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1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颞三针+手足挛三针)82例,对照组(颞三针+手足三针)84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进行疗效评定,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功能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观察靳三针疗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痉挛性瘫痪中的最佳穴位配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2%,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功能评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效果显著,且以颞三针+手足挛三针效果为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点穴疗法在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点穴疗法。2组每天均治疗1次,疗程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MAS、NDS评分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ND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穴疗法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单独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按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靳三针加康复训练治疗)36例,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35例,两组疗程均为28 d。治疗前后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评定量表(ADL)、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功能综合评定(FCA)进行两组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P0.01)。治疗组在上肢FMA评分的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NDS及下肢FMA、ADL、FCA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对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龙睿  徐枫  余昕  吴静 《四川中医》2020,38(1):114-117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柔肝通络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2月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柔肝通络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麦粒灸,比较两组患者肢体痉挛和神经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表面肌电图IEMG测定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与下肢肢体痉挛程度Ashworth评分与神经缺损程度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肱三头肌IEMG检测结果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联合柔肝通络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降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与神经缺损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釆用温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电针治疗,观察组行温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温针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用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FM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4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且所有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2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四肢简化Fugl-Meyer(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靳三针组36例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康复组42例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分值和日常生活能力(ADO)评分值均有所提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FMA、ADL治疗前后差值2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与康复疗法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把1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进行拮抗针法结合Bobath疗法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针刺结合Bobath疗法训练。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较治疗前都有显著好转(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拮抗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敷贴联合抗痉挛手法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痉挛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及敷贴方式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评定患者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评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按摩敷贴联合抗痉挛手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中医症候、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单一抗痉挛手法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复健单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靳氏针刺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等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47%(P0.05);两组治疗后NDS评分、CSI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和下肢功能恢复,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7,(1):111-112
目的:研究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是在循阳明经针灸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对照组运用循阳明经针灸治疗,两组的观察疗程均为2月。记录观察指标,使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评分)分析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DS和CS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养血柔肝汤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用养血柔肝汤治疗,观察组联合麦粒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电针常规治疗。治疗组运用电针加补缓泻急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和CS1评分的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ASS及CS1均降低(P 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拮抗肌火针疗法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舌针组、火针组(拮抗肌火针疗法)、火针加舌针组各3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S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CSI评分较其他各组更低,Barthel评分较其他各组更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CS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治愈率(70.00%)及总有效率(96.67%)均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治愈率(46.67,43.33%)及总有效率(80.00%,76.6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均较对照组(16.67%,53.33%)显著升高(P0.05)。结论:拮抗肌火针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靳三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110例,根据Excel随机表格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温阳活络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靳三针治疗。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5天。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以及3个疗程后CSI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下肢FAC分级。结果:研究组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以及3个疗程后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以及3个疗程后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治疗3个疗程后FAC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靳三针能减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温阳活络汤结合使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型偏瘫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治疗中风后痉挛型偏瘫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给予头针结合运动疗法,1个月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运动功能与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1个月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将头针结合运动疗法用于中风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