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应用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观察治疗5、42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产后42 d和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3个月盆底肌力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用阴道哑铃治疗,能明显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变化及盆腔器官脱垂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盆底肌力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给予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肌力分级评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位静息状态、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电位变化;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0级、Ⅰ级、Ⅳ级、Ⅴ级分级情况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正常率(6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静息状态肌电位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肌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可以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收缩能力,明显调节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二次妊娠盆底功能障碍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胡婷婷  黄清 《医疗装备》2023,(17):128-130+133
目的 分析盆底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康复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盆底生物刺激反馈仪干预。两组均于产后6周开始干预,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盆底肌最大电压、盆底肌平均电压、盆底肌力、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盆底功能[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估]、生活质量[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估]及并发症(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腰骶痛)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最大电压、盆底肌平均电压、盆底肌力、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最大电压、盆底肌平均电压、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PFDI-20、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盆底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康复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分娩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电压、盆底肌力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产妇盆底肌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产妇Ⅰ类纤维与Ⅱ类纤维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产妇Ⅰ类纤维与Ⅱ类纤维收缩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康复训练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电压与盆底肌力,对产后早期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对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提高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患者84例随机分为生物电刺激组和联合组各42例,生物电刺激组给予生物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生物电刺激组基础上给予盆底康复治疗。进行Ⅰ类肌力、Ⅱ类肌力评分,观察患者静息压、盆底收缩压、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评估性功能,统计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肌力、Ⅱ类肌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评分高于生物电刺激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静息压、盆底收缩压、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高于生物电刺激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性交痛评分低于生物电刺激组患者,性高潮、阴道润滑度、性满意高于生物电刺激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24%高于生物电刺激组患者的78.57%,并发症发生率11.90%低于生物电刺激组患者的3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Ⅰ类肌力、Ⅱ类肌力,改善患者盆底压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性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对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静息肌电值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产妇子宫垂落、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及盆底功能障碍评分(PFDI-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经健康教育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治疗后有助于盆底功能恢复,提升其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练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245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在产后第7天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1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产后42天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产后3个月进行盆底组织器官评定。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Oxford肌力评分、压力性尿失禁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痔疮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1),子宫后倾后屈、腰骶痛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P0.05),膀胱膨出、腰围恢复孕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和Kegel训练治疗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Kegel训练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松弛素水平及肌力改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松弛素水平略有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配合kegel训练治疗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37-73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并在产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性障碍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采用GRRUG法评估患者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肌纤维疲劳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者采用多种疗法联合的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促进产后盆腔肌肉功能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和平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盆底康复门诊检查有盆底功能障碍的60例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Kegel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盆底肌力、动态压力、尿失禁情况及性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盆底动态压力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尿失禁、性生活质量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能增强盆底肌收缩力,可降低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产后性生活质量,可在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206例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后6个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和尿失禁情况,产后并发症及术后性生活。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显著高于对照组(t =7.31,P<0.05),而尿失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3,P<0.05),观察组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75,P<0.05)。观察组产妇腰骶痛、子宫缩复不良、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痔疮和阴道壁膨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别为3.54、15.73、4.29、11.62、7.76、6.14,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均显著提高(χ^2别为17.30、121.69,均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性生活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χ^2=2.48,P<0.05)。结论 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有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显著降低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孕期开展盆底相关健康教育对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妊娠28周开始盆底健康教育和分娩宣教、指导盆底肌肉锻炼,对初孕妇妊娠36周时盆底肌力、产程、分娩方式及产后42天盆腔脏器脱垂及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09年6月进行规律产检的初产妇随机分为锻炼组68例和对照组75例,征得锻炼组初产妇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于妊娠28周在孕妇学校开始盆底健康教育和分娩宣教,并指导其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只进行定期产检。分别于妊娠36周、产后42天评估盆底肌力和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并对产程及分娩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锻炼组初产妇妊娠36周及产后42天的盆底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组产后42天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组产程较对对照组短,顺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盆底相关健康教育及指导盆底肌肉锻炼,可显著提高初产妇盆底肌力和顺产率,缩短产程,降低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初产妇顺产后盆底肌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2007年1~4月收治的健康初产顺产妇女75例,年龄24~28岁,均为产后42天恶露干净者,盆底肌力Ⅲ级或Ⅲ级以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产后实验组产妇给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疗程,对照组产妇在家自行收肛锻炼治疗。实验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26例同意抽血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Na+-K+-ATP酶、Ca2+-ATP酶的变化,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后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正常(Ⅴ)Ⅰ类纤维39例,ⅡA类纤维36例,ⅡB类纤维37例,对照组0例(P<0.01);实验组产妇IGF-I治疗前后分别是(16.2±5.6)μmol/L和(37.5±7.8)μmol/L,两者比较P<0.01;Na+-K+-ATP酶和Ca2+-ATP酶治疗前分别为(0.134±0.03)μmolPi.mgprot-1.h-1和(0.5±0.12)μmolPi.mgprot-1.h-1,治疗后分别为(0.24±0.09)μmolPi.mgprot-1.h-1和(0.71±0.19)μmolPi.mgprot-1.h-1,两者比较P<0.01。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改善提高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力,其作用可能与IGF-I、Na+-K+-ATP酶及Ca2+-ATP酶的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盆底功能锻炼对初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 POP)分期和症状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将189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锻炼,维持4个月,对照组未进行干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值(产后6周)的POP分期(χ2=2.372, P=0.640),POP-Q位点(P>0.05)和膀胱颈位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确诊POP-QⅡ度的初产妇在产后6周和6个月的相对风险度无显著性变化(χ2=2.204,P=0.533;χ2=2.407,P=0.326);对照组在产后6个月阴道内膨胀症状的初产妇数量明显高于实验组(χ2=25.69,P=0.001)。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初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没有影响;对于特定人群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性研究确定盆底功能锻炼对盆腔器官脱垂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分为A组(自然分娩组,50例)和B组(剖宫产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情况。结果 B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评估结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影响差异较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药联合Kegel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足月、初产、头位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以产后42天评价两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及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张力强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中药口服联合Kegel训练可以有效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影响产妇盆底肌锻炼的因素及针对性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的因素,促进盆底功能康复。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287例产妇在产后第2天进行面对面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2.0软件进行汇总分析,再分组进行盆底肌锻炼指导。结果:产妇及家属(尤其丈夫)对盆底肌锻炼知识非常缺乏(93.16%、98.42%),同时表现出很高的自愿参与率(78.42%);实验组针对每位产妇实施一对一盆底肌锻炼指导,就产妇42天检查盆底肌张力PC肌力评分及盆底器官脱垂情况POP-Q分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现阶段的产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匮乏,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与盆底肌锻炼指导,可以明显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就诊的120名轻度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凯格尔运动进行盆底肌肉训练3个月,对实验组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盆底肌最大收缩电位、Ⅰ类肌平均肌电位和Ⅱ类肌平均肌电位以及盆底肌Ⅰ类肌肌力和Ⅱ类肌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23、1.321、1.894、3.263、4.236,均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1.67%),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9.786,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且方便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拉提练习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产后普拉提练习与否分组,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产后3个月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14周末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长于6周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14周末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6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普拉提练习的试验组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及试验前,表明普拉提产后操对盆底肌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