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 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40 ml,急诊开颅手术后≤24 h气管切开患者40例,另急诊开颅手术后未于早期气管切开(即切开时间 >24 h或未行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用头孢三代,半合成青霉素静滴预防感染,出现肺部感染者均行痰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结果 5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16例有12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0 d,平均6.5 d;对照组36例,有12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为10~20 d,平均 17.2 d;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未早期行气管切开患者 (P<0.01),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未早期切开者(P<0.05). 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研究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3年进行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颅脑损伤后24h内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在损伤后>24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感染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31.67%,对照组为86.67%;19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16例,控制率为84.21%,对照组5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25例,控制率为48.08%;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治疗组患者平均为(7.3±2.9)d,对照组为(14.4±4.5)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治疗组为13.33%、对照组为45.00%,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明显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应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7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2例早期气管切开(时间≤2h),21例未早期切开或延迟切开(〉2h)。比较两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2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死亡17例,病死率32.69%,未经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12例,病死率57.10%。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有梗阻,肺部痰多不易排出及合并胸部外伤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时机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进行气管切开的136例按切开的时机分为早切组和非早切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切组1周后的GCS评分高于非早切组,而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早切组。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5.
单体华  李宏 《中国保健》2007,15(18):77-78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自2001年10月~2006年10月我院收治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伤后早期(时间≤48h)切开51例为观察组,伤后48h以后切开34例为对照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率45.1%(2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肺部感染率70.6%(24例)(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率49.0%(2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基本治愈率26.5%(9例)(P<0.05);观察组死亡率21.6%(1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4.1%(15例).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防治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陈沂  王传光 《上海预防医学》2010,22(12):642-643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初期病死率与原发性、继发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而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肺部感染对于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肺部感染及疗效分析,探讨持续面罩雾化吸氧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为更好的救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实行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患者实行晚期气管切开,对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在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估(GCS评分)并比较,同时检查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47%、23.54%;术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和SaO_2数据及格拉斯哥昏迷评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有效率为65.5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掌握好气管切开时机。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针对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临床干预措施(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把握气管套管拔除指征、积极的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治疗、合理营养支持和代谢调理、振动排痰机排痰)。结果观察组(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55.56%(35/63),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6.33±2.71)d;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未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72.31%(47/65),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8.44±3.14)d;两组肺部感染率与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分别Χ^2=3.89,P〈0.05;t=3.19,P〈0.01)。结论经临床干预后,有效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并缩短了肺部感染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气管切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强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其治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5.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特点及吸烟史、机械通气及基础疾病等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依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观察感染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情况,分析影响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4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革兰阴性菌181株,革兰阳性菌79株。肺部感染病原菌表现出多重耐药性。住院时间≥21 d、存在肺部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昏迷时间>24 h、PCT、CRP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合理选取适合的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时间≥21 d、存在肺部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昏迷时间>24 h、血清PCT、CRP均为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模式。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8月住院脑卒中患者63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强化组32例,对照组31例,强化组采用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常规组给予临床基础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选时、治疗1、2及3个月后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时强化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医院利用适宜技术开展脑卒中康复,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基于临床用药监管工作中平台开展宣传教育与管理对不合理用药干预效果。方法对基层临床用药的监管工作进行筛查,找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问题,通过医务处以及药剂科的质量监控管理部分进行确认之后,实施宣传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干预方法。结果通过实施不合理用药干预,抗菌药物指标、处方点评以及医嘱不合理用药次数等全部得到显著改善,处方合格率从原来的90.12%升到97.82%,不规范处方从原来的7.0%降低到1.70%,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率由原来的77.28%升到84.39%,无指征预防用药在原来的20.03%降低到10.29%,实施干预前以及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宣传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干预模式显著优于不实施干预以及单纯宣传教育干预模式,通过基层临床用药监管工作平台与干预模式相结合,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医方视角探解医患关系困境。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1月,从本市几所主要医院中随机选择600例住院患者及医务人员进行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医患关系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医务人员中有34.3%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患者中有8.6%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患方对医方不满的原因主要有沟通交流障碍和态度问题以及医疗质量问题等方面。结论面对医患关系的困境,医方需要积极的采取患者-医生-医院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不断提高整体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努力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分析了X线机电源电路阻抗,由电源阻抗产生的电压降计算电缆横截面积.最后给出不同长度电缆对应的电缆横截面积。  相似文献   

18.
19.
谈病人满意度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满意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医疗市场.医院要从医院服务层次、医疗服务模式、医学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来管理病人满意度,建立起全程的、科学的、规范的满意度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医院赢得声誉、争取市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檗碱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小鼠阴道组织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雌激素化+阴道灌洗白假丝酵母菌菌液,构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小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小檗碱低、中、高剂量)和制霉菌素组.干预10天,在接菌后的4d、7d、14d观察小鼠阴道组织中TGF-β1、IL-2的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成功后,小鼠阴道组织中的TGF-β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IL-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经过阴道灌洗,小檗碱高剂量组、制霉菌素组阴道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均有明显下调、IL-2表达水平有明显上调(P<0.05);与制霉菌素组比较,小檗碱高剂量阴道组织中TGF-β1、IL-2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檗碱可以调节阴道局部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