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是机械通气,但随着呼吸机的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associated pneumonia VAP)也随之增多。VAP是指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8 h后出现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可造成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机械通气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用集柬化护理方案干预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ICU接治的80例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采用集柬化护理方案干预,分为干预组及标准组。标准组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在标准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柬化护理方案干预,主要包括:合理用药、无菌操作、体位护理、呼吸道及口咽部护理。结果:干预组患者生存率为85.00%,机械通气时间为14d,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9.20%;干预组患者生存率为30.00%,机械通气时间为34d,并发症发生率为77.50%,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52.50%;两组数据比较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干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呼吸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新生儿呼吸衰竭100例,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各指标均优干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2、SaO2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妒〈0.0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气体交换情况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50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定义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进行呼吸机治疗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0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中吸痰次数>6次/d、机械通气时间>6d的患儿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多因素分析发现,吸痰次数>6次/d (OR=24.56,95%CI:0.756~4.595),机械通气时间>6d (OR=6.757,95%CI:1.345 ~ 8.753)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吸痰次数过多和机械通气时间过长是导致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6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统计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其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生儿为A组(62例),其余为B组(206例)。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的差异,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结果 268例新生儿中6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3. 13%。两组新生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新生儿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均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or,MV)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呼吸衰竭患儿发生院内感染、死亡率增高、撤机时间延长和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新生儿期由于免疫力低下,侵袭性操作多等特点更易发生此类疾病。为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将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3月收治的呼吸机治疗病例108例中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58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0月~2007年3月收治的58例患儿。男43例,女15例,早产儿21例,足月儿37例。其中肺透明膜病16例,湿肺合并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及并发症,提高危重早产儿生存率。方法将63例接受通气的早产儿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接受通气的足月儿6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和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原发疾病。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1%远低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原发疾病是HMD、频繁呼吸骤停和肺出血,对照组的主要原发疾病是吸人性肺炎、颅内出血,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肠功能障碍,心功能抑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最常见并发症,在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管理在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机械通气新生儿86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根据新生儿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接受优质护理管理的优质组43例和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的常规组43例,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反复机械通气次数为(6.45±1.89)次、住院时间为(9.85±3.64) 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3%,护理满意率为97.7%;常规组反复机械通气次数为(9.56±2.19)次、住院时间为(15.78±3.76) 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3%,护理满意率为81.4%,优质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NICU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过程中,优质护理管理的运用减少了机械通气次数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了新生儿治疗时间,提高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率,是一种理想的护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伴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痰病患者当中所取得的相关应用以及相关效果并对其进行相关评价;方法:我处特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纠正的相关病惠共计66例,并施用序贯机械通气对其相关治疗伴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痛的相关患者为此.史临床研究的相关对象,我院依据其有无实施其重症相关专职护理且将满足本次研究且纳入相关标准与排除标准的所有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活疗纽患者共计36例,而对照组患者共计30例,对照组对其只给予其常规的相关护理模式的指导之下的相关护理干预的措施,而治疗组患者则对其给予重症专职的护理相关模式指导之下的相关护理干预的措施,并且时两组患者的再插营率和其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有创通气的相关时间、并对其相关护理人员提供其护理服务的方式与其态度的满意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再插管率为13.3%%、其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5.55%、且有创通气时间[(13.05±5.07)d]则十分显著的短或者是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对相关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方式的满意度为13.45%与其态度的相关满意度为15.64%,两者的相关满意度均十分显著的要高于对照组,其相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专职的相关护理模式的指导之下其的护理干预的措施不仅能够十分显著的减少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再插管率和相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以及其有创通气时间,并且也能够有效的提高相关患者对其相关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方面的态度和其方式的相关满意度[1]。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描述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课题。结果在151例新生儿呼吸机插管通气治疗的患儿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6例,发病率为37.1%。其中,男性的发病率为43.6%,女性为19.5%,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χ2=7.0046,P<0.05),轻度窒息儿高于重度窒息儿(χ2=4.0322,P<0.05)。早产儿高于足月儿(χ2=6.3884,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在肺炎、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和肺透明病中的发病率分别为56.4%、46.6%、44.4%、42.7%和42.1%。结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很高,对于进行呼吸机通气治疗的男性患者以及相关的原发疾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危险因素,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93例使用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时间>48h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9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8.7%;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中,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期(29.5±6.3)周、出生体重(2778±617)g、机械通气时间(123.3±21.4)h、插管次数(3.1±1.9)次、吸痰次数(19.4±7.1)次、平卧率50.0%、静脉置管率41.5%;对照组:孕期(34.7±6.8)周、出生体重(3046±609)g、机械通气时间(93.6±17.8)h、插管次数(1.8±0.9)次、吸痰次数(10.8±8.2)次、平卧率24.2%、静脉置管率42.4%.结论 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患儿自身状态和临床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相关,针对患儿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和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6例,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持续有创通气治疗)与观察组(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疗法),每组各23例。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案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氨溴索针剂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氨溴索针剂治疗,比较两组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导管痰栓堵塞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氨溴索治疗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导管痰栓堵塞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论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同时使用氨溴索,促进痰液排出,优化气道管理,降低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何景昭 《现代养生》2014,(16):126-126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本次研究我们对我院2011年3月1日至2013年3月1日收治的3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在治疗过程中有无使用无创呼吸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7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对照组175例患者只应用传统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统计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各项指标、治疗效果等数据,以便更好的论证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的使用意义。结果:运用无创呼吸机的治疗组的各项相关指标与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没有应用无创呼吸机的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各项相关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广西江滨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呼吸衰竭缓解期且仍需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奇数)与对照组(偶数),各62例。对照组接受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接受BiPAP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气指标[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两组PH、PaO2、SaO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aCO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脱机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1%,低于对照组的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经BiPAP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与有创呼吸机治疗效果一致,且能够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提高本病的诊;台水平。方法对本组57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中49例重症惠儿,随机分为A、B两个治疗组,A组为应用新生儿流量CPAP呼吸机,B组为未加用CPAP者。结果本组病例治愈33例(57.9%),死亡24例(42.1%)。49例重症患儿中,A组治愈16例(84.2%),死亡3例(15.8%);B组治愈9例(30.0%),死亡21例(7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3.68,P〈0.05)。24例死亡惠儿均死于一种或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结论CPAP应用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措施。HMD患儿并发症常见且严重,以呼吸衰竭最常见,直接影响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使用无创呼吸机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手段,该仪器的出现是维持患者生命的保障,但随着呼吸机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VAP主要指不存在肺部感染的患儿在使用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发生感染,引发肺部炎症。VAP属于获得性肺炎.具有高发生率、高病死率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新生儿,一旦发生.不仅会加重原有病情,还会延长住院时间,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2]。本研究旨在为VAP患儿探讨适宜的临床护理模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在科室中分布及病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耐药性,以提高对疾病进行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住院并使用呼吸机患者114例,根据有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6例和38例;分析总结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科室分布以 ICU为主,占76.32%,其次为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分别占7.89%和6.58%;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2周5例、≥2周71例,平均时间为(18.65±3.21)d;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2周34例、≥2周4例,平均时间为(6.32±2.13)d,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60.0%,其中亚胺培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较低;76例患者经舒巴坦制剂与阿米卡星或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后,显效3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易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和神经外科以及呼吸内科,且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越易发生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思源 《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08-108
目的探究呼吸机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及应用分析。方法从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该院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例中选择使用呼吸机治疗患儿34例,使用头罩吸氧治疗患儿23例,分别为TG组和OG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和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TG组患儿呼吸功能恢复明显好于OG组;TG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OG组治疗有效率为56.52%,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可以减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治疗组60例,予以常规治疗,加用呼吸机治疗,对照组50例,仅予以常规治疗,并且对两组患儿的气血分析、心率改善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6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经呼吸机治疗后,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结论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