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门窗》2014,(11)
"向权力讲述真理"是当前社会对规划师职责的一个定位,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规划师对规划理论掌握不完善,二是规划方案缺乏价值理性的指导,三是城市规划遭遇政治性尴尬。因此规划工作者应当通过加快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引导转化等措施,提升城市规划在城市政策体系中的决策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公共政策视角认为城市设计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针对法定城市规划体系中二维城市总体规划,从三维乃至四维角度的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沟通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转换器。从公共政策视角通过对城市设计地位确立、内容形式、规划实施、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城市设计在城市特色化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以来,城市治理和城市战略规划开始盛行于西方国家,两者交互影响、共同发展,成为引发西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变革的重要动因.20世纪末,城市治理和城市战略规划也分别被我国城市管理学界和城市规划行业引入,成为各自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但在实践层面,两者在我国按照各自的逻辑展开,两者之间应有的密切关系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界和城市管理学界应积极推进城市战略规划从一种城市规划形式向城市治理核心工具转型,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善治”的政策平台和指导城市层面其他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元规划”.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的作用和地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毓华 《安徽建筑》2009,16(3):12-13
环境保护规划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的城市规划体系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且往往缺乏可操作性,文章提出了改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规划指引"是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政策要求和建议.城市规划立法辅以"规划指引",使得规划管理中既有宏观的引导,又有针对性的要求;既有确定性的羁束控制,又有指导性的引导和服务.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英国的"规划指引",继而说明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引入"规划指引"的必要性,并探讨"规划指引"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类别以及制定主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孟江平 《山西建筑》2011,37(23):7-9
结合国内城市规划处于转型期的现状,针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城市规划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及其地位和作用,并阐述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绩效,指出应及时建立约束机制,引入政策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彭海东 《规划师》2007,23(8):47-5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过程中,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日益从以工具理性为导向转向以价值理性为导向,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日益凸显.城市规划是典型的城市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政策的一般特征,同时城市规划具有作为公共政策的独特属性,如不可逆转、技术性、艺术性、独特的政策形式等.  相似文献   

8.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应澄清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规划的历史"欠账"、城乡联系的割裂、规划修编的程序公正缺失等问题使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步履维艰;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理念、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澄清.基于此,笔者认为规划师应善于规划过程的控制与引导,规划权威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谋求利益平衡的规则或程序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其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然而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预测和安排,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导致传统的静态规划本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其稳定性也只是相对的,由此引起了对静态城市规划权威性的较多质疑.在城市规划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与贯彻效果的客观评估,也导致了重复规划、过度规划等所谓规划浪费现象的出现.因此,论文首先归纳了我国规划权威性不足的种种具体表现,继而深入分析导致我国规划权威性不足的问题根源,并且提出了强化我国规划权威性的具体对策,以期通过动态城市规划评估体系的创建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规划尤其是法定规划的针对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政策与城市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并在揭示了城市公共政策特征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政策的组成及其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传明  卢中辉 《规划师》2012,28(8):13-17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转型发展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回归了主动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本性,是对传统空间规划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作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存在诸多弊病,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关系,以及分析两者的不匹配性,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具体驱动机制在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应是政策引导型规划、综合目标型规划、宜人特色型规划和主动引导型规划;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政府,而推动政府的力量主要是绩效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和完善的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2.
陈曦  汪军 《规划师》2012,28(Z1):65-70
在英国,由于地方经济的好坏会影响到国家的繁荣与否,中央政府必须通过考虑自身的合法性来保持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问题。回顾战后英国的城市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各个时期的政策都具有独特性,均代表了当时英国政府所面对的城市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应实现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保证城市规划政策的持续性,注重城市规划政策投入的有效性,以保证我国城市政策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健  刘玉 《城市规划》2008,(4):33-41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或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论断已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或城市政府的认可。本文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内涵、构成体系、运行机制,社会学议题及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对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其政策措施进行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4.
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为主 的城市规划将面向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从 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到主体与物质空间相互 叠加的“社会+物质”空间规划。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作为协调多元主体需求和意愿的平 台和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北京旧城保 护区更新实践的为研究对象,划分为政府主 导型更新和社区主导型更新两种模式,选 取四个典型案例,参考政治科学和政策科学 理论,将公众参与过程看作一个政治互动过 程,建构多主体博弈系统模型,研究不同价 值取向的多主体及其博弈过程,进而对其公 众参与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城 市旧城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智慧城市”是在全球广泛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必然会对城市规划这一控制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并要求城市规划做出相应变化与之接轨.通过阐述“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意义,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重点分析了“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以期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实践的局限性,进而实现智慧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6.
浅谈城市规划中公共政策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制定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从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城中村"改造,进城务工人员等方面总结了公共政策的制定目标,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Unbalanced 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y,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a fair amount.As an important policy means to guarantee social equity and public benefit,urban planning should play its inevitable role in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and promoting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exposes certain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urban planning mainly focusing on physical planning in bo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Aimed at the relevant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simple physical planning at presen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out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social planning suitable for China’s urban planning as a monographic study,so as to introduce a people-oriented view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the key contents of urban planning,and to provide ameliorative strategies to supplement and improve the planning concept,procedure,contents and methods.This article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erspectives and key contents of soc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8.
Large-scale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LSUDPs) are embodying the diffusion of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into urban policy and consequently to planning, with the built environment being transformed into spaces oriented towards specific users and uses. For planning practice, this entails including urban forms and discourses that support exclusion and polarization in planning projects. This paper asks how physical planning promotes and/or hinders spatial and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se project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wo UDPs in Malmö, Sweden. Official planning documents, interviews with public officials and the media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built around these projects to glance over aspects of equity and integration in a city that is plagued by socio-economic and spatial segregation.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s on implications and dilemmas for physical planning derived from the adop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es in urban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