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为了推进钒钛资源高效、绿色、清洁分离提取及在微合金化高强钢产品中的研发应用,提升我国钒资源综合利用、工艺装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交流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组织结构设计、制备及质量过程控制、服役性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拟于2017年11月在重庆市举办"第三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暨第四届钒产业先进技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推进钒钛资源高效、绿色、清洁分离提取及在微合金化高强钢产品中的研发应用,提升我国钒资源综合利用、工艺装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交流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组织结构设计、制备及质量过程控制、服役性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拟于2017年9~11月在重庆市举办"第三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暨第四届钒产业先进技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1月5日,历时两天的第三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暨第四届钒产业先进技术交流会在重庆圆满落幕。4日上午,来自全国高校企业科研院所40余家单位150余名代表集聚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参加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重庆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  相似文献   

4.
正钒、钛是钢中经常添加的重要微合金元素及合金元素,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钒、钛在提高钢铁材料经济效益和开发高性能新产品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提高钢的性能、减少用钢量、降低钢产量、减轻环境负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研发基础理论、工艺控制、产品开发及应用升级的广泛交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定于2019年9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组织召开"第四届钒钛微合金化先进高强钢开发及减量化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9月29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二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会"在沈阳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如期举行。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铁研究总院、上海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鞍钢、宝钢、攀钢、兴澄特钢、东北特钢、河北钢铁、承德钢铁等企业20余家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和科研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程兴德、东北大学教授杜林秀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6.
《钢铁钒钛》2015,(1):37
<正>为了提升钢铁产品质量和效益,推进钒、钛钢开发及生产基础理论、工艺技术、产品应用成果的广泛交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国际钒技术委员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钒业分会、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钒技术中心、中国金属学会特钢分会微合金非调质钢学术委员会联合,拟于2015年9月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举办"第二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  相似文献   

7.
正钒、钛是钢中经常添加的重要微合金元素及合金元素,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钒、钛在提高钢铁材料经济效益和开发高性能新产品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提高钢的性能、减少用钢量、降低钢产量、减轻环境负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研发基础理论、工艺控制、产品开发及应用升级的广泛交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8.
承钢立足钒钛资源优势,自主研发了一整套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专有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产品升级.介绍了含钒钢的生产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承钢创新的含钒钢生产工艺流程与专微合金化技术.分析了承钢特色钒钛微合金钢的产品及其性能,提出了承钢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5月19日消息)钛金属作为优质轻型结构材料,被誉为"未来金属",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化工等领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系统推进钛及钛合金相关基础理论、制备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推动新一代装备材料升级换代,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庆大学、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金属学会拟于2021年11月中旬在重庆市联合举办"第六届钛产业前沿技术-钛及钛合金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10.
低硫高强耐候钢炉外精炼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孟伦 《钢铁钒钛》2008,29(1):43-47,60
介绍了采用LF炉工艺生产低硫高强耐候钢的炉外精炼处理技术及其综合应用,以及为经济高效生产该系列钢所开发的新材料 (钒钛微合金化包芯线) 的使用情况.生产实践表明,通过选择合理的脱硫工艺和采用新型的微合金化技术,LF炉工艺生产的低硫高强耐候钢的成品成分(S、V、Ti、N、Ca等)稳定,产品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均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700 MPa以上级别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研发现状,着重阐述了钛微合金化高强钢中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形变诱导析出与相间析出)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钛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完善钛微合金化物理冶金学理论,为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发展和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首钢迁钢公司通过应用微量钒钛复合微合金化和控轧控冷技术研制与生产高强度HP345焊接气瓶用热轧带钢的过程。分析了批量生产的高强焊瓶钢HP345的化学成分、冶金质量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对0.17%C-0.25%Si-1.40%Mn成分体系的低碳锰钢进行钒钛复合微合金化(wv≤0.025%、wTi≤0.025%),可以开发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和用户需求的低屈强比高强HP345钢。轧制时可以采用较高的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复合添加的微量V、Ti元素对HP345钢的显微组织影响很小,没有明显的细晶强化作用,但有足够数量的析出相颗粒,从而产生明显的沉淀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1月5日,在重庆大学电镀中心会议室,钒钛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陈永主持召开了2014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微合金化超高强钢氢致延迟断裂基础研究"验收会议。该课题于2014年立项,目标是开展钒微合金化氢致延迟断裂行为研究,研究含钒钢中影响氢致延迟断裂的钒及其第二相的相关因素,研究钒含量、组织结构与钢氢致塑性损伤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4.
正河钢承钢钒钛技术研究所简介河钢承钢钒钛技术研究所隶属于河钢集团钢研总院和河钢集团承钢公司,其前身是河钢承钢钒钛产业研究中心。目前,依托该所平台已建设了河北省钒钛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河北省钒钛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研究所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为研究目标,重点围绕钒钛磁铁矿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助推我国钒钛钢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检测分析技术在钒钛钢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拟定于2014年5~6月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第二届全国钒钛钢铁检测新技术(化学)交流会》。会议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学会、冶金工业部钒钛钢领导小组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微合金化钢学术会议于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冶金、机械、铁道、中科院等系统的代表,是特钢学会、钒钛钢领导小组的部分成员,共计14个单位28名代表。 会议宣读了论文共14篇,内容比较集中,有钛处理钢的溶解析出规律和性能组织研究;钒、钛、氮微合金化钢再结晶控轧与组织性能,以及中碳微合金钢中钒和钛的行为,低碳低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和缺口韧性问题。论文宣读之后,代表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17.
会讯     
《钢铁钒钛》2012,(1):34
为了给钒钛技术深度开发提供检测分析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检测分析技术在钒钛、钢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拟于2012年4~5月在云南省丽江市举办《第一届钒钛钢铁检测新技术交流会》。会议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有色设备》2011,(5):62-62
2011年7月12日,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四川省等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从此,我国拥有了钒钛技术攻关的"国家队"。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  相似文献   

19.
低碳微合金高强钢因其具有高强度、较好的塑韧性被应用到交通运输、石油管道等行业.稀土在钢中有净化钢液、细化晶粒和微合金化的作用,进而能提升材料的诸多性能.因此,在600 MPa低碳微合金高强钢中加入稀土La,通过热膨胀仪对有、无稀土的微合金高强钢在不同冷速下相变点进行测定;利用SEM对不同冷速下的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2月31日,攀钢氯化法钛白项目攀枝花(一期)工程启动。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打破国外企业对氯化法钛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对攀钢建设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世界级企业和攀西钒钛资源创新开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据介绍,该项目是攀钢提升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落实攀钢"主攻钒钛"战略、实现转型升级,丰富攀钢钛产业链,抢占行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项目建成后,对攀钢提升钛白产品核心竞争力、进军钛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