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命教育”,且在文化断裂的情境中疏离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生命内蕴。独立的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具有体系性,是促成大学生生命意识全面形成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体现在生存智慧、人格修养、人文价值等层面,对现代大学“生命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所以。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传统文化精华性的生命精神为资源,设置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其课程内容可设置为“生命构成”、“神话与文化”、“人生意义、人性与人伦”、“性别、青春与爱情”、“角色与荣誉”、“国家、民族与历史”、“自由、平等与民主”、“苦难与死亡”等。  相似文献   

3.
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地域特色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现有课程思政在顶层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都缺少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引入和重视。基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以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将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和途径,旨在加快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步伐,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能,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唐君毅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文化运动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失守在于:其一以西方学术方法研究中国学术;其二对传统文化“整理国故”的研究态度;其三是西方学者对研究中国学术的错误动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璋需要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前提.以发展荤未为贯魂.以教育教化为手段.以日常生活为载体进行“灵根自植”。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刚性的大学制度建设联系紧密.文章以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关系为基础,辩证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以大学文化形态为切入点,提出了大学文化形态的“基础+主干+引领”体系,以“片层结构”分析模式定位大学文化形态的“真”、“善”、“美”;阐述大学文化核心要素与本质功能制导大学的制度建设;探讨刚性制度下大学文化润滑、捋顺与融会贯通的柔性黏合,从导向、陶冶、价值认同、激励功能视角分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影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充分论述大学文化与国家、民族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大学文化软实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组织内部的学习力、创新力、生命力、吸引力,提高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治校方略.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新学"浅议     
“新学”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一种新的形态,是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是在中国传统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西兼容的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新学”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启了进步思想之门,同时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大学以1898年为起点,1928年为一转换,1949年终结。在这半个多世纪时,在近代大学校长们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平台,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辉煌;同时也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厚实的化底蕴。历史进行了新的世纪,唯有培养出一流的大学校长才能建成一流的大学,大学校长是一个大学发达的灵魂与框纽。  相似文献   

12.
用优秀传统孝道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修身齐家治国教育为起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培养仁爱精神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从培养明理诚信意识入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大学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的。我国大学向来缺乏自治传统,忽视文化传承,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唤醒大学文化自觉并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中国大学科学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的文化自觉包括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良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慈善是一种维系人类共在、共融、共进、共荣的文化纽带。现代大学慈善文化要突出真正的他者意识、普遍的休戚与共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观念。现代大学的慈善氛围、大学教师的慈善担当、管理规范的慈善引导共同构成了大学慈善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慈善文化建设要着力于大学生慈善观念的培养、慈善心理的引导和慈善行为的塑造。在现代大学慈善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度挖掘慈善文化的意蕴,努力拓宽慈善教育的人文视域,积极营造慈善文化环境,由此而实现青年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环境的健康稳定并引领社会的和谐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的道德人格的建构是通过文化影响来实现的。大学精神作为由大学人创造并被大学人一致认同的精神文化形态,能够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因此,各高校需要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以实现大学精神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与塑造。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文化建设体系是应对媒体全球化趋势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挑战的创新之举,也是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大学理念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概念,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传统大学理念的灵魂。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出现理念继承上的断裂,西方大学“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的思想一度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大学理念。当前,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引发了教育界对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文化觉醒与大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需要实现新的文化觉醒,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在大学办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主要是从时代的高度和文化的视角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是进行大学制度创新,从以行政为本位转变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文化个性,逐步建立起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文化个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走中国特色大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蕴涵着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之一。将其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补高等教育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弘扬爱国情怀;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可抑制不良文化侵蚀,塑造大学生身心健康;感悟民间艺术创作精粹,提升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觉"思想是当前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对民族文化有反思,对外来文化有鉴别,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启发文化自觉",形成开放交融的民族认同观是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