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12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腹胀,消化道出血,12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6例,恶性5例,交界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术后随访:良性GIST 6例,平均随访时14.3个月,4例无局部复发、转移,3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5例,平均随访16.2个月,2例局部复发再手术,2例肝肺转移,1例死亡.2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潜在恶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需依赖病理结果,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级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广泛转移行活检术,余26例均切除。病理诊断良性3例(10.71%),潜在恶性10例(35.71%),恶性15例(53.57%)。随访时间4~96个月,2例出现局部复发再诊手术,6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服用甲磺酸伊马替民(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5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9例,结肠4例,直肠3例。超声内镜确诊率68.8%(11/16);双源CT检查7例,阳性率71.4%(5/7)。CD117阳性率88.7%(47/53),CD34阳性率66.0%(35/5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6例,交界性9例,恶性28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53例随访6~72个月,16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8例恶性及9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2例于术后10个月复发,4例术后18个月发生转移,10例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双源CT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r,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3—2006年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8例,恶性3例,低度恶性10例。随访14例,随访时间:0.5~13年,10例转移或局部复发并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检查。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6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GIST患者,其中发生于胃42例、小肠18例(其中十二指肠9例、空肠3例、回肠6例)、结肠3例、回肠系膜3例。6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术后病理:良性或极低恶性15例、低度恶性18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18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2.7%,SMA阳性率18.2%,S-100阳性率22.7%,vimentin阳性率90.9%。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傅继勇  陈超 《中原医刊》2007,34(8):46-4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5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53例,其中34例位于胃,6例位于十二指肠,4例位于空肠,7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乙状结肠。术后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5例(28.3%)、中度恶性11例(20.8%)、高度恶性27例(50.9%),随访时间6个月。6年,1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7例死亡。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局部病灶为主,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和是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健  杨玉辉  姚定聪 《重庆医学》2007,36(16):1650-165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2006年5月收治46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行纤维胃肠镜、胃肠钡餐和B超等检查,确诊率低(4.4%).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率100%,其中根治性切除41例(89.1%),姑息性切除5例(10.9%),术后复发转移12例(26.1%),传统放疗和化学治疗效果甚微.结论 术前确诊困难,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诊治体会,分析病理特点,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胃间质瘤10例常规行胃镜、腹部CT检查。均行剖腹探查,≤5cm8例行胃局部切除后病检,5~10cm2例行胃大部切除。结果:良性胃间质瘤8例,恶性1例,良恶性交界1例。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结论:胃间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病理确诊性质。肿瘤大小及肿瘤核分裂像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25%),交界性7例(21.8%),恶性17例(53.2%)。CD117阳性31例(96.9%),CD34阳性27例(84.4%)。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8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提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学证实直肠间质瘤的MRI及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8例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1例无明显症状。肿瘤位于直肠上段1例、中段及下段5例、下段3例,最大直径约2.7~8.3cm,平均(6.3±1.6)cm。7例肿瘤肠腔外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MR平扫9例T1WI为等及较低信号,T2WI上8例稍高信号、1例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9例均持续明显强化,内部均见无强化坏死区,8例见强化假包膜;5例见直肠缘滋养血管,1例导致直肠不全梗阻,3例出现肝脏单发转移,9例均未见腹、盆腔积液及淋巴结转移。9例均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其中8例中、高度危险性肿瘤术后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随访6~71个月,3例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其余6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直肠间质瘤缺乏特殊临床症状;MRI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多表现为肠壁外生性肿块,平扫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DWI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持续中度以上明显强化,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模式,假包膜常见,较大肿瘤可见坏死、囊变,容易发生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但淋巴结转移少见;早期根治性切除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X诊断(附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造影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GIST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GIST的消化道造影、手术及病理、临床资料。结果5例GIST中,交界性2例,良性2例,恶性1例,均行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胃或肠腔不同程度偏心性狭窄,局部黏膜展平、移位,呈外压性改变,充盈缺损或龛影,黏膜紊乱、纠集、中断、破坏消失。结论胃肠道造影检查对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动态的观察病变、管腔的充盈情况及邻近黏膜的充盈情况,但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何美文  于鼎  白植军  刘铮 《吉林医学》2010,31(20):3189-319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治疗的GIST患者17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及贫血。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3例,小肠3例,直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7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最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GIST患者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54例(57.4%),小肠22例(23.4%),结肠11例(11.7%),直肠6例(6.4%),肛管1例(1.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6.3%)和腹部肿块(32.1%), 9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年、 3年、 5年存活率为83.4%、 53.2%、 38.8%,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23例恶性患者中9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邱梅  孙林  胥蓉  李霞 《吉林医学》2012,33(6):1244-12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 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