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动物的食物选择受食物资源量、质量和喜好度决定。尽管放牧可减少鼠类的喜食植物的数量和质量,但其如何影响鼠类的食物选择尚不清楚。本研究于2014年5月至10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的大型试验围栏内进行了布氏田鼠的食物选择实验。利用大型实验围栏内5年连续放牧处理所构建的植被变化条件,采用扣笼试验,调查了布氏田鼠对其三种主要植物的取食情况。研究发现:连续放牧后,糙隐子草的盖度增加,而羊草、克氏针茅盖度降低;糙隐子草的盖度显著高于羊草、克氏针茅,成为各季节的优势植物种类。放牧对布氏田鼠取食羊草、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绝对取食频次均无显著影响。在季节上,布氏田鼠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取食在三个季节均无差异,但布氏田鼠对羊草取食的绝对频次夏季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布氏田鼠对三种植物的喜好程度依次为羊草>克氏针茅>糙隐子草,但季节和放牧因素对布氏田鼠对这三种植物的喜好度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食物选择及食物组成相对稳定,表现为其对放牧或季节因素造成的喜食植物资源量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推测是其调整取食努力来实现食物组成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不同大小的集群会面临着不同的捕食风险。2004年秋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多少作为布氏田鼠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集群的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大鵟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这表明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更容易吸引猛禽类天敌的捕食,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验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捕自内蒙古草原的不同序位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特征。结果表明, 雌鼠对雄性配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高序位雌鼠获得被选择、交尾及产仔的机会最多, 较低序位雌鼠若被选择并且产仔, 则其序位将随之上升; 高序位雄鼠对各个序位雌鼠均可选择, 且在繁殖期间对同性个体表现很强的攻击性, 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在社群繁殖中高序位雌、雄个体的作用明显高于低序位个体, 这是布氏田鼠种群长期选择进化的生存策略。实验支持了布氏田鼠为混交制、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推论。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郭勒盟研究了贮草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通过人为设置布氏田鼠洞群家族成员数量和采食距离,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采食材料,测定了秋季自由生活状态下,采食距离为5~30 m范围内、每个洞群布氏田鼠数为3~11只范围内,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对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布氏田鼠单次搬运麦粒数量平均为8.0粒/次,这可能与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布氏田鼠种群和鼠洞数量均呈单峰型季节动态,新洞口和鼠丘上洞口的季节动态与鼠的季节动态存在-种正相关关系。盗洞率随堵洞后记录时间的推延而增加,并于堵洞后3天趋于最大值。盗洞率(r″′ )春季为40~50%;夏季为8O%以上;秋季为70~80% 。但每鼠盗洞数春季最高,夏季下降到最低,秋季又有所回升。样方内鼠只数/真实盗洞率(K3max )比较理想,鼠只数/堵洞数(K1 )比较实用。洞口系数K1具有显著性季节变化,春季为口0.05995,夏季为O.2336,秋季为0.141。 相似文献
6.
利用监控录像以及特定行为记录的方法,研究了雄性等级对布氏田鼠气味选择和个体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气味选择还是个体选择,雌鼠动情状态不影响对雄鼠的选择频次,但是动情雌鼠在自我修饰行为频次上高于非动情雌鼠。此外,在气味和个体选择的优先权方面,动情雌鼠更多的优先选择优势雄鼠的气味和个体并与之交配,而非动情雌鼠更多的先选择从属雄鼠的气味和个体。总之,不论是气味选择还是个体选择,布氏田鼠不仅受到被选择雄鼠的地位影响,还与雌鼠的生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做出的反应。为探究影响警戒行为的因素,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自由生活状态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警戒频次影响的实验。通过标志重捕法和人工去除法设定3个集群数量梯度(11只、6只和3只),利用人工食物站设置4个采食距离梯度(5 m、10 m、20 m、30 m),共12个梯度组合,每个组合分别观察60次采食过程,共计观察720次,并记录采食过程中的警戒频次。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集群规模和采食距离对布氏田鼠警戒行为频次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集群数量减小,布氏田鼠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显著增加;采食距离越远,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越高;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之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集群数量增大意味着采食距离的增加,为保证储草效率,布氏田鼠种群会在增加集群数量和减小采食距离之间权衡,最终集群数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支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8.
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体重增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种群密度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分别取自稳定的同性别饲养群的成年布氏田鼠为对象,测定了雌性和雄性个体在低(1只/笼)、中(4只/笼)、高(8只/笼)3个饲养密度梯度下的生长及免疫指标,包括体重、睾丸重、脾脏重、血清抗体及皮质醇含量等。结果发现:(1)随着密度的升高,布氏田鼠的体重和雄性睾丸的重量有所降低;(2)中密度和高密度饲养条件下雌性的免疫水平高于低密度个体,但密度对雄性个体的免疫状况影响不大;(3)不同密度饲养条件下布氏田鼠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和睦稳定的种内关系未必对布氏田鼠造成社群压力,但密度能够影响布氏田鼠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状况,而且这些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单宁酸对成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andtii**)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本文采用含0、3.3%和6.6%单宁酸浓度的食物饲喂布氏田鼠21 d,对其体重、基础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能量收支等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非颤抖性产热用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能量摄人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结果发现:(1) 单宁酸食物对布氏田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2)取食含6.6%单宁酸食物的动物的基础代谢率于第10 d高于对照组。20 d时,3组动物的基础代谢率没有显著差异;(3) 单宁酸食物对非颤抖性产热没有显著影响;(4) 食用含单宁酸食物的动物的摄人能和消化能于第10 d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第20 d时则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基础代谢率和能量摄入对单宁酸的反应具有时段性,短期内能量消耗增加,随着动物对食物的适应,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社群等级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通过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直接观测法对布氏田鼠社群等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布氏田鼠洞群内存在明显的社群等级。越冬雄鼠在社群内社群序位最高,其次是越冬雌鼠、当年成体雌鼠、当年成体雄鼠,亚成体鼠和幼鼠的社群地位最低。在繁殖末期,越冬雄鼠的地位明显下降,而当年成体雄鼠的等级序位逐渐上升。在繁殖季节,当年雄鼠在洞群中的等级序位依然很低,很少能有机会进行有效的交配,有效交配主要由越冬雄鼠来完成,因而越冬雄鼠对种群繁殖的贡献较大。本实验倾向于支持该鼠的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布氏田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植被和水热条件的关系。认为限制该鼠向东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环境,向西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 相似文献
12.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标志重捕和染色观测法跟踪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种群,按绝对时间年龄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结果3表明:4-5月份出生的雄鼠能在当年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5个月,6月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在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中,多数个体再度转入性休止期,其平均繁殖结束时间要林越冬雄鼠早1个月,而越冬雄鼠则在整个繁殖期保持性活动状态。雌鼠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个月,首次产仔时间约为2月龄。雌鼠在一年中的产仔窝数与其年龄有关;越冬鼠能产3-4窝,4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2-3窝,5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能产1-2窝,6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0-1窝,7月份之后出生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布氏田鼠一年中最多能产4窝。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和气味信号对雄性布氏田鼠血浆睾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mical signals provide important cues in social behavior of many mammalian speciesly, mediating sexual, aggressive, parental and spacing behavior, as well as influencing an animals internal hormonal milieu. Conspecific novel males substrate was given as individual odor stimulus to adult male Brandts voles(Microtus brandti) that left in individual cases in long|photoperiod (LD) and short|photoperiod (SD) resfectioely. The plasma testosterone of these male actors was mensurated by radioimmuno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lasma testosterone increased with the duration that the male vole was exposed to the odor of a novel male. Plasma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 in LD males increased sigrificanily than those in SD males in 30 minutes.After 1 hour or 2 hours, exposed to the novel scents, the testosterone levels of LD males were higher than SD males, but didn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emical signals induced releasing of androgen and the increase of plasma testosterone of males voles exposed to novel conspecific odors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hotoperiod. It suggest that the change of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 would underlie the odor producing and odor preferences of Brandts vole. 相似文献
14.
布氏田鼠洞群内社群结构变动与序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通过野外标志流放和实验室观察,研究了洞群内布氏田鼠社群结构的变动及其序位作用。该鼠社群结构变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期为变动期, 贮草期为稳定期。变动期在繁殖前期和繁殖盛期形成2个变动高峰。前者主要是成体(包括老体) 雄鼠的迁移, 后者迁移主体是亚成体鼠。贮草期间洞群成员相对稳定, 迁移减少。社群序位表现为2~3 个等级,即优势鼠、次优势鼠和从属鼠。优势鼠以老体雌鼠为多。繁殖期, 50%以上的从属鼠在陌生鼠群中提高了序位, 30%优势鼠可在陌生鼠中保持高序位。非繁殖期, 进入陌生群后鼠间争斗激烈, 获得优势的比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通过胃内容物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其乌拉地区布氏田鼠春季和夏季的自然食性。该鼠于春季和夏季都最嗜食羊草,但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食物有强烈的选择性特征,专化现象较为明显。植被的物候变化和植物体的蛋白质含量以及硅等矿质元素的含量是影响布氏田鼠进行选食的主要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布氏田鼠的最优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实验在-20℃的低温下进行。结果表明。(1)单笼饲养鼠平均存活期为145.9±30.8h。其中幼鼠耐低温力最差。然后依次为老体组、亚成体组、成体组。除幼体外,雌鼠的抗寒能力稍高于雄体。(2)饲喂冷蒿组比饲喂其它6种牧草在低温下布氏田鼠的存活期显著延长.(3)聚集可明显增强对低温的耐受程度。(4)窝草可使巢内温度保持在5~8℃,窝巢内层的温度可达15~22℃。 相似文献
18.
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数量的周期性和啮齿动物群落的演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内蒙古阿巴嗄旗那仁宝力格苏木1979-1997年啮齿动物监测资料,利用变动指数(S),得知布氏田鼠密度的年际动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1989-1997年共捕啮齿动物10种,其中田鼠占88.45%,达乌尔鼠兔占5.37%。总密度(单位面积上啮齿动物的密度之和)、田鼠密度、鼠兔密度间均呈正相关,回归模型为:总密度=0.8806+1.0048(田鼠密度)+0.8779(鼠兔密度(P=0.0001)。田 相似文献
19.
雄性不育对布氏田鼠交配行为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雄性结扎不育方法研究雄性结扎不育对布氏田鼠交配行为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结扎不育后不影响布氏田鼠雌雄两性的交配行为;不育雄性的存在对雌性的正常交配产生了干扰,降低了雌性的有效交配次数,并导致雌性怀孕率和产仔数的下降。结果一方面说明结扎不育雄性方法可用于布氏田鼠的不育控制研究,另一方面为不育后的竞争性繁殖干扰假设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