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针灸甲乙经》文字与结构两个层面的深入思考,举例分析并探讨了《针灸甲乙经》在文字、结构、腧穴、表面解剖、腧穴症治等方面的特色,从细节、整体、逻辑推理等多重角度发掘《针灸甲乙经》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析经络腧穴望诊思想,提炼、分析《黄帝内经》原文中相关论述并与临床实际相对应。从经络腧穴望诊概述、望经脉、望络脉、望腧穴四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望诊内容在针灸临床辨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表明《黄帝内经》中望诊理论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针灸甲乙经》文字与结构两个层面的深入思考,举例分析并探讨了《针灸甲乙经》在文字、结构、腧穴、表面解剖、腧穴症治等方面的特色,从细节、整体、逻辑推理等多重角度发掘《针灸甲乙经》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灵枢》“天牖五部”出发,通过整理《灵枢》中关于颈项部腧穴的论述、回顾后世针灸相关医籍中对颈项部腧穴的认识、总结近现代医家对颈项部腧穴的应用创新情况,梳理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渊源;结合近现代诸多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特点,如擅长运用颈项部组穴、擅于发现颈项部“奇穴”、强调针刺手法、考究针刺深度等,从而引发针灸从业者思考如何开发颈项部腧穴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代王惟一系统总结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厘定腧穴、统一术语、规范经脉病证和穴位应用、重视针灸预后和禁忌证、修订针灸图谱,首创十四经(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腧穴归经分类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最早由政府颁布的国家针灸标准,成为宋代全国统一的针灸教材及针灸考试依据。此外,王惟一依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容铸造针灸铜人开创针灸模型教学先河,后将全书刻石为碑以推广和普及针灸学知识,对后世针灸学术发展有着承先启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原南阳《经穴汇解》是专门考订腧穴的专著。书中引大量文献,并标明出处,其中引录旴江医家李梴的《医学入门》多达205处。本文从引录分布、引文标志、引文条数、征引方式、针灸禁忌、腧穴定位、腧穴别称等方面入手,对《经穴汇解》引录《医学入门》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经穴汇解》引录的原文,反映出引文注重针灸禁忌、重视腧穴精准定位、罗列穴位别称的特色,从而突显《医学入门》在日本的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7.
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集宋以前针灸之大成编纂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下简称"《图经》"),后依据《图经》铸成针灸铜人两座,并将书中全部文字刻于石碑。三者形式不一,但均体现王惟一的针灸学术特色,即确立腧穴数目增补与分类、详述经脉主治与腧穴施治、强调施治禁忌与预后调摄、修订针灸图谱与骨度分寸4个方面。《图经》、铜人、石经代表了宋代针灸的重要学术成就,已成为我国针灸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经穴解》为清代医家岳含珍的一部以解释腧穴为主的针灸专书,该书编排体例不分卷次,以经脉为纲、各经脉总论和腧穴为目,着重于腧穴的穴名释义、主治病症分析和辨证分治方面的论述,尤其是腧穴主治的分析精当、说理透彻,还有分经而附录奇穴,这些内容均极具特色。该书对掌握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当前临床中疾病的腧穴辨证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的经络腧穴教学中可将该书作为参考书。  相似文献   

9.
研读《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记载,分析针灸腧穴的应用特色:注重偱经取穴、局部取穴、辨证取穴以及特定穴的应用,采用腧穴解释病因病机;探讨针灸疗法的应用特点:针法多用于三阳经病及实证、热证,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及虚证、阳衰阴盛证,注重针灸及中药的并用,提倡"治未病"的思想,应用针灸疗法判定预后;同时细述针灸疗法的应用禁忌以避免疾病的误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肓腧穴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备急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本宋代关于灸法的古籍进行研究对比,理清灸法在宋代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一时期灸法剂量、选穴以及施灸方式,探究并总结宋代灸法的特色理论,为现今灸法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治疗腹泻的腧穴,优选治疗腹泻"同功穴"规律谱。方法基于网络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出针灸教材中主治腹泻的腧穴,对其进行腧穴归经,归属部位,频次和规律谱分析。将规律谱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3篇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腹泻的腧穴共有109个,出现频次为27(100%)的腧穴有天枢、足三里、公孙、脾俞,其中,膀胱经腧穴占腧穴总数的22.01%;胸腹部腧穴占腧穴总数的33.03%;且规律谱与《国家标准·腧穴主治》相一致,与古今文献记载基本一致。结论规律谱中的腧穴,可为针灸腹泻的临床处方选择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灸资生经》为南宋时期著名医家王执中精研《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与《备急千金要方》等书,采撅旨要,酌论要旨,综合整理书中涉及的针灸内容,并结合其对针灸学的见解和临床经验类编而成。该书通过定腧穴、明禁忌、载验案、重养生及定施灸体位和顺序对灸法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所载灸法实用性强,对后世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代针灸学家王唯一的两大贡献:创制针灸铜人模型;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是继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后,针灸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铜人经》兼采各家之长,图文并茂,有所创新,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为腧穴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代针灸学者把这部书奉为圭泉。新近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概论中对《铜人经》的评价颇为精当:“宋代王唯一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奏诏对针灸腧穴重新厘定,订正讹谬,从而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三卷。详载穴位名  相似文献   

14.
针灸是中医学特色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腧穴是针灸发挥治疗作用的直接靶点,不同的腧穴其治疗作用各有差异,不同腧穴配合使用可有效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提高临床疗效。胃肠道疾病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常见胃肠道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其中的腧穴配伍规律,对丰富和发展针灸腧穴配伍的理论和应用,促进针灸学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颁布实施近10年使用情况,并为进一步制定修订标准提供依据,对有关论文、教材中的《腧穴名称与定位》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人们在各类型论文中使用该标准的意识正在形成,该标准已基本进入教材。《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实施以来,对于促进针灸教育的规范化、促进临床规范应用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五腧穴即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针灸资生经》集宋以前针灸之大成,五腧穴记载丰富,主治病证繁多,疗效确切,因分布于四肢临床应用频繁,井穴更是取穴方便,治疗病证丰富,但相关机理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针灸资生经》五腧穴分布,特别是井穴分布情况、各个井穴分布频率、十二井穴主治病证、井穴灸法的运用、单穴应用以及井穴配穴构成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五腧穴之井穴的应用规律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针(或灸)药并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等方面论述甚详。现将《伤寒论》中有关针灸腧穴方面的内容。初探如下:1 具体针灸腧穴与应用《伤寒论》中提到的正式喻穴有7个。其中三阳篇出现6个,三阴篇只在厥阴篇中见到1个。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至清末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选穴规律。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采用SPSS 21.0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共筛提取出191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45个。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颊车、地仓、列缺、廉泉、水沟;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胃经、督脉、任脉;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部、上肢部为主;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其次为八脉交会穴。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11组,其中合谷-颊车居首位;聚类分析获得9个腧穴聚类群。古代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以合谷、颊车、地仓、水沟、承浆为配伍核心腧穴,强调远近配穴及随症取穴。  相似文献   

20.
腰痛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亦众说纷纭,为探寻腰痛致病原因和腰痛治疗所选腧穴的规律性,本研究对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学川所著《针灸逢源》中提到的腰痛治疗和腧穴选用规律加以整理、分析,旨在为针灸规范化和临床腧穴选穴的标准化提供借鉴,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