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经筋即经脉之筋,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之筋马莳说:“各经皆有筋”(见张志聪、马莳《黄帝内经灵枢合注》)。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古人以十二经筋总括全身之筋,把人体的筋肉组织隶属于十二经脉。因此,十二经筋的名称,在人体的分布、循行与十二经脉基本上一致。但是,经筋没有十二经脉那样冠以脏腑之名,而直接称之  相似文献   

3.
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经筋实质探讨1.1十二经筋实质探索《针灸学》第7版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内经》经筋实质究竟是什么?古今医家、学者不乏探索,颇多争论,至今无定论。  相似文献   

4.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1 十二经筋的特点1.1 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1.2 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互相联系的循行系统。张景岳言:"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及其临床应用210005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王启才第五讲十二经筋1、命名含义: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之气聚结于筋肉、骨胳、关节的体系,其名称首见于《灵枢·经筋》篇、“筋”的含义,《说文解字》为”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产力量的筋肉,经筋就是机体筋肉...  相似文献   

7.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的挛急、弛缓所导致的肌肉掣引、痹痛、转筋、强直、肢体不用及其他并发症[1-2].经筋推拿疗法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使经筋疏通,达到祛瘀、解痉、散结、复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筋是中医学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概括。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连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濡养以及经气的正常调节下才能发挥其综合生理效应。石学敏院士根据经筋病候特点,设立经筋刺法,临床治疗屡获量效,形成了其独特的临证特点。  相似文献   

9.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相似文献   

10.
第八节十二经筋“经筋”的生理也是与经脉一样,只因为它是专门循行于体表面与筋内部分,又多作用于筋骨方面,故称经筋。经筋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十二个系统,它的特点是:(1)经筋是循行体表不入内脏,故其病症大多系四肢头身的筋肉疾患,很少涉及内脏;(2)  相似文献   

11.
现在学者将经筋看做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研读《内经》后提出,《经筋篇》和《经脉篇》相比,在经脉的起始、循行走向、命名以及文体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经筋篇》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是《经脉篇》的子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灵枢·经筋篇》所论十二经筋病候看,经筋为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如挛急、掣痛、转筋、强直、弛纵、关节活动不利及肢体痿废不用等。临床常见的肩周炎、网球肘、肋间神经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各种软组织伤病及偏瘫、截瘫、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症等多种瘫痪性的疾病均属于经筋疾患。我们  相似文献   

13.
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药》2008,27(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2008,(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灵枢》经筋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循行分布特点以经脉为纲纪,无脏腑属络;循行方向呈向心性;结、聚、交、合;呈片、面状分布.其病候特点、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病位分为经筋所过外周病候与内脏病候;治疗特点有"燔针劫刺",量化刺激标准基于"维筋相交"的交叉取穴法等等,并总结了经筋实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经筋系统与经脉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是经络学说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既往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经筋和经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尽管经筋与经脉在生理、病理、功能、分布等方面有着有机的联系,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解和掌握经筋与经脉在结构上、生理上和病理、诊疗方面的关系与异同,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开辟针灸、推拿疗法新领域,具有实际的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筋刺法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灵枢·经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经筋的专著,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虽然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不如十二经脉理论为人所重视,但在针灸临床已被广泛应用,深入探讨并掌握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不仅有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而且对经络的进一步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近十年有关经筋刺法在针灸临床应用概况的文献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其分布部位及病侯着重表现左筋肉方面,病变沿着循行部位发生,位置较表浅,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肉的拘挛、弛缓、转筋和抽搐等。其表现类似于软组织损伤。根据经筋特点对筋脉病变进行诊断,并以推拿手法治疗的方法称为经筋推拿疗法。推拿部位多是手、足三阳、三阴经筋等十二经筋所过之处,如腿、臂、肘、肩、腰、髋、膝、踝等。经筋推拿疗法的手法原则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祛瘀、解痉、散结、复正”为手段,使经筋疏通,达到治病的目的。经筋推拿手法常用的有推…  相似文献   

19.
<正>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在恢复期出现痉挛性瘫痪是其后遗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因痉挛引起的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若失治误治,则会造成永久性瘫痪。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近年来,不少医者采用经筋理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取得很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经筋的实质1. 1经筋的分布规律经筋的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大体相同,遍布周身,分为手足三阴、三阳经筋,共十二经筋。关  相似文献   

20.
痹证是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经筋是十二经脉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经筋理论认为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是引起痹痛或加重痹痛的关键,应用"解结法"解除"横络"卡压是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