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擎 《小城镇建设》2002,(11):56-57
一、街坊式居住区模式产生的背景 回望中国的城市居住小区发展路程,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主要来自邻里单位,居住空间是以一个小学的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居住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小区模式基本上是在住宅匮乏,需要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形成并成  相似文献   

2.
密斯·凡·德·罗选择单室空间作为通用空间原型,该原型体现在其很多重要作品中,如作为居住建筑的范斯沃斯住宅。在住宅中不可避免地要布置卫生间、厨房、设备间等封闭小空间,这些小空间会占据或分割单室空间,以至于破坏单室的通用空间原型。文章分析在范斯沃斯住宅中,密斯通过一系列处理,在满足住宅功能的同时,表现了单室空间的空间原型。  相似文献   

3.
田朝阳  吴军基  孟南 《华中建筑》2012,30(6):171-174
通过对四盒园立意、空间形态、结构的解析,解读了设计师深邃的设计思想。同时指出四盒园暗示人居环境空间包括居住建筑空间、园林建筑空间、园林空间、林中空地四大类型,提出人居环境空间的自然原型是林中空地,生物原型是子宫情结。最后,探索了人居环境基本空间结构单元结构特征及其理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建成环境和居住空间的追求,从一种文化原型的角度对这种理想的环境和空间原型进行认识,并界定了从文化原型到建筑原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指出了体现完美秩序的"匠人营国"和体现理想山水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活环境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型。而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居,则是这两个理想原型的复合。从而尝试提供了一种从"文化原型——建筑原型"的映射关系的角度对建筑形态问题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设计》2012,(3):203-205
本次WORKSHOP的议题是探索极小空间作为居住和办公空间的可能性。万科试图研发一种居住+办公的混合功能空间的原型,面向的人群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近几十年随着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房价攀升,青年人的居住、创业问题成为日益明显的社会问题。20~30岁的年轻人占到城市劳动力的大部分,然而他们中的多数人既不符合国家保障性住房的条件,也不能够负担商品房的价格。解决年轻人的居住和工作空间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普遍问题。这一研究可以填补政策和市场的空白,并且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6.
以大连理工大学辽东湾校区学生宿舍创作实践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过跃层、错层及加设夹层空间等手段多用途利用宿舍空间的可能。作为对既有宿舍原型的整合,复式宿舍空间兼具通廊式宿舍和单元式宿舍的优点,并在空间集约利用、居住品质提升和交往空间营造等方面表现出独特功效。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家务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关系的持续改变对现代居住方式提出了新的诉求,并表征为功能配置、设施配套及住区布局等方面的空间转变。以家务劳动社会化为视角,对现代居住空间在此背景下的变迁进行溯源,试图探讨其诉求原型,并重新审视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承慧 《建筑师》2005,(3):100-104
在家园感普遍缺失的当代社会,住宅提供的经济性、住区功能的完备性、良好的视觉效果都无法弥补这一缺失的遗憾。传统院落住宅由于具备成为原型的特征,因而成为本文的考察对象,试图超越院落的形式表象挖掘出院落与居住生活相契合的本质形态。在原型剖析过程中发现“孤独而非寂寞”的具体化感受——安全感、舒畅感、群体感以及对应的空间组织方式,对其在现代居住环境的应用可能性研究揭示了四个应引起重视的方面——能够保证私密性的空间、接近住宅的交往空间、交通流与交往空间的结合、套型内的院落。  相似文献   

9.
向心性空间图式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空间原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同构的自然观使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背后存在着某种力场,既塑造着空间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与行为。厘清了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的历史溯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空间力场”,从居住与生活、精神与仪式、秩序与效率和权利与象征四个方面阐释其当代流变,梳理其对古今建筑营建活动的深远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空间形式原型,为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原型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和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当时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是“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形式。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的打破,探索新型适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城市居住空间形式引起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和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探索.推行,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和对三级结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都是以基于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  相似文献   

11.
郭佳 《中国园林》2006,22(12):43-47
通过分析一出英国戏剧所呈现的空间秩序,并联系其与江南园林①空间的相似之处,从体验入手,指出江南园林空间中镜池、粉墙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能够形成镜像空间。镜像空间是江南园林中重要的空间原型,产生于空间的同体性或共时性。镜像空间原型不只与建筑空间有关,它还关联着心理层面。由于它从根本上影响人的自我认知,因此最终导致镜像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反复出现在园林中。表达手段既有镜子、水池形成的镜面反射,也有因空间组织而形成的镜像体验。  相似文献   

12.
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蒋昕萌  王冬 《华中建筑》2012,(10):159-163
该文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论述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的构成关系,感悟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与建筑精神,提炼其语言构成的法则,学习其空间组织的造句逻辑与灵感,寻找出其内在的永恒规律,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颗印"民居的精神与内涵,从而梳理总结出"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原型。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云南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rural settlements of the floodplains in Bangladesh, an intrinsic element is the homestead. The homestead layout is defined by the courtyard, form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dwelling units and ancillary buildings around a rectan- gular open space. The courtyard has important phys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local climatic requirements and living patterns. However, particularly in this predominantly Muslim society, the cultural norm of maintaining women’s privac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chetypal space. Nonetheless, other ethnic communities in the floodplains also often have courtyards, suggesting that it is a regional archetype. The archetypal courtyard is now subject to transformation due to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f this trend continues, it would signal the loss of an important and long-lasting regional expression that has resulted from the blending of culture, climate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16.
分解与转化--宁波鄞州中心区文化广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俊  齐康 《新建筑》2005,(5):48-50
宁波鄞州中心区文化广场的设计思路可归纳为:在对既有和假定的主体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广场的功能进行分解,同时,通过传统景观要素的分离与转化,由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空间原型演化出全新的景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22,38(5):6-13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姚志琳 《建筑师》2005,(3):48-55
本文通过分析江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质和地域特征,对村落空间秩序与场所精神进行解读。探讨在特定文化系统和场地环境内,建筑空间原型的产生背景,以及在现实物质技术条件下的建筑构成逻辑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郭红  莫鑫 《新建筑》2005,(1):93-93
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着手点,借助文学、艺术两个中介,引入建筑原型;分析建筑原型的一些具体内涵。为建筑原型理论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真正成形的完整的观演建筑并不多,但是具有观演性质的场所却是丰富多样。人类长期的演出实践已经证明光,有合乎物理因素的“观”或“演”的空间是不够的,真正反映戏剧生命力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应讲求心理因素的互动。因此,从观演空间的原型出发,寻找出剧场建筑的真正生命力,从而弘扬观演空间在城市与社会中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