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程玉龙  盘毅  李德湛 《电源技术》2007,31(8):663-666
全固态薄膜锂蓄电池是目前国内外电池研究的新热点,其在未来微电子器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全固态薄膜锂蓄电池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了全固态薄膜锂蓄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制备方法,并对全固态薄膜锂蓄电池的正负极膜及电解质膜研究情况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全固态薄膜锂微电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全固态薄膜锂微电池的研究进展以及分类和一般结构;详述了全固态薄膜锂微电池正极材料薄膜的制备技术和发展现状.从工作原理和获得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能等各方面,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从提高锂蓄电池聚环氧乙烷(PEO)基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锂离子迁移数和改善电解质与锂电极之间的界面稳定性三个方面介绍了其研究进展。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有利于实现锂蓄电池的商品化。此外,还讨论了PEO基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和界面稳定机理,特别是无机陶瓷粉末的加入对提高电解质电导率和界面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吴宇平  R.ELKE  H.RUDOLF 《电源技术》2003,27(Z1):260-265
随着锂蓄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方法已应用于锂蓄电池电极材料及相关辅助材料的制备,复合技术是其中提高材料的性能和(或)降低成本的效方法之一。综述了最近几年来复合技术在制备锂蓄电池辅助材料方面的进展。这些辅助材料包括聚合物电解质、无机电解质、隔膜材料和正温度系数端子。其中聚合物电解质的复合包括加入无机填料和将无机基体与有机基体形成复合物,无机电解质的复合包括合成晶体电解质、玻璃态电解质、熔融盐电解质和聚合物盐中电解质。所得复合材料的性能均较单一材料的性能有明显提高,特别是晶体电解质,室温电导率可达2.17×10-3S/cm,可与非水液体电解质相媲美,而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和化学稳定性,可用于高压锂蓄电池。随着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固态锂蓄电池的诞生为期不会太远,而且安全性能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郭丽  吴益华  鲁宇浩 《电源技术》2003,27(6):558-562
五氧化二钒干凝胶(VXG)是一种二维层状结构的整体呈无定形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能让多种金属阳离子嵌入,是一种极佳的嵌入化合物,因此成为锂蓄电池正极材料极具潜质的选材之一。主要介绍了VXG的结构、性能、化学制备以及VXG与有机、无机材料的复合及VXG基材料在锂蓄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研究和应用,目的在于促进该材料性能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使其在锂蓄电池中获得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锂及锂离子蓄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聚合物电解质是锂及锂离子蓄电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按照聚合物电解质的形态、结构和现在文献中通用的名称 ,把其分为四种类型 :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多孔状聚合物电解质和添加无机超细粉末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对以上四种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组成、性能及其在锂和锂离子蓄电池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比较了其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对聚合物电解质及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王洪  张广辉  邢静原  金林  刘平 《电源技术》2011,35(8):902-905
对变电站直流系统磷酸铁锂蓄电池应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直流系统磷酸铁锂蓄电池运行对于环境零污染、安全性、蓄电池使用寿命几个关键指标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了目前变电站直流电源配置的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各项指标,提出了磷酸铁锂蓄电池逐步替代铅酸蓄电池可行性方案,以及今后一体化电源、智能电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用0.5Li3PO4-0.5Li2SiO3为靶材,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N2气氛中制备了非晶结构的固态电解质LiSiPON薄膜。N和Si的引入提高了Li2O-P2O5体系的离子电导率,在室温时电解质薄膜的离子电导率为4.83×10-6S/cm。LiSiPON电解质薄膜与Pt的分解压为5.7V左右,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应用于全固态薄膜锂离子蓄电池的电解质材料。  相似文献   

9.
锡基氧化物(SnOx)作为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具有熔点高、比容量大、性能稳定、安全性好、易于制备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SnOx阳极薄膜的特点,分析了SnOx的贮锂机理,重点评述了不同方法制备SnOx薄膜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旨在进一步优化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阳极薄膜的制备过程,为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性能改善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LiCoO2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氧化钴锂是目前锂离子蓄电池普遍采用的主流正极材料。着重叙述了氧化钴锂的高温合成技术、低温合成技术及前驱体的制备过程,也较详细地介绍了氧化钴锂的掺杂改性方法,扼要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氧化钴锂正极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并且指出:对氧化钴锂掺杂少量元素P、B、Mg,并综合氧化钴锂、氧化锰锂及氧化镍锂等化合物的优缺点而合成复合锂锰钴、锂镍钴氧化物,仍然是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薄膜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叶茂  魏进平  卞锡奎  阎杰  高学平 《电池》2004,34(2):120-122
薄膜二次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最新领域,正极材料的薄膜化是薄膜二次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部分.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一些薄膜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肢法(Sol-gel)、化学沉积法(CVD)、激光高温灼烧法(LA)、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射频磁控溅射法(RMP),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对正极薄膜制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技术与市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的主要性能特点 ,采用的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体系和市场前景。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以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代替锂离子蓄电池的液体电解质 ,具有优良的安全性能和加工性能 ,是 2 1世纪的绿色高能蓄电池  相似文献   

13.
氮化锡是一种新型薄膜锂电池负极材料,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氮化锡负极薄膜,系统研究了反应溅射功率和气流比对氮化锡薄膜结构的影响,并对其充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溅射功率75 W,N2/(N2 Ar)流量比0.5的条件下所制备氮化锡薄膜结晶度较好,表面致密具有良好的电性能,首次充放电效率超过60%,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保持250 mAh/g.  相似文献   

14.
付逊  高阳  解晶莹 《电池》2004,34(5):319-320
设计并制备了厚度仅为0.7 mm,且具有较好电化学性能的薄膜锂离子电池.随着正极片辊压率的增加,电池难以完全活化,同时高倍率放电特性变差.讨论了电解液量、陈化时间及化成工艺等对电池活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薄膜锂电池制备工艺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柯  解晶莹  张宏 《电源技术》2002,26(Z1):239-242
随着无线电通讯和集成光电路的迅速发展 ,在很多电子设备上都要求有独立的高性能微型电源。薄膜锂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微型能源形式 ,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概述了国际上目前制备薄膜锂电池的阴极膜、阳极膜和电解质膜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工艺手段 ,从工作原理、采用的材料与设备、得到的膜的物理化学性能等各个方面对这些工艺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及评价  相似文献   

16.
庄全超  武山 《电源技术》2004,28(2):104-108
综述了目前金属锂蓄电池负极-电解液相容性的研究现状。系统地阐述了钝化膜即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SEI膜)对锂电极性能的影响、SEI膜的结构与组成、SEI膜的形成机制以及锂盐、溶剂种类对锂溶解-沉积过程的影响。最后详尽论述了在目前最佳电解液体系中,锂电极SEI膜的组成、充放电电流密度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容量衰减机制。  相似文献   

17.
薄膜锂电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柯  其鲁  廖波  王银杰  刘强 《电池》2005,35(2):146-147
适应微系统的需要发展起来的薄膜锂电池,具有很高的比容量和很长的循环寿命,是真正的全固态电池.集成到微电子线路板上,使其应用非常广泛.概述了薄膜锂电池的基本制备工艺、应用领域和薄膜锂电池的研究及产业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离子聚合物包覆的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钦敏  郭坤琨  王玲治  方世璧 《电池》2002,32(Z1):38-40
用辐射聚合的方法在天然石墨颗粒表面包覆一层离子聚合物可以明显提高天然石墨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如首次库仑效率、循环性能.拉曼光谱研究表面包覆的离子聚合物可以明显抑制由于溶剂化锂离子共嵌入而造成的石墨层破坏,从而提高了石墨表面结构稳定性.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包覆石墨表面形成的SEI膜在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形态,防止了石墨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阻抗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采用锂离子电池电极制备方法——涂布工艺,分别制备了热电池正极和电解质薄膜,通过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证明了涂布工艺在热电池领域的可行性。将电解质涂布在正极基底上,在两者的界面处形成正极与电解质复合体,利用单体测试模具在高温下进行放电,结果表明采用此工艺相比传统的粉末压制法制备的单体热电池内阻降低,工作时间更长,表明了涂布工艺在热电池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