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40Mn2钢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性能要求,针对该材料的要求制定了合理的工艺路线及工艺,成功开发了链条用40Mn2冷轧钢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合金成分特别是Mg、Mn等主合金元素对5083合金性能的影响,既确保材料的最终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又尽可能使合金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和高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Gleeble-1500热模拟机,模拟340机组36Mn2V和40Mn2V钢950~1 100℃,变形量0.5~0 8.变形速度1.0 s-1,水冷和3℃/s冷却的连轧工艺与800~950℃,变形量0.10~0.30,变形速度0.5 s-1,空冷的定径工艺对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6Mn2V和40Mn2V钢连轧变形温度和变形量分别大于1 050℃和0.5时可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细化晶粒和提高产品综合性能;36Mn2V钢管定径变形量0.3时,40Mn2V钢定径变形量为0.2时,应控制定径温度大于835℃,才能满足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为出口钢质无缝气瓶研制的专用材料37Mn钢的性能及应用。该钢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可采用普通的正火处理工艺生产φ219mm无缝气瓶,采用调质处理工艺生产要求较高的φ232mm无缝气瓶。  相似文献   

5.
针对700 MPa级HSLA钢冲裁开裂问题,利用拉伸、冲击、弯曲试验机,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分别对其力学性能、断口形貌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Nb、Ti复合强化的HSLA带钢强度较高,夹杂物控制较好,但由于组织不均导致材料韧性较差,进而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开裂。通过将Mn、Ti含量分别降低0. 40%及0. 030%,增加终轧后两道次压下量至17%及11%,降低终轧温度40℃,从成分调整及控轧控冷工艺方面进行优化,可得到均匀细小的F+P热轧组织,在降低材料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冲击韧性,且冷弯性能良好,完全满足冲裁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ARL4460真空直读光谱仪分析40Mn2成品化学成分,使用蔡司IMAGER.M1m高倍显微镜对40Mn2圆钢冷剪开裂样观察金相组织和夹杂物检测,使用3000BLD/T测深布氏硬度检测仪检测材料的硬度,得出了40Mn2圆钢冷剪开裂的原因是:切断前表面变形层过深和母材表面受外伤造成的应力集中,并据此提出了工艺优化措施,解决了该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iNi1/3Co1/3Mn1/3O2及其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了Ni1/3Co1/3Mn1/3CO3前驱体,然后以Ni1/3Co1/3Mn1/3CO3和LiOH·H2O为原料,合成出了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Ni1/3Co1/3Mn1/3O2.通过XRD,SEM和电化学测试对Li Ni1/3Co1/3Mn1/3O2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800℃烧结12 h所合成的样品粒度大小分布比较均匀,以0.2 C充放电,其首次放电容量为153 mAh·g-1,循环30次后容量为140 mAh·g-1.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LiNi0.5Mn0.5O2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合成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研究不同Li/(Mn+Ni)摩尔比、不同焙烧制度、不同化成制度对LiNi0.5Mn0.5O2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i/(Mn+Ni)摩尔比1.08、一次焙烧温度为500℃,二次焙烧温度为850℃下焙烧得到的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利用固相法制备Mg^2+掺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g0.02Mn1.98O4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地提高了锰酸锂材料的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所制备的正极材料性能优异,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正极材料难以满足人们对电池高能量、高密度锂电池的要求。富含Li和Mn的层状氧化物xLi2MnO3·(1–x)LiMO2 (M=Ni,Mn,Co),其高比容量可超过250 mA·h·g–1,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理想的正极材料。但是,富锂材料仍存在首次循环不可逆容量高、循环性能差和倍率容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阐述了富锂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反应之间的构效关系,讨论了金属氧化物、金属氟化物、碳、导电聚合物和锂离子导体等涂层材料对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同时还对以上涂层在富锂正极材料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的未来发展发现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