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肾实性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肾实性占位病变的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34例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肾癌符合率为85.3%(29/34),肾非肿瘤性包块为14.7%(5/34)。结论肾良恶性病变在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能起到良好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清肿瘤相关物质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SGF)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8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及61例正常女性血清TSGF的含量作对照,测定了69例不同分期,不同恶性程度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TSGF的含量,并测定了卵巢上皮性癌,卵巢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A125的含量,比较三者的诊断价值。同时对TSGF和VEGF,CA125的相关关系作了分析。结果: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TSGF的水平较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女性显著升高(P<0.01),且其血清TSGF的含量与肿瘤的分期及恶性程度有关,Ⅲ期最,IV人之,I,Ⅱ期最低;分化好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TSGF水平较低,分化差的则较高,血清TSGF,VEGF和CA125对卵巢上皮性癌及卵巢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TSGF水平与VEGF,CA125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结论:TSGF与VEGF、CA125的诊断价值相近,对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是鉴别卵巢上皮性癌和卵巢良性病变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和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与形态非常相似的3种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相鉴别.方法 分析3例肺MALToma患者的病史、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淋巴细胞性炎性假瘤、滤泡性支气管炎鉴别.结果 肺MALToma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与肺癌不易鉴别.病理示边缘区淋巴细胞增生、围绕生发中心并相互融合,侵入支气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侵入滤泡生发中心形成“滤泡植入”.结论 肺MALToma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无特异性,确诊需依据病理组织学.与其他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主要鉴别点在于边缘带的范围大小、有无融合、有无“滤泡植入”、有无“淋巴上皮病变”、滤泡之间的细胞类型等.  相似文献   

4.
阑尾黏液性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年龄41~71岁。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一般不能做出准确诊断。阑尾增粗、腹盆腔黏液及卵巢黏液性肿瘤,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肿瘤性上皮和(或)黏液累及范围与阑尾黏液性肿瘤病理诊断及预后有关;卵巢及腹盆腔病灶继发于阑尾黏液性肿瘤,有赖于免疫组化CK20+、CK7-、MUC-1-、MUC-2+、CEA+、CDX-2+、ER-支持。结论阑尾明显增粗,且有黏液、黏液性腹腔积液及双侧卵巢黏液性肿瘤时,应高度怀疑阑尾黏液性肿瘤。肿瘤性上皮侵犯深度、范围,对判断肿瘤良恶性最为重要。免疫组化结果对确定卵巢、腹膜病灶的来源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雪旺细胞标记物Leu-7与肌上皮细胞标记物α-S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Leu-7、α-SMA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Leu-7蛋白与α-SMA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Leu-7蛋白与α-SMA蛋白均有表达,二者在同一肿瘤性肌上皮样细胞胞质中共表达.结论:腺样囊性癌中肿瘤性肌上皮样细胞发生雪旺细胞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胸腔积液(简称胸水)为内科常见病症之一,诊断并不都很容易,大约有20%不能确诊。胸水形成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漏出液、结核性、肺炎后性、恶性(肿瘤性)、肺梗塞、真菌病、胶元疾病、膈下疾病、心包病变,其他各种渗出、特发性、阿米巴性、血胸、脓胸、乳糜胸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16INK4a、Ki67在慢性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及癌旁非肿瘤性胃黏膜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3例慢性胃炎、16例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5例胃癌及癌旁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样本中p16INK4a、Ki67的表达。结果:p16INK4a在慢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细胞中均呈核浆型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25.00%、62.50%、66.67%,在癌旁非肿瘤性胃黏膜腺体上皮细胞中呈阴性表达;Ki67在慢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细胞中呈核型表达,Ki67指数分别为17.39%、37.50%、56.25%和77.78%。结论:p16INK4a代偿性高表达是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重要免疫表型特征,联合检测p16INK4a和Ki67表达可作为胃癌诊断的分子靶标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息肉是肉眼上可见的从粘膜表面突起的肿块,它可以是肿瘤性的(腺瘤),也可为非肿瘤性的(息肉),可为单发性或为多发性。如果肿瘤或息肉的数目在100个以上者,则称为腺瘤病或息肉病。一、结直肠的组织学正常的粘膜由直的试管状的腺体所构成,此种腺管称为利贝昆(Lieberkuhn)隐窝,它们彼此间平行排列,并与粘膜肌层  相似文献   

9.
立体定位射波手术平台(cyberknife)作为一种新型的放射外科技术,无需定位框架,利用影像引导定位技术对病变进行实时追踪,可以对病灶进行等中心或非等中心照射,共平面或非共平面照射.具有高精度、高适形度及剂量高均质性.治疗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外科手术难以切除或邻近关键结构的脑肿瘤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1)的准确性,探讨CIN1术后(冷刀锥切或LEEP术)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946例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1)的患者施以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锥切术,比较术前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手术前后CIN1的符合率88.47% (837/946),CIN1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及以上)病理升级率11.52% (109/946).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显示,阴道镜检查前宫颈细胞学ASC-US/HSIL(x2=25.639,P<0.001)、HR-HPV-DNA阳性(x2=9.500,P=0.001)、绝经(x2 =33.613,P<0.001)、颈管内膜活检阳性(x2=11.329,P<0.001)、阴道镜检查满意状况(x2=80.858,P<0.001),是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1)患者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颈细胞学ASC-US/HSIL(OR=3.632,P<0.001)、阴道镜检查满意状况(OR =9.365,P<0.001)、绝经(OR=5.024,P<0.001)、颈管内膜活检阳性(OR =2.183,P=0.049)均为病理升级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及以上病变,简称CIN2+)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1)存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的漏诊.阴道镜检查满意状况、宫颈细胞学ASC-US及以上病变以及绝经、颈管内膜活检阳性等是个体化处理中需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病理学诊断是目前现代医学中最具权威性的诊断。病理医生的作用正在逐渐地推到非常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简称冰冻诊断),一旦诊断失误其后果十分严重。本文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参考国内外病理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浅谈冰冻诊断中的一些问题。1 冰冻诊断的作用 冰冻诊断技术是由Pieterde Riemer于1818年首创,1891年Welsh开始用于病理诊断,1905年Wilson &McCartry将其列为正式诊断方法。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冰冻切片技术解决手术台上的诊断问题,所以它的重要作用是决策手术实施的方案。其具体作用是:1.1 判定病变的性质、确定病变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如果是肿瘤性还要进一步明确是良性还是恶性,以便临床医生根据病理诊断决定手术方案。1.2 了解恶性肿瘤的浸润情况。明确肿瘤的边缘和周围的  相似文献   

12.
肺肌上皮癌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8岁.患者因“咳嗽及咳痰伴声音嘶哑六月余“至本院就诊,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两次,分别报告为(左肺主支气管中段)黏膜慢性炎变伴固有层内肿瘤性小细胞片状增生(上皮源性肿瘤首先考虑)和(左肺主支气管中段)黏膜慢性炎及小片炎性肺组织伴肺泡上皮增生.……  相似文献   

13.
1965年,作者为了弄清楚葡萄胎患者在吸宫时用抗肿瘤药物能否减少增生性滋养上皮病变(即局部侵犯或子宫外扩散)的发生,开始对葡萄胎患者在吸宫前后行预防性化疗。对100例葡萄胎患者在吸宫前三天开始,每天静脉滴注放线菌素D,12微克/公斤体重/日,连续5天。同期,对另100例葡萄胎患者不用化疗作为对照。5年的观察结果:在应用放线菌素D的100例中发生了2例(2%)增生性滋养上皮病变,无一例转移性滋养上皮病变,在对照  相似文献   

14.
乳腺正常时内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小叶.每个小叶是一个复管泡状腺,腺泡逐级汇合为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总导管。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为复层往状上皮·上皮基底面均为基膜,在上皮和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cell)[1]。乳腺组织在单纯性增生时都保持着双层结构——腺泡或导管上皮和肌上皮;当乳腺腺泡或导管上皮发生不典型增生时,其双层结构仍存在·但肌上皮细胞却明显减少r’-”;当乳腺腺泡上皮或导管上皮发生原位癌或浸润性痛时,则双层结构不复存在,肌上皮细胞消失,被癌性间质取而代之n”…  相似文献   

15.
 发生于涎腺的“淋巴上皮病变”,绝大部分为良性,生长缓慢,无生命危险。但有少部分可为恶性。随着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上皮成分发生癌变或淋巴组织成分发生恶性淋巴瘤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越来越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鉴于恶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上皮或淋巴间质来源尚存争论,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时有困难。  相似文献   

16.
乳腺导管内癌(ductalcarcinomainsitu,IX;IS)是一种肿瘤性导管内病变,特征为上皮增生明显,伴有轻度至重度的细胞异型,具有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其临床、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基因学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到DCIS并非孤立性病变,而是由一组异质性疾病构成,在临床特征、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上皮样肉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13例上皮样肉瘤,男9例,女4例,年龄10~45岁。病变主要位于前臂、手掌和手指。行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特点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由恶性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呈结节样排列并伴有中心坏死。所有瘤组织CK、EMA和Vimentin均为阳性表达。结论上皮样肉瘤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应紧密结合临床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8.
徐文漭  李霞  王媛媛  王力  戴芳 《肿瘤防治研究》2012,39(12):1522-1523
0 引言 乳腺纤维腺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纤维上皮性肿瘤;乳腺囊肿病(又称囊性增生症、纤维囊性病或慢性囊性乳腺炎)属于良性增生性疾病,两者可一侧或双侧乳腺单、多发;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瘤样病变,很少发生于乳腺,合并前两种疾病者更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张友忠 《肿瘤》2011,31(8):748-750
目的:评价阴道镜引导活检(colposcopically directed biopsy,CDB)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99例宫颈病变患者行宫颈CDB,其中101例患者被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uolasia,CIN)而行宫颈电圈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子宫切除术或广泛子宫切除术。比较宫颈CDB病理诊断结果与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结果:宫颈病变的宫颈CDB诊断与最终病理诊断符合者56例(55.4%),不符合者45例(44.6%)。最终病理诊断与宫颈CDB病理诊断相比,病变减轻26例(25.7%),加重19例(18.8%)。结论:宫颈CDB能够较为准确地发现宫颈病变,但不能替代CKC。对于高级别宫颈病变行诊断性锥切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宫颈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书讯     
由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付丽、傅西林教授主编,刘彤华院士主审的《乳腺肿瘤病理学》,于2007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乳腺胚胎发生及组织学、上皮性肿瘤、肌上皮病变、间叶肿瘤、纤维上皮性肿瘤、乳头肿瘤、恶性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男性乳腺肿瘤及乳腺瘤样病变10章71节,彩色插图475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