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6例糖尿病肾病病人分为A和B两组,A组26例,Scr正常,24h尿蛋白大于等于0.5g,分为A1和A2线各13例,B组20例,Scr在110-354umol/L,分为B1和B2各10例,A1和B1组给予氯沙坦50-100mg/d,A2和B2组给予洛汀新10-20mg/d,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血压,24h尿蛋白,Scr t BUN变化。结果:氯沙坦和洛汀新均可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降低Scr和BUN水平,且氯沙坦无干咳副作用,较洛汀新更少发生高钾血症以及Scr进一步升高,结论:氯沙坦可有效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降低Scr和BUN水平,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且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肾移植后大量蛋白尿的治疗作用.方法 接受尸体肾移植、术后时间达1年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300 mg的患者82例,以计算器随机数法分为氯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氯沙坦组患者连续服用氯沙坦达1年以上,剂量为50~100 mg/d;对照组患者连续服用氨氯地平达1年以上,剂量为5~10 mg/d.观察12个月,记录患者的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等.结果 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研究开始时和研究结束时的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1.9±1.5)g和(1.1±0.8)g,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研究开始时和研究结束时24 h尿蛋白定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开始时相比较.氯沙坦组中血压控制者及血压未控制者的尿蛋白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对照组中,仅血压控制者的尿蛋白较研究开始时有所减少(P<0.05),血压未控制者的尿蛋白反而较研究开始时有所增加(P<0.05).氯沙坦组和对照组中,治疗明显有效(尿蛋白下降≥50%)者分别占56.4%和15.8%,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沙坦对肾移植后大量蛋白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该作用不依赖于患者血压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2组,氯沙坦治疗组20例(50mg,每日1次日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组20例(3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及UAER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1,P<0.05),两组间降压幅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氯沙坦治疗组UAER降低幅度较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组大,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相关性,两组治疗后UAER下降幅度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沙坦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均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UAER,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氯沙坦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大剂量氯沙坦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的作用 ,探讨氯沙坦治疗蛋白尿的临床合理剂量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本临床观察采用开放实验自身对照的方法 ,对三组肾病性蛋白尿的患者分别服用常规剂量 (5 0mg/d) ,两倍剂量 (10 0mg/d) ,三倍剂量氯沙坦 (15 0mg/d) 8周的患者进行血Cr、BUN、UA及 2 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 :氯沙坦能有效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 ,三组治疗前后 2 4h尿蛋白定量均数比较及组间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氯沙坦对肾小球疾病引起蛋白尿有治疗作用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着氯沙坦剂量的增加降低蛋白尿的作用也增强  相似文献   

5.
科素亚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素亚 (氯沙坦钾片 )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1型 )拮抗剂 ,现普遍认为它通过可以阻断内源性及外源性的血管紧张素Ⅱ所产生的各种药理作用 (包括使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等作用 ) ,广泛应用在控制高血压〔1~ 3〕,这种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已经被世界上 75个国家认可 ,科素亚能否延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 ,国内尚无报道 ,本文应用科素亚对5 5例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半年的治疗 ,旨在探讨科素亚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 2 0 0 1年 5月~ 2 0 0 1年 11月我科住院及门诊共 5 6例糖尿病合并有肾病的患者 ,并随…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加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氯沙坦加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将 5 4例糖尿病肾病病人分为A和B两组。A组 3 0例 ,Scr正常 ,2 4h尿蛋白≥ 0 .5g ,分为A1、、A2 和A3组各 10例。B组 2 4例 ,Scr在 110~ 3 5 4 μmol/L ,分为B1、B2 和B3各 8例。A1和B1组给予氯沙坦 5 0mg和苯那普利 10mg ,A2 和B2 组给予氯沙坦 5 0~ 10 0mg ,A3和B3组给予苯那普利 10~ 2 0mg。观察治疗 3个月前后血压、2 4h尿蛋白、Scr和BUN变化。 结果 :单独用氯沙坦或苯那普利和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降低Scr和BUN水平 (P≤ 0 .0 5orP <0 .0 1)。尽管各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但就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降低Scr和BUN的幅度以联合用药组最明显。结论 :氯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 ,较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降低Scr和BUN水平 ,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倍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拮抗剂(ARB)及二者联合用药对蛋白尿和延缓肾损害的疗效、安全性及差别。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口服洛汀新20mg/d,初始剂量10mg/d;B组口服科素亚100mg/d,初始剂量50mg/d;C组口服洛汀新10mg/d加科素亚50mg/d,初始剂量分别为5mg/d、25mg/d。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钾、肝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下降至130/80mmHg以下,治疗前后血压和伍用降压药平均种数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组减少尿蛋白的总有效率均〉95%,组间比较,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组均无因副作用退出研究的病例。结论双倍剂量ACEI、ARB及二者联合用药对多种病因导致的轻、中度蛋白尿有显著疗效,能延缓肾损害进程;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抗尿蛋白和肾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对45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给予依那普利10 mg/d(15例),氯沙坦25 mg/d(15例),以及联合依那普利10 mg、氯沙坦25 mg(15例),观察治疗前、治疗开始第1周和12周后的尿蛋白排泄量、血尿素氮、肌酐浓度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依那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均显著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分别减少25.35%和45.07%(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减少尿蛋白排泄更为明显(65.96%)和氯沙坦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尿蛋白排泄和血压下降无关.肌酐清除率在依那普利组的第1周和12周明显下降(P<0.05),其他两组无明显下降.血清肌酐浓度、钠排泄在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无变化.结论:小剂量氯沙坦和依那普利能减少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的排泄;氯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抗尿蛋白的作用最强.单独使用氯沙坦对肌酐清除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杏丁注射液对高血压肾损害轻中度蛋白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对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轻、中度蛋白尿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研究的患者55例,随机分为3组,A组19例,服用洛丁新10 mg/d; B组18例,给予杏丁注射液20 ml/d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C组18例,给予杏丁注射液20 ml/d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同时服用洛丁新10 mg/d.疗程均为4周.观察期间受试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左右.治疗过程中检测血常规、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Scr、血电解质和肾功能,并记录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前尿蛋白定量为(2.08±0.53)g/24 h,A、B、C组治疗4周后尿蛋白分别为(1.67±0.36)g/24 h(P<0.05)、(1.23±0.31)g/24 h(P<0.01)、(0.81±0.35)g/24 h(P<0.01).结论:杏丁注射液可显著减少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蛋白尿并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核因子-κB(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随机筛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进行3个月基础治疗,分为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组50例(尿白蛋白/尿肌酐30~300 mg/g),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组50例(尿白蛋白/尿肌酐大于300 mg/g),予以黄芩素铝胶囊1. 2 g每日三次治疗3个月。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肌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血清TGF-β_1及VEGF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不同蛋白尿水平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外周血NF-κBp65均有明显激活(P 0. 05),与ACR成正相关;糖尿病肾病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黄芩素可抑制NF-κBP65、TGF-β_1、VEGF表达,减少尿白蛋白排泄(P 0. 05)。通过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组及大量蛋白尿组治疗前后比较,黄芩素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排泄。结论:黄芩素可抑制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NF-κB活化及降低VEGF、TGF-β_1水平,减少尿白蛋白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展延缓明显。  相似文献   

11.
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衰竭6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益肾方与氯沙坦联用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蛋白尿、肾功能、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健脾益肾方每日1剂,氯沙坦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仅予氯沙坦100 mg,每日1次,疗程12周,治疗前后检查慢性肾衰竭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结果:健脾益肾方与氯沙坦联用能更显著地降低蛋白尿及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P<0.05或P<0.01).结论:健脾益肾方与氯沙坦联用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苯那普利与科素亚联合应用对高血压肾病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联合科素亚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用13月龄SHRs作为实验组,同龄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予以苯那普利、科素亚及苯那普利 科素亚联合治疗12周.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4、8、12周各组测定血压、24 h尿白蛋白排泄;比较实验结束时各组血浆及肾脏组织AngⅡ、TCF-β1水平.结果:苯那普利、科素亚及苯那普利 科素亚都可以明显降低SHRs血压、24 h尿白蛋白排泄,但以苯那普利 科素亚效果最好.3组中血浆及肾脏组织中的AngⅡ水平在科素亚组升高,在科素亚以及苯那普利 科素亚组下降.3组中血浆和肾脏组织的TGF-β1水平都有显著降低,以合用药组降低的程度最大.结论:联合应用苯那普利和科素亚,可以协同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进一步延缓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3.
清氮灌肠液对慢性肾衰竭病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清氮灌肠液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观察5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一段时间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中药口服辨证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清氮灌肠液治疗.以血肌酐倒数(1/Scr)为纵坐标,以病程时间(月)为横坐标,观察各组斜率和回归系数(b)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常规治疗时的b值为-0.007 26±0.002 92、A组-0.003 85±0.001 43、B组-0.002 12±0.001 81,三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伴有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病人的进展速度快于尿蛋白少者(P<0.01)和血压正常者(P<0.05),用中药治疗后差别不显著.结论:中药治疗能明显延缓CRF的病程,中药口服和灌肠合用更具疗效.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对CRF病程有明显影响,中药治疗有助于减少蛋白尿、降低血压,并延缓病程.  相似文献   

14.
1.病例选择及分组选择我科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IgAN)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5~73岁,病程8d~10个月。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联合科素亚治疗组(A组)及科素亚对照组(B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伴有高血压的MHD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氯沙坦组,安慰剂组每位患者每日口服安慰剂,氯沙坦组每位患者口服氯沙坦50~100 mg/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分别测定BNP水平.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1个月氯沙坦组BNP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92.4±238.9)pg/ml VS (618.5±243.6)pg/ml,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978.3±226.5)pg/ml VS(989.7±235.1)pg/ml,P〉0.05].结论:氯沙坦可降低MHD患者BNP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氯沙坦对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早期慢性肾衰竭(CRF)患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可能有利效应。方法:早期CRF病人(Scr135~442μtool/L或Ccr30~50ml/min)56例,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31例,2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1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沙坦组(N=30)给予氯沙坦50mg每日1次;对照组(N=26)给予洛汀新10mg每日1次,共4个月。观察血压、尿蛋白、BUN、Scr和Cer、等指标。结果:氯沙坦与洛汀新一样均能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降低BUN和Scr、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其对轻中度慢性肾衰竭的患疗效较好,治疗期间未见严重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结论:氯沙坦具有良好的降血压、减少蛋白尿作用,能延缓早期CRF患肾功能的进展,其副作用少,病人耐受性好。但有关氯沙坦对中重度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及CRF晚期患的疗效尚需大样本的长期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联合输尿管支架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将150例确诊为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按比例随机分成3组,A组(联合治疗)患者置入输尿管支架后,每天19点服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mg,每天饮水2 000ml。B组(单用α-受体阻滞剂)患者除每天饮水2 000ml外,19点服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mg。C组(单用输尿管支架)患者置入输尿管支架后每天饮水2 000ml。鼓励患者多做运动,疗程2周,每3天复诊了解排石情况,复查腹部B超、KUB,记录排石时间、是否出现绞痛及使用镇痛药情况,观察药物有无不良反应,患者是否出现导管相关综合征以及支架位置。结果:2周后,A组、C组支架位置均良好,A组、B组、C组结石排出率分别为90%、44%和52%,其中A组结石排出率显著高于B组(P0.01)也优于C组(P0.01)。三组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5.0±2.3)d、(11.3±1.2)d和(9.2±2.1)d。A组患者排石平均时间显著快于另两组(P0.01)。三组患者镇痛剂使用总量分别为200mg、1 600mg、300mg,经过统计比较,A、C组患者镇痛剂使用量显著少于B组(P0.01)。A组患者导管相关综合征的发生数少于C组。结论:运用α-受体阻滞剂联合输尿管支架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输尿管远端结石患者的排石率、缩短排石时间、明显减轻和减少治疗期间肾绞痛的发作次数和镇痛剂的使用量,减少导管相关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伴有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对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的反应。 方法收集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7年8月至2015年04月收治的80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并伴新月体形成的患者,并依据新月体累及的肾小球比例进行分组,新月体占受累肾小球比例≥50% (A组) 24例;新月体累及的肾小球比例<50%(B组) 56例。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管间质病变采用R.Katafuchi标准积分量化。对两组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治疗方案:将A、B两组再分为单纯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组,激素+环磷酰胺治疗组,分别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各组的疗效。A、B组各有24例患者接受了随访。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临床方面:32例(40%)患者有镜下血尿+蛋白尿,76例(95%)患者尿蛋白≥2 g/24 h,32例(40%)患者有肉眼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者超过半数。A组尿蛋白量及血清肌酐明显高于B组(t=1.890,t=2.570; P<0.05),血清白蛋白及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B组(t=2.681, t=3.014;P<0.05)。②病理方面:所有受累肾小球的新月体面积百分比为5.92%~88.9%,其中A组为52.6%~88.9%, B组为5.92%~48.9%;与B组比较A组肾小管间质损害更严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③治疗情况:A组及B组经激素或激素+环磷酰胺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减少(P<0.05) ;单纯激素治疗后A组血清肌酐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t=3.243,P<0.05)。随访2~4年时,A组8例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达透析指征,1例死亡;B组2例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1例原有轻度升高,1例新出现血清肌酐升高)。 结论IgA肾病患者随着新月体占受累肾小球比例的增加,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及临床表现亦逐渐加重且预后不佳;激素治疗可减少伴有大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IgA肾病的蛋白尿并有可能改善其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合剂和科素亚联合治疗对降低肾病综合征(NS)患者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胆固醇和尿NAG酶的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激素、抗凝等治疗的同时给予黄芪当归合剂和科素亚治疗,对照组则只给予激素、抗凝等治疗,检测各组尿蛋白、血浆白蛋白、尿NAG酶、血胆固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尿蛋白明显下降及血浆白蛋白回升在治疗4周后有明显差异性(P<0.05),尿NAG酶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胆固醇较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研究证明,黄芪当归合剂和科素亚联合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尿蛋白,增加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并能降低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减轻蛋白尿对肾小管、肾间质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可乐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浆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盆腔手术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均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术后随机分为三组(n=20),均行PCEA.镇痛药液A组吗啡2 mg和罗哌卡因75 mg;B组可乐定150μg、吗啡2 mg和罗哌卡因75 mg;C组可乐定300μg、吗啡2 mg和罗哌卡因75 mg.监测术前、后血压(BP)、心率(HR)及进行VAS评分、Remesay镇静评分,记录24 h总按压次数、实进次数、镇痛药总用量,并测定麻醉诱导前、术后6、24h血浆ET-1和CGRP浓度.结果术后24 h VAS评分A组高于B组(P<0.01),B组高于C组(P<0.05).B、C组24 h总按压次数、实进次数、镇痛药总用量显著性低于A组(P<0.01),且C组低于B组(P<0.01).A、B、C组镇静评分分别为2.5±0.4、2.9±0.7、(3.9±0.7)分,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或0.01).与术前相比,A、B两组术后BP、HR、血浆ET-1和CG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术后BP、HR和血浆ET-1浓度均显著性降低,CGRP浓度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可乐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术后PCEA不仅能发挥良好镇痛作用,而且降低动脉BP,使血浆缩血管/舒血管神经肽比例平衡,可防止术后高血压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