃标记指数为6.2~10.4,均高于对照组;增殖区也向表面或深部扩展及聚集.提示:~3H—TdR 掺入后细胞标记指数和增殖区改变,为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和预测癌的复发和预后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改进胃癌模型的制作,在高盐饲料条件下,比较了小剂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持续给药及高剂量灌胃在诱发大鼠胃癌的类型、造模周期及成功率上的差异。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三组,1组给予含盐8%的高盐饲料20周,其中前17周同时自由饮用添加100 mg/LMNNG的消毒自来水;2组先给予正常饮食饮水,于造模第1和第14天按200 mg/kg给予MNNG灌胃,然后在灌胃第3天起予每周用饱和氯化钠灌胃两次持续三周共6次,第4周起给予高盐饲料,正常饮水直至20周末;1、2组均于第21周起改为正常饮食饮水,第35周末处死取材,其中1组在第20周时取10只处死取材;3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35周一并处死。所有标本常规制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高盐饲料加小剂量MNNG持续给药能较特异地诱导大鼠胃腺癌,诱癌周期短,仅35周,诱癌成功率高达90%,肿瘤多位于胃窦小弯侧及幽门部,大剂量MNNG灌胃加高盐饲料可较特异地诱发大鼠前胃鳞癌,诱癌率为68.4%。因此高盐饲料配合小剂量持续给药是较好的诱导胃腺癌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MNNG诱发大鼠胃癌过程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及大蒜对其的影响,发现病前病变、粘膜内癌及浸润癌各组之间及各组与正常组之间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MNNG诱癌过程中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系。而大蒜预防组、治疗组与MNNG组之间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诱癌率明显下降,认为大蒜可抑制MNNG诱发实验性胃癌的发生,其机理与大蒜提高诱癌过程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证实过氧化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具有预防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胃癌发生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罗格列酮预防大鼠胃癌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罗格列酮处理后大鼠胃癌组织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MNNG诱癌组14例大鼠胃癌组织VEGF、COX-2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MMP-9的表达在大鼠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G处理组(15例)大鼠胃癌组织VEGF、COX-2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MNNG诱癌组大鼠胃癌组织,免疫组化显示MNNG诱癌组大鼠胃癌组织COX-2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癌细胞胞浆或沿核膜周边,在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亦可见阳性表达;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浆内,血管内皮细胞也有阳性表达。罗格列酮处理后大鼠胃癌组织的COX-2阳性细胞分布与MNNG诱癌组胃癌组织相似,而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浆内,血管内皮细胞未见明显VEGF表达。结论罗格列酮可下调大鼠胃癌组织COX-2及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大鼠胃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化学致癌物MNNG作用于体外培养牛胰管上皮,8周时,电镜下观察牛胰管上皮在形态学上发生了明显的异型增生和早期癌样改变;而加入维生素A组上皮细胞仍保持单层柱状上皮。如先加入MNNG培养4周,造成牛胰管上皮细胞的明显增生,停用MNNG,加维生素A继续培养4周,发现可遏制并逆转增生的复层细胞,使之基本恢复为单层柱状上皮;而未加维生素A的相应对照组却出现了癌样增生。本实验从不同方面证实了维生素A在实验性胰腺癌中的化学预防作用,为维生素A在胰腺癌防治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MNNG所致大鼠腺胃癌形成过程中机体自然抗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机体的自然抗肿瘤作用。方法 给断乳雄性Wistar大鼠MNNG灌胃 ,每天一次 ,连续 10天 ,以诱导大鼠腺胃粘膜异倍体形成 (大鼠腺胃癌模型形成 )。第 2 5周时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腺胃幽门粘膜异倍体形成的情况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大鼠腺胃粘膜异倍体形成过程中 ,腺胃胃泌素细胞胃泌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 ,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定性、定位、定量分析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MNNG所致大鼠腺胃癌形成过程中其腺胃胃泌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强度均明显增强 (P <0 .0 1,P <0 .0 5)。结论 胃内分泌细胞可能介导了MNNG所致大鼠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有关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腺胃、胰CGRP阳性细胞与其腺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N甲基 -N’ -硝基 -N亚硝胍 (MNNG) 2 0mg/kg给大鼠灌胃 ,每天一次 ,连续 10天 ,以诱导大鼠腺胃癌 (大鼠腺胃异倍体形成 )。第 2 5周时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腺胃幽门粘膜细胞DNA异倍体形成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大鼠腺胃、胰CGRP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 ,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定性、定位、定量分析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MNNG所致大鼠腺胃癌 (腺胃异倍体形成 )的过程中 ,其腺胃、胰CGRP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增强 (P <0 .0 5,P <0 .0 1)。结论 胃、胰CGRP阳性细胞可能与MNNG所制大鼠腺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诱癌和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iang H  Liu W  Fang D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85-487
目的观察大鼠胃粘膜在幽门螺杆菌(Hp)培养滤液长期作用下的组织学变化及其对大鼠实验性胃癌的促癌作用。方法分别以0.25%和0.5%的Hp培养滤液让大鼠自由饮用,观察不同时间大鼠胃粘膜厚度、表面粘液含量、DNA合成速率及组织学变化;并观察不同时相应用Hp培养滤液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癌的促癌作用。结果实验第5周时,实验组大鼠胃粘膜厚度明显变薄,表面粘液含量减少和DNA合成速率加快,随实验时间的延长,上述改变进一步加重。至52周实验结束时,0.5%Hp培养滤液组大鼠腺胃粘膜肠化生、硫酸粘液阳性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57%、39%、18%)明显高于0.25%Hp培养滤液组(28%、10%、3%)和正常对照组(7%、0%、0%)。无论在给予MNNG以前、同时或以后饮用Hp培养滤液,大鼠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结论Hp的毒性产物可能具有直接的诱癌和促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证实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具有预防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胃癌发生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罗格列酮防治胃癌的机制。方法采用微阵列技术对罗格列酮体内干预的大鼠胃癌实验模型进行基因表达谱的分析研究,筛选PPARγ配体抗肿瘤新的靶基因并予验证。结果采用微阵列技术在大鼠胃癌组织中筛选出7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RSG处理组大鼠胃癌组织中DLK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NNG诱癌组。同时我们检测MNNG诱癌组14例大鼠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DLK1的mRNA水平,发现胃癌组织中DLK1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罗格列酮诱导AGS细胞PPARγ及DLK1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PPARγ桔抗剂GW9662能阻断罗格列酮诱导DLK1表达的作用。结论罗格列酮通过PPARγ依赖途径诱导AGS胃癌细胞DLK1的表达,诱导DLK1表达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胃癌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在大鼠实验性胃癌发生过程中对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GH细胞和TSH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影响。方法:用断乳雄性Wistar大鼠62只,分正常对照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实验对照组、MNNG低硒组和MNNG高硒组。43周时取大鼠垂体和胃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垂体ACTH细胞、GH细胞和TSH细胞,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MNNG实验对照组和加硒组均有数只大鼠胃浆膜面出现肿块,且光镜下显示为肠上皮化生,其中加硒组的肠化生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图像分析结果显示,MNNG实验组、低硒组、高硒组大鼠垂体远侧部ACTH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MOD)分别为0.0623±0.02024、0.0680±0.08948和0.0574±0.01949;GH阳性细胞MOD分别为0.0380±0.01311、0.0415±0.01559和0.0293±0.01323;TSH阳性细胞数MOD分别为0.0943±0.18606、0.1272±0.05389和0.1044±0.04166。结论:在实验性大鼠胃癌形成过程中,低剂量亚硒酸钠组的大鼠腺垂体远侧部ACTH、GH和TSH阳性细胞反应增强;而高剂量亚硒酸钠的作用则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16.
脂质过氧化物与大鼠实验性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内报道了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实验性胃癌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对大鼠血液与胃粘膜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检测了大鼠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和胃癌等组织中LPO水平。发现给药4周后,血液与胃粘膜组织中LPO含量显著大于给药前(P<0.05),第28周末血液LPO水平显著高于第20周以前(P<0.05),第28周末胃粘膜组织LPO含量显著大于第12周以前;发癌鼠血液中LPO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方法 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给断乳1wk 的雄性Wistar 大鼠,连续灌胃10 d 制成胃癌模型。用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肾上腺皮质的变化。结果 胃粘膜癌变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细胞内脂滴含量降低( P< 0.01) ,3β- 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 HSD) 的活性增强(P<0 .01)。结论 在MNNG诱发大鼠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增强。  相似文献   

18.
Xu Q  Jin XF  Ran ZH  Yang CH  Xiao S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2):855-858
目的了解氧化苦参碱对于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99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4组分别服用不同的药物:阴性对照组(20只)、肿瘤模型组(36只)、氧化苦参碱干预组(23只)、氧化苦参碱对照组(20只)。给药28周后停药,正常饲料喂养至4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肠黏膜病变。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模型组及氧化苦参碱干预组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两组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结果92只(92.93%)大鼠完成实验。氧化苦参碱干预组肿瘤发生率为30.43%(7/23),明显低于肿瘤模型组[58.62%(17/29),P〈0.05];阴性对照组肿瘤发生率为5%(1/20);氧化苦参碱对照组无肿瘤发生。肿瘤模型组发生肿瘤的中位体积为2.56(全距49.5)cm^3,大于氧化苦参碱干预组0.03(全距0.009)cmm^3及对照组(0.5cmm^3,P〈0.05)。肿瘤模型组大鼠消化道黏膜溃疡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氧化苦参碱干预组(P〈0.05)。肿瘤模型组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阳性率(48±18)%显著高于氧化苦参碱干预组的肿瘤组织(25±24)%(P〈0.05)。肿瘤模型组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率(11±7)%显著低于氧化苦参碱干预组的肿瘤组织[(30±16)%,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有效地抑制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