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治军思想探讨季云飞蒋介石,作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中国政府主持抗日战争的首脑,在八年抗战中,尽管在军事决策与指挥上有不少失误,在政治上有限共、反共的一面,但是,他始终没放弃抗日旗帜,坚持民族立场,指挥军队抵御、抗击...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既有坚持抗战的一面,又有对日妥协谋和的一面,表现出复杂和时有变化的情况。通过对《敌乎?友乎?》、《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抗战过程应有的基本认识》、《不降必胜的道理》等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蒋介石当时对日政策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降,自从外国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深入内地传教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就相伴而生,其高潮就是义和团运动.在义和团时期,张之洞出于对国运的忧虑,反对叉和团运动,镇压反洋教斗争,组织东南互保.张之洞的教案思想,既有爱国、护民、捍卫主权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委曲求全的一面,而妥协大于斗争.这种悲剧的产生,是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在张之洞思想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降,自从外国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深入内地传教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就相伴而生,其高潮就是义和团运动。在义和团时期,张之洞出于对国运的忧虑,反对义和团运动,镇压反洋教斗争,组织东南互保。张之洞的教案思想,既有爱国、护民、捍卫主权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委曲求全的一面,而妥协大于斗争。这种悲剧的产生,是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在张之洞思想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是蒋介石在处理“一二八”事变时推行的误国方针,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后果则直接断送了淞沪抗战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正> 爱国思想,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曾收入多首反映抗击外侮入侵的爱国诗章,如《六月》、《采薇》等是其代表作。俟至春秋前期,有许穆夫人写的《载驰》,也是这一类抒发爱国情怀的诗什。这都可算古代爱国思想的嚆矢。然而只有屈原才真正够得上称为爱国诗人。我认为其爱国思想,主要包含有忠君、恤民、怀土等三点内容。实由于这三点的溶和汇合,便构成屈原爱国思想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简论邓小平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思想刘成根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反复告诫广大党员和人民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党、爱国...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与察哈尔抗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多次联系旧部以东山再起,但始终未能如愿。1933年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是冯玉祥爱国思想的体现,同时也"颇有自谋之嫌",是其反蒋复出活动的继续。由于蒋介石的军事压力、同盟军的经济困境及内部矛盾等原因,同盟军很快陷入困境,冯玉祥抽身隐退,以保存实力,待机再起。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及其取得的胜利,打击了日本的侵华气焰和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推动了北方各省乃至全国的抗日反蒋斗争,冯玉祥功不可没。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但是,不能人为拔高冯玉祥与中共合作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派系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中原大战,兵连祸结长达七个月之久.最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通电入关拥兵助蒋,才使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得以平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是张学良长期以来"息内争,御外侮"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张学良为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和平团结而进行的爱国之举.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的农耕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结构是形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基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短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因分裂而出现的"国"只能是中国境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非主权国。这些"国"都有着共同的中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其爱国思想属于中国爱国思想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必然产物,是古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质,而非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屈原和杜甫分别是分裂割据时期和大一统时代爱国与忠君思想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爱国与忠君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经过1989年春夏的政治风波,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件非常紧迫、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当前能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曲折中前进,有突破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突破的一面是向改革开放的贴近。尽可能的贴近改革开放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爱国将领英雄行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中,有许多国民党爱国将领为抗击侵略者英勇牺牲。他们之所以能有此英雄壮举,首先因为青年时代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有浓厚的爱国情感;其次他们多数是黄埔军校前几期毕业生,受过革命思想和进步思想的影响;再次,他们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13.
黄埔训练时期蒋介石治军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埔训练时期蒋介石治军思想探讨季云飞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由于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大陆军史学界对其军事思想研究甚少。本文仅就黄埔训练时期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作浅显探讨。抛砖引玉,祈求方家匡正。毛思诚所撰《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一书,...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内部的态度不一。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武力解决问题。李烈钧虽身居闲职,但十分关注西安事变。先是通电对张、杨厉声斥责,然后联合冯玉祥等人主张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在审判张学良前夕,他又拜谒蒋介石为张学良求情,主张宽容对待。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他协调各方矛盾促进内部团结的一贯作风,也体现了他坚决主张团结抗日的思想。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所作所为,是他的爱国思想和磊落性格的使然。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在1927-1937年的十年间,帮会势力空前发展,由本来下层社会的民间秘密结社,发展为公开或半公开形式的、有众多社会上层人物参加的庞大的社会势力.帮会势力得到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蒋介石及其政府对帮会的纵容、支持和利用.但是,蒋介石对帮会力量是采取两面政策,既有纵容、支持、利用的一面,又有限制、控制、压制的一面.蒋介石和帮会的关系,始终环绕一个中心,即建立和维护蒋本人及其集团的统治地位.蒋与帮会的关系反映出蒋个人的政治手腕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帮会的政策.帮会大都属于黑社会组织,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与鸦片贸易、走私舞弊、法制不昌、正气沉沦分不开的.“蒋家王朝”统治下的烟、赌、娼、盗泛滥成灾,是帮会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而“蒋家王朝”的吏治腐败、贿赂公行、特务统治、结党营私,又为帮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政治土壤.研究蒋介石与帮会的关系是研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史和社会史的一个侧面.笔者抛砖引玉,请专家和识者教正.  相似文献   

16.
<正> 丘逢甲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同时又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不仅参与了台湾的乙未抗战和辛亥革命,抒写了数以千计的激动人心的爱国诗篇,而且为振兴国势、解除国难,劳碌奔波了大半生;还以他的远见卓识,培育了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人才.他以他的诗文、思想和爱国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后起之秀。他确实不愧为我国历史爱国志士行列中重要的一员。今年是丘逢甲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毕生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思想,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丘逢甲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为结束内战、逼蒋抗日,和杨虎城及十七路军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无理关押。东北军虽然失去了统帅,但广大爱国官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独立,为复土还乡,英勇杀敌,许多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一支抗日的武装队伍,竟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了。  相似文献   

18.
丘逢甲爱国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逢甲(1864—1912)一生四十九年。他的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他成年开始,到甲午战后内渡为止,即从1884年到1895年。这时他的爱国思想集中体现为保乡守土的反侵略思想。第二阶段从1896年到1904年。他的爱国思想主要表现为兴新学、开民智的教育救国思想。第三阶段是从1905年到1912年。他的爱国思想突破了政治改良的樊篱,赞同、支持反清民主革命。虽然他的爱国思想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但却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祖国的富强和统一,并显示了他在爱国主义推动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9.
《群言》近期发表文章,主张大力传播中国科技史知识,因为这样有助于爱国。作者认为,知道我们现在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知道我们过去科学技术的先进两者是万万不可偏废的。只讲一面就会陷入自卑或则自大,都会碰钉子。爱国不能只凭热情,只吹嘘古代四大发明恐怕不是更自大,反会更自卑。  相似文献   

20.
爱国,是最为人类所知晓和接受的话语、观念和思想.铁人王进喜的爱国精神是至高无上的.主要表现为:痴心爱国,一心朴实,矢志不渝;敬业爱国,为油拼搏,功勋卓著;奉献爱国,大公无私,风范长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