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的慢性肠道炎症,易累及直肠及不同部位的邻近结肠.近年的研究发现,UC患者与缺血性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相似,也存在血栓并发症形成的潜在危险,其发生静脉栓塞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L-13、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结肠粘膜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经内镜检查证实为UC患者的结肠粘膜和血清抗体,1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3及IL-17的表达及其血清含量。结果 UC组患者结肠粘膜阳性细胞数和血清中IL-17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患者IL-13结肠粘膜的阳性细胞数和血清中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前列腺素EP2受体的表达,探讨EP2受体与UC黏膜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7例活动期UC、11例缓解期UC及23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UC患者按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UCAI)进行疾病分期及病理学分级,再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每例结肠上皮EP2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表明,活动期UC患者结肠上皮和炎症细胞中EP2的表达均高于UC缓解期及正常结肠黏膜(P<0.01),活动期UC患者EP2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EP2蛋白在活动期UC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且与炎症程度相关, EP2有可能作为UC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1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临床严重程度、不同病变范围的血常规、凝血系列的变化,探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活动期UC患者重度组血小板计数、FIB水平、HGB水平、PT值与中度组及轻度组比较;重度组MPV与轻度组比较;全结肠组血小板计数与左半结肠组及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及左半结肠组MPV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FIB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与FIB呈正相关,与HGB水平呈负相关(P<0.05)。因此认为活动期UC患者测定血常规及凝血系列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5.
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1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明  王启志  高敏  朱有法  赵冬久 《浙江医学》2005,27(12):896-898
目的研究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中的表达,探讨气体信使分子一氧化碳(CO)在UC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在符合临床和病理诊断标准的33例UC患者肠镜活检标本中分别检测结肠组织的HO-1的阳性细胞,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HO-1主要表达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UC患者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结论HO-1在UC患者结肠中的异常表达表明气信使分子CO在UC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结直肠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漫长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且有癌变风险~([1-2])。UC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以及纤维结肠镜检。UC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存在较大差异。纤维结肠镜检是UC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性操作、无法重复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16例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这116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3:1,平均年龄40.8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 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112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环氧合酶-2(CO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以及与UC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8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例对照组结肠黏膜中COX-2和TNF-α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UC患者结肠黏膜中COX-2和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COX-2和TNF-α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内镜分级有关(P<0.05),COX-2与TNF-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1,P<0.05)。结论 COX-2和TNF-α参与了UC的发病过程,并且可以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OX)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取32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26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NF-κB P65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32例UC患者组织学分级1级11例,2级17例,3级4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NF-κB P65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阳性表达率随UC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加;5-LOX与NF-κB P65呈正相关。结论 5-LOX和NF-κB P65在UC结肠炎症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伟伟  何松  康冰 《重庆医学》2015,(25):3517-3519
目的:回顾分析7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以指导并完善 UC 的诊治。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77例 UC 患者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一部分患者维持治疗情况。结果活动期 UC 患者中度活动者占69.9%,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46.6%,34/73)及广泛结肠(50.7%,37/73)为主。UC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便血等。肠镜下 UC 活动期主要表现为肠黏膜充血、肿胀、糜烂及浅溃疡形成,内镜下组织活检多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和(或)糜烂。UC 患者病情越重,相对应的血清清蛋白平均值越低。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氨基水杨酸制剂是长期维持治疗药物,UC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9.0%(55/73)。结论UC 治疗方案基本遵循共识意见,仍需加强 UC 随访。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血便,常伴有里急后重,病程中UC常易复发。临床诊断UC需结合临床症状、结肠镜和组织学检查,并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UC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和维持临床症状和黏膜炎症的缓解,重建肠黏膜屏障,以减少复发和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开始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判断诊断正确与否、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疾病的严重度和活动性、有无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等,以此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湿热内蕴证)结肠粘膜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24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16例用复方苦参结肠溶治疗,西药组8例用美沙拉嗪治疗,共治疗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κB-α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 .结果 治疗前全部结肠粘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治疗后复方苦参结肠溶组结肠粘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与美沙拉嗪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方苦参结肠溶组使UC患者结肠粘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理之一 .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与免疫过程反应有关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至今未明.我国UC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20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UC患者存在血栓并发症形成的潜在危险,但临床上尚缺乏对UC患者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凝血指标的研究.故我们对反应UC患者凝血状态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各项指标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属消化系统的疑难重症。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可逐渐遍及全结肠,故了解结肠黏膜病变的特点对掌握病机演变及辨证施治尤为重要。我们经内镜观察了100例UC患者的黏膜病变证型及在整体辨证各型中的分布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贾立伟  孙辉  李欣  孙涛 《北京医学》2018,(1):63-65,6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局限于大肠黏膜或黏膜下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发病年龄多在20~60岁[1].病变范围涉及直肠、左半结肠、结肠脾区或全结肠,病因不明确,可能由于易感基因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异常免疫反应.全球UC高发地区在欧洲和北美,但近年来亚洲UC发病率明显增加,UC在我国的发病率已上升至1.6/10万,10年增幅为3.08倍[2].UC的主要治疗目标是诱导维持缓解、提高生存质量,内镜下黏膜治愈也被列为重要衡量标准.同时,要积极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并发症,避免短期和长期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UC的药物不断发展,传统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细胞疗法、微生态制剂、中医中药也崭露头角.本文就目前治疗UC的药物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吸烟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密切。不吸烟者,尤其是近期戒烟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的风险性增加。与此相反,吸烟却可以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囊袋炎是UC患者行复原性结肠直肠切除术后最主要的远期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吸烟存在一定的关系。该研究目的是验证吸烟可以降低囊袋炎发生风险的假说,并且研究戒烟是否可引起炎症发生。患者与方法:受试对象包括Sahlgren大学医院1982年11月至1996年11月所有因UC行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袋肛管吻合术(IPAA)后的存活患者(n=410)。通过调查问卷和病历记录获得吸烟习惯和囊袋…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免疫反应性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UC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UC的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生物制剂、抗菌药物及益生菌。  相似文献   

18.
陈玉洁  郭志国 《海南医学》2023,(9):1357-136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累及结肠的任何部位,从直肠黏膜炎症开始,并持续向近端延伸。其中急性重度UC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导致紧急结肠切除术的风险增加,常需使用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包括环孢素、TNF-α拮抗剂、维得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及Janus激酶(JAK)抑制剂等,以减轻手术风险。中重度UC最佳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复杂的,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临床数据有限,导致实践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目的是回顾最新临床文献,以阐述中重度UC的治疗策略和决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并有发生血栓等并发症的可能 ,本文研究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方法 实验分正常对照组和UC组 ,并检测每组外周血血小板 (PLT)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血小板伸展率 (PSR)及血清IgA、IgG、IgM、C3、C4水平。结果 UC组PLT、PSR测定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血清IGg、IgM、C4水平也明显增高 (P <0 .0 5)。结论 活动性U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 ,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徐兆军  张振玉 《吉林医学》2009,30(20):2395-239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41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41例患者临床症状多数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占20.5%,左半结肠占29.8%,全结肠占34.7%。临床分型以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为主,治疗上根据病情轻重予5-ASA类药物和(或)激素及灌肠治疗,缓解率高。结论: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较典型,住院患者以全结肠及左半结肠多见,目前以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