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般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纤维骨痂期、软骨骨痂期和骨性骨痂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组织学观察表明,纤维骨痂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合成Ⅲ型胶原;软骨骨痂期主要是成软骨细胞合成、分泌Ⅱ型胶原;骨性骨痂期主要是随着软骨内成骨的出现和发展,Ⅱ型胶原消失,逐渐由抗张力性能较强的Ⅰ型胶原所取代。一般来说,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方式与一般性骨折愈合方式相似,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共同参与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修复过程,但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相似文献   

2.
李长有  原银栋  宋今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1):1385-1386,i000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愈合中的自分泌作用。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应用组织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骨痂的组织学变化,检测各种相应骨痂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1(Flt-1)和VEG-FR2(KDR/Flk-1)的mRNA的表达。结果骨折愈合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组织学变化过程,骨痂内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软骨内化骨等过程可同时或连续出现。vEGF(251bp)及受体Flt-1(272bp)和KDR/Flk-1(252bp)在骨折后第7、14天的软骨性骨痂(软骨组织)和骨性骨痂(小梁骨-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中均同时清晰表达。表达信号均匀,强度较大。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软骨性骨痂和骨性骨痂中的软骨-骨细胞系统共表达VEGF及其两种受体,提示VEGF自分泌作用参与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调节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大明  朱悦  范广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77-1578,159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在骨折愈合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动物的饮用水分别含L-硝基-精氨酸甲基脂(L-NAME)和D-硝基-精氨酸甲基脂(D-NAME),建立股骨开放骨折模型,骨折后第3d、1、2和4周,取每组6只大鼠骨折处骨痂行HE染色观察。另6只大鼠于骨折后4周行骨痂的面积、骨密度和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结果] 骨折后两组大鼠体重增加无差别。HE染色光镜下见骨折后不同时期L-NAME组骨折处骨痂生成少,骨痂塑形慢,未成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多(P〈0.05),加入L-NAME后使骨折愈合反应减小,实验组骨痂的大小、骨密度和愈合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加入L-NAME会使骨折愈合减慢,一氧化氮可能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4.
长骨干骨折的生物学固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骨折的自然愈合过程是生物本身的愈合能力,简单概括长骨干骨折的愈合过程包括骨折后血肿期,骨外膜、软组织、骨内膜等新骨形成骨痂连接期,骨折愈合期和后期塑形重建期,骨折后进行内固定符合这一自然过程的可称为生物学固定。在20世纪70年代曾主张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剥离骨外膜太多,骨折碎块间以螺丝固定,加压钢板固定,使骨折处原位愈合而无多少外骨痂,结果出现应力遮挡,不利于后期塑形,去钢板后易再骨折等。所谓一期愈合就不符合生物学固定,后者是二期愈合。  相似文献   

5.
驻极体薄膜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动物实验(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极体薄膜(商品名骨愈膜)对于促进骨折缺损后的骨愈合研究,是我们驻极体薄膜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动物实验(一)的继续。动物实验是用家兔72只造成桡骨人为骨缺损,局部肢体敷贴骨愈膜,再分批,分组处死家兔后作病理检查(光学显微镜检查),进一步证明了高分子驻极体静电刺激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然而,骨折断段间隙超过7.0mm时骨愈膜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6.
驻极体薄膜(商品名骨愈膜)对于促进骨折缺损后的骨愈合研究,是我们驻极体薄膜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动物实验(一)的继续。动物实验是用家免72只造成桡骨人为骨缺损,局部肢体敷贴骨愈膜,再分批,分组处死家兔后作病理检查(光学显微镜检查),进一步证明了高分子驻极体静电刺激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然而,骨折断段间隙超过7.0mm时骨愈膜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7.
论"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方案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1骨折非手术治疗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原因 (1)过度骨牵引后,可以使两骨折端发生分离移位对骨折愈合过程是极为不利的,也拉紧了纵行的肌肉,使肌肉组织内的血循环不够畅通。导致骨组织的血营养不良,从而延迟了骨痂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可吸收固定材料对实验性骨折愈合影响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可吸收固定材料(SR-PGA)对25只大白鼠(平均350克)股骨下端骨折进行髓内固定。固定各4、6、8、12、24周分别取骨折愈合区骨痂一组进行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骨折第4周仍处炎性反应期;(2)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出现在8~12周;(3)胶原纤维结构正常;(4)24周时骨细胞超微结构正常,无退变现象。作者认为,应用可吸收材料进行骨折内固定,骨折愈合细胞进程较慢;但成骨过程活动正常;特别在较长时间固定后,骨细胞形态、结构无退变表现。表明可吸收固定物进行固定,其骨折愈合的超微结构表现与传统理论之间有一定差别,临床应用时应充分了解,注意其自身特性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长度骨缺损模型中皮质骨内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1mm和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成1、2、3、4、6周组,每组再分成1mm及10mm2组,每组3只,右侧分别为1、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两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的早期,皮质骨断端各表面均出现了骨融解现象,皮质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溶解并释放出,与周围骨缺损修复组织联系紧密。4周后,在1mm骨缺损模型中,在外骨痂附近的皮质骨部位有许多的改建与再建的哈佛氏系统单位,皮质骨内的再建结构与外骨痂及连接骨痂内的再建结构紧密相连;而10mm模型中,皮质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伴随骨修复过程,骨缺损两端皮质骨发生特征性改变,在骨愈合再生期,可为骨修复过程提供促骨修复细胞及物质;而在骨愈合的改建期,也参与各种骨痂的改建过程。因此,皮质骨是骨修复过程的再生及重建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密度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听骨密度变化,说明临床测定骨折愈合程度的方法。方法:对171例前臂骨折在正常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区有其相邻两侧非骨折区骨矿物密度(BMD)变化,将结果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在整个观察期内,骨折区BMD值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结论:DEXA对骨折端听BMD跟踪可测定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骨折端骨痂生长状况,从而使骨折愈合检测数量化。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骨折愈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骨生长因子的一种,因为最初从血小板中分离获得而得名,广泛存在于骨组织中。在骨折发生后,通过促进骨折区域细胞的增殖、分化对骨折的愈合及在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了解PDGF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对促进临床骨折早期愈合预防骨愈合的延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改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并与正常愈合患者进行对比。方法 共60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取其在骨折后1年内不同时间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实验组;另取60例骨折后正常愈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酶标法分别检测骨折后1、2、4、8、12、24、36、48、60周,各组患者外周血中TGF-β1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另检测30例骨不连患者在手术前后及最终愈合时,外周血中TGF-β1的水平。结果 骨折2周后,各组患者的外周血TGF-β1水平都有显著升高(P〈0.01)。在2~4周间,实验组患者的TGF-β1水平急剧下降,又回到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TGF-β1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是实验组的1.2倍(P〈0.01)。对照组TGF-β1水平直至骨折后8周时,才回落至正常水平。术前骨不连患者外周血TGF-β1水平与正常人无差异,术后2周TGF-β1水平迅速上升(P〈0.01),维持到4周时逐步下降,直到最终愈合时又回落到正常值。结论 骨折患者外周血TGF-β1水平于较早期下降是骨折延迟愈合的一个重要指标。TGF-β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骨不连患者术后愈合与外周血TGF-β1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大转子骨瓣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大转子骨瓣植骨术,治疗新鲜骨折15例,陈旧性骨折2例,陈旧性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Ⅱ期)3例。应用加压螺纹钉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10例。结果:平均随访35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20例施行了大转子骨瓣植骨术者中19例骨愈合,其中3例伴有(Ⅱ期)坏死的股骨不断地被修复,10例施行了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者中,6例骨折愈合。结论:大转子骨瓣植骨术,可加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骨水泥珠链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2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男20例,女2例;年龄21±74岁,平均(34.7±11.6)岁。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3例、股骨干6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干9例、肱骨干2例。治疗过程分为3个步骤:先取出内固定物,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珠链,Ⅰ期闭合伤口;1周后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珠链,行外固定架固定;3个月后取出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取髂骨植骨。结果:随访15~28个月,平均(19.98±4.16)个月。1例胫骨干骨折和1例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分别于植骨术后2、3个月感染复发,其余20例患者感染控制良好。2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植骨术后8-24周,平均(15.09±4.13)周。结论: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及Ⅱ期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Pilon骨折内翻畸形愈合与不愈合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报道采用二期截骨、植骨(髂骨或人工骨)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内翻畸形愈合、不愈合的经验。方法:二期截骨、植骨(7例人工骨植骨,18例取髂骨植骨)、固定(“T”形板,普通钢板,Link解剖钢板)、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7-26个月,优良率96%。结论:采用二期截骨、植骨、“T”形板,普通钢板、解剖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Pilon骨折内翻畸形愈合、不愈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损伤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影响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后大鼠股骨骨折愈合速度和骨痂量的变化,分析中枢神经损伤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速度影响的机制。[方法] 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1)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组18只;(2)脊髓损伤合并股骨骨折18只;(3)单纯股骨骨折18只。术后7、14、28d分批处死动物,大体体积测量骨痂,X线片评分,并做HE染色比较。[结果] 脑外伤组,脊髓损伤组形成骨痂体积、X线片评分高于单纯股骨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脑外伤组、脊髓损伤组骨折愈合速度较单纯骨折组加快。[结论] 中枢神经损伤后大鼠骨折愈合加速,骨痂量增多,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骨痂量和骨折愈合速度的改变,表明中枢神经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骨折愈合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骨质疏松症骨折愈合过程,通过对3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过程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骨质疏松症骨折后两周左右时:骨折骨小梁表面及周围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卵圆形细胞增殖,骨吸收陷窝骨有胶原纤维形成,但比较稀疏,紊乱。在骨折塑形改造期,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活动显得异常活跃,而成骨细胞性骨形成显得异常微弱,骨形成滞留于骨吸收向骨形成转换期,称为Cement line现象,致使骨质疏松症骨折愈  相似文献   

18.
松梅乐注射液促进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松梅乐注射液在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3年6月~2005年12月治疗的4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按患者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手术后应用松梅乐注射液,对照组术后服用钙尔奇D片。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治疗组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愈合;对照组有2例骨折于术后8个月愈合,其余在术后6个月内骨折均获得愈合。结论 松梅乐注射液可调节骨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促进骨折愈合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9.
实验采用的动物模型是将大鼠胫骨造成完全骨折后不作制动。这种骨折的愈合方式为软骨内骨折修复。骨折后第2和第3周,丰富的骨痂内主要含大量软骨样物质。骨膜下的化生成骨和直接膜内成骨与骨折间隙内发生的愈合过程截然不同。与骨折间隙内的情况相反,骨膜下无软骨或软骨性成份出现。在骨折修复过程中,作者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来探测各类胶原。各类胶原的存在区域并非专一,许多区域含有数类胶原,相互之间非常靠近。在某些部位各类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rESW)治疗长骨骨不连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9月—2019年6月,采用rESW治疗的长骨骨不连患者54例,包括股骨13例,胫骨22例,腓骨2例,肱骨6例,桡骨7例,尺骨4例。rESW治疗方法在无麻醉下进行,每周1次,每次30 min,连续4周。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2个月,以临床和影像骨折愈合标准评定结果,并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状态。单项因素比较与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骨折愈合35例,占64.81%;6个月后骨折愈合39例,占72.22%;12个月后愈合40例,占74.07%。单项因素比较表明,愈合组肥大型骨不连的比率显著大于不愈合组(P<0.05);愈合组在骨折至r ESW治疗间隔时间、手术次数、骨折间隙和rESW治疗周期次数显著小于不愈合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骨折间隔时间(OR=1.080,P=0.036)、治疗前手术次数(OR=4.900,P=0.015)、治疗前骨折间隙(OR=1.418,P=0.010)、骨不连类型(OR=31.054,P<0.001)和rESW治疗周期(OR=2.401,P<0.001)是影响rESW治疗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rESW治疗骨不连安全、有效。骨不连的类型、骨折间隔时间、治疗前手术次数和治疗前骨折端间隙是影响rESW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大于8个周期(次)的rESW治疗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