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括是我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法家和博学多才的自然科学家。《宋史》认为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则把沈括视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他于1031年出生在北宋时期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死于1095年。  相似文献   

2.
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是我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积极拥护者和参加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名著《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国际和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今天我们研究沈括及其《梦溪笔谈》,对于认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发  相似文献   

3.
法家沈括(1031-1095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所写的《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是我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沈括不是书斋里的学者,而是“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热忧拥护王  相似文献   

4.
“石油”是由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命名的。沈括一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晚年时他用笔记体裁写成了《梦溪笔谈》一书,该书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梅氏丛书辑要》《赤水遗珍》(1761)中梅钰成关于“授时历立天元一求矢术”的记录,恢复了《授时历草》(1281)这一段珍贵史料,分析了它与李治、朱世杰所用天元术的异同之处,并且指出《授时历》作者是直接套用沈括会圆术,利用全弧背来推导出割圆求关术的。  相似文献   

6.
苏轼(公元一○三六——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县人。北宋时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对自然科学仍有较大贡献。在此,我们仅择其要者叙列于后,是为初探,一公元一一○○年前后成书的《苏沈良方》,就是苏东坡与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沈括共同完成的一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医学著作。(一说《良方》为沈括所写;一说《良方》为苏沈合作,今人尚有专文考察《良方》中各篇分别为二人写作的文章。)苏、沈二人不仅“博学善文”,而且精通医理、熟悉药物。东坡所以留心医学,是出自于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  相似文献   

7.
沈括的天文研究(二)日食和星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梦溪笔谈》中关于日食问题的许多错误,指出在沈括之前或当时中国的专业天文学家对这些问题都有正确阐述。文中还分析了古代极星纬度的测量问题,说明了沈括虽然实测得极星去极一度半的结果,但他却错说成“三度余”,这是因为他犯了测量方法和几何概念的错误,而稍后的苏颂则纠正了沈括的错误。再后,姚舜辅又纠正了沈括关于恒星经度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伟大的科学家——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伟大的科学家。他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运动,在变法中,“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予”(《续资治通鉴长编》三八三卷)。他立场坚定,同保守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他曾说:“骂募役法不好的,不过是士大夫和城市商人,……对他们诋毁新法,不屑一顾。”为了使新法得到实行,他积年累月,东奔西走。1073年他受王安石重  相似文献   

9.
“书香”最早的由来是因为有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又叫芸香,因其气味能杀书虫,人们遂把芸香草夹在书中,对其散发之香称之为“书香”。沈括《梦溪笔谈》记  相似文献   

10.
沈括研究会成立大会6月12日在杭州举行。会上听取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讨论了今后工作重点,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沈括,北宋杭州钱塘人,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均卓有建树,所撰《梦溪笔谈》一书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及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大港区1995年开始创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7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天津市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8年国家科技部根据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需要,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验基地,五年来大港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评述 沈括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虽然他没有专门著述,但从《梦溪笔谈》有关数学方面的笔记中,可以看到沈括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其对宋元数学发展的影响。 宋元数学不仅是中国数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最丰富多采的一页。思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一○九五年(宋哲宗绍圣二年)沈括在润洲城外梦溪园溘然长逝,走完了六十五岁的人生旅程.他一生成就是多方面的,史载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论著”(1),其中《梦溪笔谈》一书已被公认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此外,作为北宋官僚阶层中的一员,沈括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领域均有建树,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全才.日本学者三上义夫曾作过形象描绘:“其为地方官,颇有治绩,精战术,为筑城术大家,且能实际筑城.又括腕力甚强,堪为武将,善能鼓舞士气”(2)下面试就沈括的军事活动及成就作专文探讨.  相似文献   

14.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地理学。《梦溪笔谈》609条中,属于地理学的约有37条。此外,在沈括的其他著作(如《长兴集》)中,也有关于地理学的记述。这里,我们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沈括在地理学上的贡献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北宋时期著名法家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见怒于当世”,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可是,七百年后,这个历法的原理,却被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所采用。这一历史事实再一次证明毛主席的正确论断:“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公元十一世纪,沈括在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的斗争中,努力从事科学研究,在天文历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考察了以前诸种历法,发现朔望月的日数与回归年的日  相似文献   

16.
[说明]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不仅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的进步政治家,是一个法家。王安石变法期间,沈括担任了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等职,积极参与了新法的制订和实施,“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预”(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3)。沈括一生的科学实践是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积极为推行新法服务的,如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重点项目汴河疏浚工程,就由沈括负责调查规划,他的测量成果,对汴河疏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少年沈括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小时候就喜学好问,母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他最爱听妈妈讲故事,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他常常偎依在妈妈怀里,仰望当空一轮皓月,问妈妈:怎么不见嫦娥出现?他遥指银河隔岸相对的牛郎、织女星,要妈妈告诉他搭桥的喜鹊从哪里来,牛郎织女真的能相会吗?问着问着,妈妈回答不了,只好说,"这是老天爷的事情,小孩子能管得了吗?还是去多读书做文章吧!"妈妈给沈括翻检出自己儿时读的《千字文》、《诗经》、《论语》、《春秋》……让儿子诵读,不时从旁指点讲解。小沈括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到新鲜、兴奋,分外畅快。他尤其喜欢读天文、地理、医药、兵法的书,有许多的问题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一天,少年沈括读到了两句诗:"人间四月  相似文献   

18.
“弓有六善”在《考工记》时代已经滥觞,唐代王琚《射经》有所进步,沈括撰《梦溪笔谈》“弓有六善”节,首次披露“弓有六善”名目并作说明性文字。所论甚有见地。“弓有六善”的第一善,沈括原文应是“往体少而劲”,而不是“性体少而劲”。王琚《射经》,又称《教射经》,全文载于唐杜佑《通典》,并无“弓有六善”节。明唐顺之《武编》依次辑录王琚《教射经》、其他作者的射法以及“弓有六善”,经茅一相整理的唐顺之《稗编》始将王琚《教射经》和《事林广记》射法、“弓有六善”节等误合为一书,称“王琚《射经诀》”。《说郛》卷101的“王琚《射经》”乃是明末陶珽所增补,实以《稗编》的“王琚《射经诀》”为蓝本,略为删节而成。  相似文献   

19.
《条画五章》是蒙元时期较为重要的一部法律,关于《务画五章》的制定年代,众说纷纭,以1210年和1211年较为合理。《条画五章》长期被认为是“夷法”而未受到重视,直到近代才被作为“制法”而得到认可,这反映了大家对蒙古法律文化的认可过程。《条画五章》最重要的规定就是“出军不得妄杀”,但成吉思汗所理解的“妄杀”与《务画五章》的建议者郭宝玉是不一样的,《务画五章》禁止的是没有得到命令的个别的杀戮行为,而不是有组织的集体的“屠城”行为。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的相继出台。《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广东省科技“十二五”规划》)也于近日正式发布。“十二五”期间是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