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使用静脉留置针给老年患者输液,体会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67例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根据自愿方式分为两组:A组应用美国BD公司制造的18~20号静脉留置针穿刺;B组应用常规针头穿刺,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A组液体外漏现象明显低于B组.结论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不仅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老年患者的痛苦,保护血管,而且减轻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更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  相似文献   

2.
杨英  吴秀荣 《当代医学》2012,18(16):129
目的将两种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进行对比,探讨采用两种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方法将门诊输液室32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静脉上方穿刺(A组160例)和静脉侧方穿刺(B组160例)进行成功率对比。了解两种不同穿刺法在进针速度、穿刺成功率、血管重复利用次数、病人疼痛及穿刺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采用静脉上方(A组)穿刺的160例患者,无一穿刺失败,成功率100%。采用静脉侧方(B组)穿刺的160例患者中32例患者穿刺失败,成功率为80%。结论采用静脉上方穿刺法穿刺时,针尖在静脉的上方向下压迫直接刺入血管,穿刺成功率高。采用静脉侧方穿刺时,针尖在皮下沿静脉的侧面潜行刺入,静脉易随针尖来回移动,不易一针成功。静脉上方穿刺明显优于侧方穿刺,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减轻穿刺时老年患者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配合各种治疗.方法 对200例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老年患者皮肤血管的特殊性、使用的针头、选择的穿刺部位及血管、固定方法、穿刺技巧、拔针和按压方法、家属知识缺乏等有关.结论 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技术,从而减轻穿刺时老年患者的痛苦、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术及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霞 《黑龙江医学》2002,26(7):550-550
静脉穿刺术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为病人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保证。1 选择血管及静穿术的方法1 1 正常清晰 ,粗大弹性好的血管穿刺时 ,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 ,针头斜面向上 ,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 ,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1 2 较细小的静脉穿刺时 ,止血带通常扎在穿刺点近心端 5~ 7cm ,左手固定静脉时不要用力太大 ,针头进皮角度要小 ,采用直刺或旁刺进皮 ,针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二种静脉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寻找一种无痛静脉穿刺的方法。方法:在静脉穿刺中,采取提高穿刺角度,使针头与皮肤呈35°~45°角在静脉上方穿刺,不经皮下直接由皮肤穿刺点快速进入血管,在血管腔平行进针少许后再固定。对200例在我院门诊输液室静脉输液2天以上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穿刺后疼痛反应对照。第一天,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第2天采用新方法穿刺。结果:新方法穿刺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传统方法,P〈0.01或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提高穿刺角度,不经皮下直接由皮肤穿刺点进入血管的静脉穿刺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 ,小儿静脉穿刺与老年人静脉穿刺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 ,现总结如下。1 客观条件不同小儿皮肤弹性好 ,比较紧 ,固定好针柄后针头不易滑出血管外 ;老年人的皮肤弹性差 ,比较松 ,固定好针柄后针头容易随皮肤的牵拉而滑出血管外。小儿的血管比较柔韧 ,弹性大 ,固定性好 ,不易滑动 ;老年人的血管比较硬 ,弹性差 ,不固定 ,容易滑动。2 穿刺时进针部位不同为小儿静脉穿刺时宜从血管上方进针 ,而为老年人穿刺时宜从血管侧方进针。3 分析小儿静脉穿刺时从血管上方进针 ,穿刺完毕后针头在血管内与管腔平行 (如图 1所示 ) …  相似文献   

7.
孙艳华  吴荣珍 《当代医学》2010,16(28):22-23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将208例老年输液患者随机编入改进组和传统组,选择手背、前臂浅静脉使用常规方法和改进方法进行穿刺。结果改进组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结论使用改良方法顺应老年人皮肤及血管的生理特点,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童天霞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90-79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静脉采血和静脉给药又是平时工作中一个重要护理活动。怎样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工作中,总结几点经验:做好穿刺前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输液要求选择合适的针头和静脉,选择好进针角度,妥善的固定针头,以及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进针途径与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于1996年2月~1997年7月通过160例患者静脉穿刺进针途径角度的观察比较,得出斜刺法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直刺法,进针时与皮肤所成角度大小与疼痛程度无明显关系,现报导如下。IIB床资料选择本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清醒患者160例,其中男84例,女性76例,年龄10~78岁。分直刺法与斜刺法两组。2操作方法两组均选用一次性输液器,7号针头,选患者上肢前臂或手背静脉穿刺,原则上从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选择血管。斜刺法组:选好穿刺血管,止血带结扎手臂显露静脉后,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持计在血管旁0.Zcm处刺人皮下潜行0.scm~I…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静脉穿刺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人口老龄化 ,老年患者逐渐增多。为解决老年人静脉输液困难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 ,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同疾病、不同用药及输液时间长短等 ,谈如何选择适合其特点的输液途径 ,有益静脉保护的几点体会。1 根据生理特点选择适宜的穿刺方法老年人通常静脉壁增厚变硬 ,血管弹性降低 ,脆性增加且回血慢 ,凝血快。瘦型老人皮下脂肪少 ,皮肤松弛 ,静脉活动度大 ,操作时应固定血管上、下端 ,在血管上方以 30°角进针直接刺入皮下及血管 ,见回血后 ,针头稍挑起顺血管进入少许即可。胖型老人 ,静…  相似文献   

11.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穿刺和拔针都可引起疼痛 ,为减轻疼痛 ,我们对穿刺与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 ,介绍如下。1 方法1.1 传统法穿刺时嘱患者握拳 ,以 2 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沿静脉潜行刺入见回血 ,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改进法穿刺时让患者手自然放松 ,护士左手拇指固定血管并绷紧皮肤 ,以 30°角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血管 ,以 15°角平行向前送针。1.2 传统拔针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改进法拔针时让患者放松 ,关闭输液器 ,左手食指在针眼上约 3cm处绷紧皮肤 ,以 2 0°角迅速拔出针头 ,左手拇指纵向…  相似文献   

12.
不同进针角度对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美成  雷少琴 《广西医学》2009,31(3):408-409
目的探讨不同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对老年患者痛感及皮下瘀血的影响。方法对300例住院需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采取自身对比法,分别采用30°角(A组)、45°角(B组)和60°角(C组)进针法行静脉穿刺各600例次,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一次穿刺失败及皮下瘀血发生情况。结果疼痛反应发生率A组(6.0%)高于B组(2.1%),C组(4.8%)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皮下瘀血发生率分别为5.5%、4.0%、5.0%,一次穿刺失败率分别为2.0%、1.1%、1.8%,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穿刺以45°角进针具有皮下瘀血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的静脉输液治疗中,我们经常遇到极易穿破的血管,这类血管扎止血带后充盈很好,清晰可见,但针头一碰到血管即出现淤血肿胀而致穿刺失败,而且往往连续失败,甚至3~5针才能成功。如何提高上述病例静脉穿刺成功率,临床未见报道。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为提高工作效率,在遇到血管条件非常好时,往往采用不扎止血带法直接穿刺,同样能够一次成功,后来试用于易穿破血管,提高了一次成功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易穿破血管患者均来自我院住院病人,男11例,女19例,年龄26~65岁。其中肺心病患者15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6例,肝硬化患者9例。采用自身对照法,选择左侧或右侧手背静脉同部位血管,其中,传统方法90例次,不扎止血带方法90例次。1.2静脉穿刺方法为尽量排除穿刺过程中的干扰因素,由同一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传统方法: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20度角自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1],见回血,穿刺成功。不扎止血带方法:看清血管走行方向,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20度角自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 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生易掌握且患者较满意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校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即传统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平行的持针柄法)与传统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度进针);观察组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呈45°角)与增大角度进针法(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并保持该角度将整个针尖斜面快速穿刺入血管,进针深度为2~3 mm,然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平行进针0.5~1.0 cm)。比较两组学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浅静脉穿刺教学中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与增大角度进针法实用性和可行性较好,能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相似文献   

16.
丁玉荣 《安徽医学》2012,33(2):236-237
目的通过改良老年患者外周浅静脉穿刺针头固定法,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因固定、拔针造成的疼痛不适以及拔针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按随机原则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用改良的外周静脉穿刺针头固定法,对照组用传统的针头固定法。结果改良的外周静脉穿刺针头固定法在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固定针头、拔针造成的不适,以及输液过程出现的针头移动、滑脱,与传统的针头固定法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外周静脉穿刺针头固定法利于保护老年患者静脉,减少因固定针头拔针造成的不适,可降低整个输液过程针头滑脱并发症,减轻老年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的最佳进针角度和进针方法. 方法 选择神志清楚的内科病人4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40°、60°角从静脉上方和静脉侧方六种进针方法各进行穿刺输液1次.比较六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输液肿块情况等.结果 静脉穿刺疼痛感与进针角度呈负相关,且从静脉上方进针明显优于从静脉侧方进针(P<0.01);从静脉上方进针的穿刺成功率、引起的输液肿块与进针角度有明显关系(P<0.01),40°角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60°角穿刺成功率最低,角度越大出现的输液肿块越多;从静脉侧方进针出现的输液肿块明显少于从静脉上方进针(P<0.01);从静脉侧方进针的穿刺成功率及输液过程中出现肿块均与进针角度无明显关系(均P>0.05). 结论进针角度和进针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血管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8.
肥胖患者的静脉穿刺常选用手、足背部静脉 ,但在临床上常遇到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肥胖患者 ,上述部位一针穿刺成功比较困难。在实践中我们选用了手腕桡侧、足部大隐静脉和示指根部细小静脉穿刺 ,提高了一针成功率。经验的积累使我们体会到示指根部穿刺对肥胖患者的渗漏率小于手腕及大隐静脉。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穿刺方法示指根部穿刺法 :示指根部桡侧有一根表浅的细[收稿日期 ]2 0 0 0 0 8 2 2小静脉 ,明显可见且不易滚动 ,血管充盈度较好 ,选择51 /2号输液针头 ,常规皮肤消毒 ,右手持针柄翼部 ,左手托住进针手指并稍下压约 1 0°,使皮肤…  相似文献   

19.
吴明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30):3985-3986
目的探讨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病区285例老年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45例,对照组14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输液常规方法,对照组采用"找准血管,进针慢,松止血带轻,巧护理"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找准血管,进针慢,松止血带轻,巧护理"的方法能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失误 ,尤其是输液完毕后 ,拔针部位按压不当 ,使病人穿刺部位出现皮下瘀血 ,影响下次静脉穿刺。现就本急诊治疗室静脉输液后引起局部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工作责任心不强 :观察室病人多 ,护士在做治疗时 ,赶时间而忽略了解病人的血管特点 ,对血管的解剖位置不熟悉 ,不管血管的好坏盲目进针 ,以致穿破血管造成皮下瘀血。对长期静脉点滴病人血管的选择缺乏计划性 ,无静脉保护意识 ,只顾本班次 ,不管下一班。(2 )穿刺技能差 :护士在穿刺时不掌握穿刺原则和基本手法 (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