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早春》在现代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作品.小说以男主人为叙述视角,叙述了男主人公弗兰克·里德在妻子离家出走之后的故事.叙述以男性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城内的经验为主,揭示了女性出走之后,整个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男性主体性能指经验的延续,而女性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经验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城内依然缺失.通过对两性的经验叙述差异,佩内洛普揭示了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的男性主体权力的构建机制,展示了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的男性个体经验的稳定性与女性个体经验的浮动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细读海尔曼的《小狐狸》,发现家庭中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男性对其施加父权压迫。父辈的财产传男不传女,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被剥夺,女性在家庭中没有决定权。父权社会不给女性提供工作的机会,将她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中,造成了女性对家庭中的男性的经济上的依赖。通过分析《小狐狸》中三位女性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由于父权价值观,三位女性均受到压迫和束缚,尽管个人的反应不同,但都变成父权压迫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该文探讨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丝的描写死亡的诗集《爱丽儿》里的几首代表诗歌里的女性形象:1.父权暴力的实验品、改造品和牺牲品。2.男性欲望和意志的体现,男性随意交换的商品。3.父权社会失声的、窒息的埋葬品。4.恋父的受虐者。5.反抗父权的复仇者。作为一位最彻底反抗父权的女性主义作家,普拉丝以女性细腻的身体感受和独特的视觉展现了在父权社会下各种被扭曲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家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非自然的产物,女性疯狂早已超出生物学的范畴,是父权社会强加于反叛女性的标签,象征着女性对父权社会的抗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雷雨》,《原野》、《饥饿的郭素娥》中女性情爱世界的疯狂,寻找其反叛的意义以及失败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再现了黑人女性遭受种族、文化、父权等的压迫和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探讨了奴隶制、文化及父权社会对黑人女性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数女性被描述成自私、冷漠、空虚、金钱至上,具有依附性等。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些非道德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悲剧生活与当时所处的父权社会有着密可分的关系,她们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虽然父权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女权主义已经萌芽,“现代女性”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9.
长篇风俗小说《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成名之作。小说通过女主人翁莉莉.巴特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女性成为了父权社会的无辜牺牲品,同时小说也道出一个事实:尽管男性是父权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但是这些规则在约束女性的同时也限制了男性的角色,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父权制压力下的两性角色和地位进行重新定位,揭示了父权社会下男性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大英百科全书把父权社会定义为一种以父亲或者年长男性在家族中拥有绝对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系统,生活于父权社会的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她们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取决于男性。在父权社会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禁锢之下,女性永远处于卑微、低贱的地位。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主要讲述了三个女儿对待父亲李尔王,尤其是在李尔王交出权力之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下面将从女性主义视域出发,简单地抒发浅见。  相似文献   

11.
电影《纯真年代》生动刻画了父权社会下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父权社会严苛的社会制度,等级分明的礼仪,不仅对男性是一种摧残,更是对女性的无情剥削。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者认为,格林童话故事中渗透着父权文化的意识形态,其中公主的角色,是通过男性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典型的公主,是父权文化操控下,理想女性的化身,在她们身上发展成为一整套关于理想女性的“女性气质”:美丽、忠贞、温驯、被动和顺从。格林童话正是通过如公主一样的女性角色的形塑,有意无意地强化了父权社会改造,以期她们按照男性所期盼的规约成长。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结合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天使或妖魔形象的传统,解读济慈的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的女性形象,从而发现这一形象成了折射男性思想,丧失了身份,缺失了话语的边缘化了的“他者”。这种特殊的,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彰显了父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巴金先生的<寒夜>虽然创作背景不同,但都以悲凉的笔调描绘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不幸的爱情.本文用女性主义观点从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入手,分析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爱情的摧残,关注了女性被压抑的内心世界,反思了女性在历史文化中的"缺席".  相似文献   

15.
电影《英国病人》呈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以父权制社会规约和文化为背景,作品也呈现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女主角凯瑟琳对隐性父权作出了一定的反抗,从三个方面分析她与父权制社会的对抗:取得女性身体书写的主动权;寻求平等女性话语权;拒绝父权化命名。  相似文献   

16.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17.
朱春梅 《海外英语》2014,(18):234-235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针对伊迪丝·华顿作品的评论总是着眼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事实上,男性同样被父权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限制着.本文分析了<欢乐之家>中华顿对男性权威的解构,揭示父权制不仅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枷锁,对男性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杂居,高度“性自由”。女性经历了生殖崇拜和女性崇拜。进入到父权社会后,贞节观念作为父权对女性绝对统治和支配的精神产物,标志了妇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由贞节崇拜到处女情结,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下滑。“禁欲主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旌表”“贞节牌坊”,这一系列的精神枷锁,将妇女一步步推向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20.
在惊天动地的经典爱情故事的背后,《呼啸山庄》传达的是父权文化对追求幸福权和选择权的自由女性的压抑与戕害,以及女性对父权规范永不妥协的抵抗。并极具前瞻性地明示:女性主义运动不是脱离社会单一存在的,也深受所处社会等级矛盾甚至种族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