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原先相对封闭的乡村系统正逐渐趋于开放,乡村人居环境也随即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环莫干山乡村整体规划设计为例,以旅游为导向,在延续莫干山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山水、田园、人居共融的、从单一到丰富的空间格局,探讨新时期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章峰 《住宅产业》2023,(10):13-1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即人居环境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些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城市出现很多的城市问题,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了解决问题,经大量探索研究,得到最普遍的方法是建立人居环境相关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人居环境的建设方法。本文探讨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方法,并以上海市江湾镇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社区居民对江湾镇社区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一定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1)
人类聚居学是研究人居环境的科学,通过对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人居环境的营造手段。本文概述人类聚居学的理论背景,分析大城市的必然性,浅谈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途径,以期对今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聚居及其环境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文章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篇章,首先叙述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端与成长历程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吴良镛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采用发展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核心学科的方法,为实现人居环境有序空间和城乡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从联合国的"人居一"到"人居三"大会,从《人居议程》到《新城市议程》,国内外人居运动密切交流,互动促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吴良镛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范式",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好的人居环境是新型城镇化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最直接地表现为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人居规划就是在传统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多学科综合的指导思想,基于对城镇发展的系统研究和城镇居民的现实需求提出的新规划方法。本文从城市为什么需要人居规划、人居规划的核心和内涵以及人居规划的独特模式与亮点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入居规划是中小城市宜居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2)
从失配的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将生态学的健康距离模型引入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为人居环境科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意义。以中国十大城市群的10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健康距离模型以及ArcGIS软件对2013—2017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是失配程度的上升并非等比例增长;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更应注重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我国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比起社会经济环境,更应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为缩小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应加大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群合作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贯穿于整个人居环境研究和规划过程中。以往的评价方法多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虽然评价结果较精确,但过程复杂,且评价结果不直观。对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而言,不仅有较大隔阂,且应用不便。该文则以姜家河小流域自然环境状态下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典型案例,尝试利用GIS软件强大的计算和表现能力,通过对小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环境状态下的适宜性评价,来获取直观的图和量化的数据,为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适合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要求的有效而便捷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2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会议,成立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会议指出,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研究人居环境领域发展动态和趋势,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参与研究和制定人居环境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有关人居环境建设重大课题研究,为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提供政策技术咨询,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协助做好人居环境建设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0.
信息精选     
广州喜捧“迪拜”奖杯 11月3日,由联合国人居署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颁奖典礼,在迪拜市历史文化遗产地扎依德宫举行。迪拜市秘书长和联合国人居署主任在颁奖典礼的致辞中,高度评价广州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  相似文献   

11.
浅议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划管理体制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中小城市,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实施。从依法行政、突出政府职能、强化规划管理的角度探讨其机构设置,并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2.
陈蕾  王江丽 《山西建筑》2007,33(22):36-37
通过认真分析中小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大城市的交通问题进行比较,吸取大城市交通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的模式,以解决中小城市的交通问题,从而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市政体制的确立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壮松 《城市规划》2002,26(6):73-76,83
美国国内采用的市政体制有三种 ,即 :市长暨议会制、城市经理制和委员会制。这三种体制确立于 1 9世纪末市政改革时期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 ,委员会制逐步衰落 ;城市经理制则长足发展 ;“强市长型”取代“弱市长型”成为市长暨议会制的主要形式 ,并在其基础上演化出了另一亚型———行政官制。目前 ,不同城市依其规模或各自特点采纳不同的市政体制。美国市政体制确立及发展反映出市政府行政部门权力不断扩大和市政管理专业化等值得注意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培育中心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小城镇量大面广,地域差异大。如何通过中心镇培育,建设一批中小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问题。论文阐述了培育中小城市的目标要求,分析当前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中心镇培育中小城市是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提出培育中心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桂戎 《山西建筑》2009,35(25):56-57
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必要性出发,主要对我国中小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着重对我国中小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体系,促进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乡村的规划比较及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一个世纪,我国的城市规划面临两大课题:一是面对大中城市的内涵式发展的旧城更新改造问题;二是面对日益加速的城市化所带来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外延式的规模扩展问题。基于国家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方针政策及城市化日益加速的客观状况,比较了大中城市、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规划差别,分析了目前小城镇规划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小城镇与其周围密不可分的辐射影响基本单元整体规划”的思想、程序等。  相似文献   

17.
郑萍  程娜 《华中建筑》2010,28(3):87-88
中小城市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普遍存在着缺乏横向和纵向衔接、大而全的控制内容与市场的弹性需求存在矛盾、容积率指标的制定缺乏依据的问题,给规划管理实践带来了很多困惑。创新编制方法是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是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走向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之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浅析城市中水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必须大力发展中水利用。文章介绍了目前城市中水利用的状况,提出并分析了大中型城市建立中水系统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growth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and many large cities in China, a great number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these years. The occurrences of many large fire tragedies, especially the US 9/11 terrorist attack, made people aware that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may cause serious fatalities, and extremely they could collapse in a huge uncontrolled fire. Compared with people's evacuation behavior, little interests have been drawn to pre-movement behavior. In Hong Kong and some major cities in China, over 90% of people are living in multi-storey multi-compartment buildings. Their awareness and responses to fire incidents happening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same building have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the whole evacuation process. Studies on pre-evacuation human behavior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many years,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were qualitative-oriented. Accordingly, an attempt was made in this article to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 people's pre-evacuation behavior by using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pproach, which was trained by Hong Kong's post-fire field survey data.  相似文献   

20.
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在慢餐、慢城、慢活等倡导性运动的基础上演绎出慢城市生活的研究,与低碳城市、人文城市、社会城市等理念一道成为城市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回溯了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的缘起、慢城市联盟框架及实质,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慢城市理念为基础的城市生活空间及阶层化生活行为方式的城市研究,目的在于抗衡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生活及空间剥夺等生活不公平现象,构建人本、包容的城市生活空间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