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加省  李宏烨  刘超 《浙江医学》2019,(14):1514-1517
目的比较卵圆钳穿针微创缝合技术与常规切开缝合技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34例,其中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例患者采用常规切开缝合技术(开放组),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7例患者采用卵圆钳穿针微创缝合技术(微创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再次断裂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后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患侧小腿周径减少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0(7.5±1)个月。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少于开放组,切口长度短于开放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患者住院时间、AOFAS评分和患侧小腿周径减少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创组有1例跟腱再次断裂;开放组有2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跟腱再次断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腓肠神经损伤。结论与常规切开缝合技术相比,卵圆钳穿针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微创伤口并发症少,且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
巫宗德  张强  刘峻宏  宁兴明 《四川医学》2020,41(10):1047-1050
目的观察经皮减张端端瘢痕重叠缝合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采用经皮减张端端瘢痕重叠缝合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83例临床资料,应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83例患者平均随访(14±1.5)个月(最长12~48个月)。5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延迟愈合。末次随访时测量患侧和健侧小腿最大周径分别为(37.8±1.5) cm和(38.2±1.5)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踝关节最大跖屈角(37.6±3.6)°、背伸角(17.9±2.2)°,与健侧最大跖屈角(38.5±3.9)°、背伸角(18.3±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术后(91.5±6.5)分较术前(63.8±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7.6%。所有患者均能提踵,49例(59.0%)患者重返运动。结论经皮减张端端瘢痕重叠缝合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小切口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情况。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台州骨伤科医院影像学证实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43例,根据富血小板血浆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19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小切口联合注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6ml对急性闭合性断裂的跟腱进行修复,对照组仅采用经皮微创小切口修复急性闭合性断裂的跟腱;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踝功能评分、跟腱断裂评分(ATRS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 43例病人全部得到随访,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RTS评分、AOFAS-AH评分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ARTS评分、AOFAS-AH评分及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皮微创小切口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能更有效的促进断裂跟腱的修复,加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毛水伟  周翔  蒋中信  陈兴燕 《浙江医学》2023,45(22):2416-2419
目的 比较卵圆钳辅助穿针结合改良Bunnell技术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龙泉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40例(开放手术组),采用卵圆钳辅助穿针结合改良Bunnell技术治疗40例(微创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情况和超声影像学评估结果等。结果 微创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患肢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短于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手术组,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开放手术组,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评分、踝跖屈-背伸活动度值均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周的超声影像评估结果均优于术后6周,且微创手术组患者术后6、12周的超声影像评估结果均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比较,卵圆钳辅助穿针结合改良Bunnell技术治疗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更好,适合基层医院临床开展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配合中药熏洗及功能锻炼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将4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跟腱缝合微创修补术;术后3周进行足部熏洗,分别采用中药和温水熏洗;术后8周开始患足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跟腱愈合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足踝功能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相关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采取微创手术,并配合中药熏洗加功能锻炼疗效好,创口恢复快,跟腱愈合率高,足踝关节功能恢复迅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跟腱断裂采用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与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5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对照研究,分为微创跟腱吻合器组和改良Kessler组,其中采用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34例,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21例,术后石膏固定4~6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随访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55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两组之间跟腱再断裂和术后粘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改良Kessler组的切口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微创吻合器组高(P〈0.05)。AFOAS评分在术后12周内微创吻合器组较高(P〈0.05),而12周以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患者对微创吻合器的满意率较高。结论临床上这两种缝合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于改良Kessler法,微创吻合器法切口小,并发症少,更能使患者满意,但使用微创吻合器法时需考虑到患者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9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的44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病例,其中通过改良的Ma和Griffith方法经皮缝合(改良组)治疗17例,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7.3岁。切开手术缝合(开放组)治疗27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6岁,随访比较两种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间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1例术后6个月滑倒时再次断裂,二次开放手术缝合;3例出现伤口渗液,延迟愈合。改良组伤口均I期愈合。44例患者术后平均获21.2个月(6~39个月)随访。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改良组优1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开放组优18例,良6例,差3例,优良率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开放缝合术比较,改良的Ma和Griffith微创经皮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效果好,是目前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小切口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式缝合术,小切口组则予以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术。比较两组围术期基本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时治疗效果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小切口组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小切口组切口感染或皮缘坏死、延迟愈合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患者跟腱粘连、腓肠神经损伤、再断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应用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患者预后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皮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9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的44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病例,其中通过改良的Ma和Griffith方法经皮缝合(改良组)治疗17例,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7.3岁.切开手术缝合(开放组)治疗27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6岁,随访比较两种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间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1例术后6个月滑倒时再次断裂,二次开放手术缝合;3例出现伤口渗液,延迟愈合.改良组伤口均Ⅰ期愈合.44例患者术后平均获21.2个月(6~39个月)随访.按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改良组优1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开放组优18例,良6例,差3例,优良率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开放缝合术比较,改良的Ma和Griffith微创经皮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效果好,是目前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单侧踝融合术,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行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观察组行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性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对两组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统计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21%(25/29),与对照组的82.76%(2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1/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疗效相当,但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应用微创Kessler缝合的方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39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资料,手术中采用横行小切口显露跟腱断端,Kessler缝合法经皮缝合修复断裂跟腱,35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19个月(6~24个月).评价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Krackow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Krackow缝合法治疗的2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均采用Krackow缝合法,术后予踝关节跖屈位短腿前托石膏外固定,配合功能锻炼。[结果]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8个月。采用Arner-Lindholm评定法评价临床疗效,优23例,良5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按照AOFAS评分,优22例,良5例,可1例。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跟腱再次断裂、跟腱愈合不良等。[结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采用Krackow缝合法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Krackow缝合法和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缝合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6,Krackow缝合法)和对照组(n=52,改良Kessler缝合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康复效果,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6个月的跟腱活动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白细胞(WBC)、皮质醇(Cor)及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  相似文献   

14.
屈增辉  喻元  郑坤  石磊 《海南医学》2022,(24):3203-3206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Kessler缝合法对跟腱断裂患者的修复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安康市中心医院骨三科诊治的82例跟腱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微创Kessler缝合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PRP治疗。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临床疗效、跟腱愈合评级、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回院复查时的VEGF、TGF-β1水平。结果 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的AOFAS疼痛、功能及总评分分别为(37.71±2.53)分、(46.16±3.40)分、(93.52±2.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96±2.76)分、(42.09±3.33)分、(84.02±2.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取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Krackow缝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跟腱再断裂率、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随访6个月的Arner-Lindholm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跟腱再断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跟腱断裂患者应用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治疗切口小、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跟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在创伤性踝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和生命质量评分。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为(80.84±9.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6±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可提高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AOFAS踝-后足优良率和术后1年生命质量评分,效果优于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跟腱断裂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以"跟腱"、"跟腱断裂"、"跟腱修复"为检索词。时间跨度为1980年1月至2018年4月。根据检索词进行初检后获得文献392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后获得符合标准文献46篇。结果 /结论 (1)跟腱劳损是导致跟腱退化的主要因素,退化的跟腱在需要频繁突然性用力起跳的运动中容易发生断裂;(2)跟腱断裂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3)保守治疗患者出现并发症率更低,但跟腱再断裂率较高,适用于康复后对跟腱承受强度要求不高的患者;(4)手术治疗分为开放手术和小切口微创手术、经皮微创手术,开放手术中的断端直接缝合法能保证较低的二次断裂率,但引起术后并发症概率较高;经皮手术能最大程度避免术后并发症,但其缝合效果存在争议;(5)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方式,都需要在早期配合康复训练,但如何评估体内跟腱的力学特性和愈合程度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微创锁定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本院骨科择期行手术治疗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微创内固定组和切开内固定组各3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利用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视觉模拟量表(VAS法)和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切开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内固定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内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9%明显低于切口内固定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跟骨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结合带线锚钉改良Krackow缝合法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采用常规跟腱内侧切口结合Krackow缝合法进行跟腱修补,B组采用微创切口结合锚钉改良Krackow缝合法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均采用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7.77±10.34)mL,切口长度为(4.21±1.18)cm,手术时间为(40.56±11.45)min,住院时间为(8.69±3.18)d,愈合时间(5.28±1.16)周,且总优良率为92.50%,均优于A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切口结合带线锚钉改良Krackow缝合法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锚钉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均接受双锚钉微创缝合治疗,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5月。结果随访时间12~20个月。患者均为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并发症,22例患者中足踝功能优17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患者术前跖屈角度为(18.1±5.2)°,低于术后的(58.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AOFAS评分为(42.5±8.1)分,低于术后的(91.2±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锚钉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